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山东省391份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宅基地"三权分置"背景下的农户城镇化意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年龄、土地征用情况、土地转入意愿、村里宣传农业振兴情况、宅基地申请与审批程序认知、宅基地交易对象认知对农户城镇化意愿有显著负向作用;文化程度、当前职业、宅基地权属认知、宅基地流转认知对意愿有显著正向作用。②农户对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正确认知程度低,导致其对农户城镇化意愿的影响有限。③宅基地和承包地的存续可提高农户的城镇化意愿,其中宅基地的影响作用更为深刻。  相似文献   

2.
"三权分置"模式下,土地经营权再流转制度设计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农地改革的实际效果。基于特定的法政策考量,2019年新《农村土地承包法》就土地经营权的再流转设定了诸如"受让方再流转时须经承包方同意"等限制。通过处分权能视角检视,认为该限制性规范的存在对于规避再流转风险而言收效甚微,实属人为设置流转障碍,即缺乏合理性以及现实必要性,背离立法精神。为完善土地经营权再流转的限制机制,首先应将"受让方再流转时须经承包方同意"这一限制性规范予以删除,同时通过积极培育中介服务组织等综合举措加以制度保障,以期实现土地经营权再流转限制机制的科学配置。  相似文献   

3.
环境资源滥用的所有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所有权不明致使环境资源恶化所有权是指法人主体或”个人”(此处个人非公民,只是分析问题的主体)对资源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这项权利在其实际运用中,由法人主体或“个人”即所有人独立享有,具有排他性,任何人未经资源所有人许可或没有给资源所有人补偿,都不具有对该资源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所有人在行使其所有权时,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将其所有权的一项或几项权能分离出去。例:占有权与所有权分离;占有权、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占有权、使用权和收…  相似文献   

4.
秦晖 《绿叶》2008,(11):61-68
新农村建设、城市化疾进突出的地权问题,其实质不在于"公私",而在于"官民"。由于官民之间缺少委托代理机制,权责不对应,致使农民连土地使用权都不能保证,这导致"圈地运动"的劣性发展。以维护农民权利为核心推进地权改革,尊重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并部分地承认其土地所有权,这一改革虽然应该慎重,但却不宜久拖。  相似文献   

5.
建立生态文明八项基础制度进展缓慢,原因是传统发展方式惯性强大、相关改革不配套、高层级政府在"权"和"钱"方面对基层的支持力度不够等。完整建立生态文明体制,更适合从资源价值较高、建设需求迫切、改革难度较小的区域起步,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就是这样的区域。考虑不同试点区土地权属、保护需求、人口密度、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生态文明制度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的配套建设需要分类展开。各试点区所在地的地方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从重点领域("权"和"钱"相关制度)率先突破,在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土地管理、生态补偿、绿色发展融资机制等方面体现出自己的特色,中央应对地方难以解决的机构编制、土地权属创新和指标调配、资金等方面予以特别支持。  相似文献   

6.
亓颖  闫夏秋 《四川环境》2024,(1):135-139
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作为我国应对气候变暖的市场化工具,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手段。然而,当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法律规制中存在立法效力等级低、监管制度体系不健全、法律规范激励性不强等问题。以国内碳排放权交易立法现状和需求为视角,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指出激励性法律规制是解决上述问题,激发碳市场活力,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有效路径。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激励性法律规制的完善建议,通过构建碳排放权交易的协同监管模式、完善碳信息披露制度、健全激励性配套措施、实行差异化风险补偿机制等,激发市场主体和监管主体参与碳市场的积极性,实现企业减排行为与政府低碳目标的激励相容。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是认知区域人地关系状况的有效途径之一。基于1985年、2000年、2015年3个时相的遥感数据,利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及空间分析方法定量刻画长春市土地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并探讨两者间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①长春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显著,其中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耕地面积减少;土地转移变化中耕地与建设用地、耕地与林地间的转移分别居于主要地位和次要地位。②长春市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中未利用地动态变化最显著,耕地变化较缓慢。③长春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下降趋势,林地、耕地与水域三种类型构成了长春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体;生态服务价值空间聚集趋势日益显著,冷热点格局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8.
为有效解决当前林农权益的问题,深度分析了林农这一森林资源物权人在森林资源流转实践中面临的收益权受损、处分权剥夺以及补偿权受限等权益保障缺失的难题,创造性地将森林资源物权价值饱和理论运用于完善林农权益保障机制的实践中,构建林农权益内化权能巩固与外化侵权救济两种机制,从而实现林农权益保障机制的创新与完善。  相似文献   

9.
自然资源特许经营权的流转有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引导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基于自然资源特许经营权的用益物权属性,特许经营者享有流转决定自由、选择流转相对人自由及定价自由,国家可基于自然资源所有者和社会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对特许经营权流转予以限制.我国矿业权、海域使用权、取水权、渔业权等自然资源特许经营权流转立法还存在较多法律障碍.直接转让、作价出资、证券化、出租、抵押等是特许经营权流转的基本形式,并且受到流转主体的资质、流转客体的适格和流转形式的要式等限制.  相似文献   

10.
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之后,林地细碎化程度不断加剧,农户的林地经营难度有所增加。林地细碎化、林地流转对林地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方式如何?基于福建省235户农户的调查数据,从林地细碎化、林地流转的角度分析了对林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地细碎化、林地流转对林地资源配置效率具有正向影响,户主年龄、户主身份、投资营林风险大小、林业劳动力占比、家庭总收入、林业收入占比、林地质量、申请采伐限额指标难易程度对林地资源配置效率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取水权及流转制度是水权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取水权是指利用取水工具和设施,从江河、湖泊和地下取用水资源的权利,其流转能促进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流转市场的不完善特性可从水资源的多重价值和流转发展历史予以说明,流转市场的实质是"总量+贸易"市场.在建构取水权流转市场中,进行主体取水权利保护是效率的要求,对利益相关第三人保护则体现了公平,流转的全过程应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取水权流转应结合我国水资源的实际状况,利用物权方法进行取水权利保护,通过构建补偿机制等进行利益相关第三人的保护,在完善环境法规的同时探索借助私权手段保护环境利益.  相似文献   

12.
段颀  章天乐 《绿叶》2012,(7):56-61
我国林地资源丰富,但既往产权不明晰、配套金融服务滞后等因素严重制约了林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化,以林权抵押贷款为重要表现形式的林地综合金融体系开始逐步形成,而其进一步成熟需要构建林业信息服务平台、森林保险业务、林农合作组织等互补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当前森林生态补偿机制的各层面立法现状以及实践中形成的公益林登记模式与补偿资金专户管理模式,总结出在林地征占用中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共有逻辑,并由此提出补充林地征地法律规范、规范相关程序、落实林地补偿分配机制等符合林地征占用补偿需求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应然路径。  相似文献   

14.
林地流转是我国当前蓬勃发展的形式之一。从正义的角度出发,分析出当前林权流转中失地林农权益面临的政治权利削弱、经济权利缺失以及社会保障权受损的现状,并点明通过构建明确林地产权制度、完善林地补偿制度、建立林农社会保障机制等形成一系列完善林农权益保护的制度因应,以实现林农权益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5.
《绿叶》2018,(9)
近年来,我国对不符合产业政策与当地产业布局规划,污染物排放不达标,以及土地、环保、工商、质监等手续不全的"小散乱污"企业,依法依规开展了专项执法。对此,国务院和地方层面相应出台了有关环境政策,要求全面推进和规范"散乱污"企业的综合治理。但是"散乱污"企业综合治理政策和相关执法造成了社会争议,特别容易被误解为环境治理的"一刀切"或"运动式"执法。针对目前"散乱污"企业的界定缺乏明确详细标准、对被核定为"散乱污"缺乏法治化治理等问题,建议进一步凝聚环境治理的价值共识,从区域环境治理的角度加以规范与协调,注重"监企"与"监政"并重,从而促进"散乱污"企业的法治化治理转型。  相似文献   

16.
石家庄市作为京津冀一体化区域中的"示范"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状况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三重困境"——理念淡薄、执法"怠慢"以及专门立法"缺位"。立足于石家庄市垃圾分类的现实困境,以"环境宪法"、环保性法律规范以及地方性法律规范为治理依据,探索石家庄市生活垃圾分类主体、标准或标志、激励、收费以及监督与保障等法律制度的建构。  相似文献   

17.
<正>国家环保总局日前公布了《排污费征收工作稽查办法》,重点规范了排污费征收行为,《办法》规定,对应征未征收或少征排污费的、由环保部门以外的机构如"收费局"征收排污费的,情节严重或者逾期仍不改正的,可上收排污费征收权。实施排污费征收稽查,追缴排污费,不受追溯时限限制。  相似文献   

18.
温汝俊  陈刚才  李剑 《四川环境》2012,31(6):143-146
论文针对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中对排污权法律属性认知模糊、进而阻碍了这一环境经济政策进一步深化的问题,从民事权利谱系和排污权交易制度设计的价值追求两个方面剖析了排污权的法律属性。主要结论:排污权不等于环境容量使用权;排污权是基于行政许可的有限授权,这种许可不构成一种产权;排污指标是行政许可的随附义务,是对排污权的限制,而不是权利本身。  相似文献   

19.
公益诉讼是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水生动植物资源损害情况、致害因素以及二者之间因果关系的准确判定是确定赔偿并公正判决的基础,对于能否通过诉讼达到修复生态损害、维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鉴于此,本研究通过梳理、分析474件涉及水生动植物损害的公益诉讼案件判决文书,结合前期学者研究和个别案件探究,从鉴定评估的主体、内容、结果三个方面,评析当前公益诉讼案件中水生动植物资源鉴定评估状况。结果发现,公益诉讼中水生动植物资源的损害评估存在评估主体制度不健全、评估标准和规范不完善、评估结果可靠性欠缺等问题。对于上述问题,应当充分考虑水生动植物资源的特殊性,加强评估主体的制度建设、明确并细化评估标准,及规范并落实评估相关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体制全面改革的“四然”问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问题导向性、目标适应性、统筹兼顾性,既是现实的环境问题所迫,也是生态文明理论和建设目标的内在要求。近两年来,为了促进生态文明体制的全面改革,中央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系列文件。其中,《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因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科学性和民主性相结合,制度规范与考核评价相结合,成为统帅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系列改革文件在治理理念、治理策略、治理主体、治理结构、治理依据、治理方法、治理功能和治理体系的运转方面,逻辑自洽,提出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十三五"时期,要使改革的措施和要求落地生根,须在营造氛围和措施的具体推进方面,开展相关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