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3 毫秒
1.
伴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不断发展,中国的生态环境规划经过近45年的探索发展,规划理念与时俱进,规划层级不断提升,规划体系不断优化,规划技术方法不断探索实践,生态环境规划的发展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系统谋划环境污染治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存在着五年综合规划统领作用未有效发挥、规划实施管理较为薄弱、规划技术支撑不足等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到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美丽中国建设起步开局的关键时期,生态环境规划要健全规划体系、强化规划空间属性、建立全过程实施管理体系,提升规划编制实施管理水平,进一步发挥规划的基础性、统领性、战略性和创新性作用,促进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40年与中国生态环境规划发展   总被引:1,自引:1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改革开放40年,生态环境保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深入发展,生态环境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同时起步。40年,来编制了9个五年生态环境规划,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完善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了有层次、分类型、多样化的规划体系,规划理念、技术、方法取得了重大进展,规划实践探索丰富多样,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发挥了统领性作用。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十九大确立了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统筹推进。在新的历史阶段,生态环境规划将进一步发挥基础性、统领性、战略性和创新性作用,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的40年也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断改革和飞跃的40年。根据特区建立以来环境管理政策与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变化等,本研究将深圳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历程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①奠基起步、建章立制(1980—1992年);②局部创新、全面推进(1993—2000年);③综合调控、转型跨越(2001—2011年);④系统改革、优化发展(2012年至今)。研究发现,深圳总体上探索出了一个质量引领、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绿色低碳的发展路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形成了覆盖生态环境保护各个领域、门类齐全、功能完备、措施有力的生态环境政策体系,为中国乃至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有益经验和深圳样本。  相似文献   

4.
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及路径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建设美丽中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与主要内容。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对标分析、模型预测等方法,识别了美丽中国建设的科学内涵及特征要求,分析美丽中国建设中长期面临的形势,基于到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GDP翻一番的目标,对标发达国家以及浙江、广东等国内先进地区,构建了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指标体系框架,并从绿色发展、气候变化、生态环境质量、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等方面,设计美丽中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框架与主要路径,提出美丽中国建设的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5.
国家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战略路线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8年,国家海洋生态环境管理体制重组,为系统推进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奠定了基础。本文基于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在分析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现状、问题以及形势的基础上,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区域联动、分区防控和精准治理的原则,建议协同推进"污染防治、生态修复、风险防范、能力建设、国际合作"五大领域任务,重点建设"法律规范、空间管控、标准规范、目标责任、许可管理"五大体系,最终实现"十四五"国家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相似文献   

6.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18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通过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6月5日,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在六五环境日主场活动讲话中说:希望人人都成为绿色  相似文献   

7.
《绿叶》2021,(1)
正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要通过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8.
净土保卫战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总体形势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十四五"目标指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的建议,提出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坚持分类施策、精准治污,以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实施一批源头预防、风险管控、治理修复重大工程,推进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生态保护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长庆油田生态油气田的建设目标,阐述了具体做法: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依法合规抓项目建设,分步分类解决油田突出环境问题,打造生态文明示范样板,强化环境风险防控,建立生态环境考核体系。得出:坚持正确的保护理念是建设生态油气田的前提,打造生态油气田示范工程,持续推进生态建设、丰富生态保护内涵是促进生态油气田建设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因素。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思想、不触碰生态红线、积极履行生态油气田建设与保护的职责,是企业促进绿色、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生态环境重大工程是实施国家中长期规划、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项制度安排。本研究通过梳理我国重大生态环境工程项目管理现状,包括制度建设、工程标准体系建设、绩效管理体系建设等,结合“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和任务要求,分析当前我国在生态环境工程项目管理体系建设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我国重大生态环境项目组织管理的框架和路线图,提出“十四五”加强和提升我国重大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环境治理的权利观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侯健 《中国环境管理》2021,13(1):162-169
当代中国环境治理的权利观是指从权利的角度去考察、理解当代中国的环境治理,推进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从这一角度来看,环境相关权利是当代中国环境治理的基本价值目标,也是重要的治理工具。所谓环境相关权利,是指环境治理有助于保障的环境权、生存权和发展权、生命权和健康权,以及在环境治理中可以运用到的知情、表达、参与、监督等权利。当代中国环境治理的权利观,在理论上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以人为本原则,符合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方针和取向,在实践上也能够揭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的基本特征、精神实质和发展方向,既具有阐释性,也具有建构性。  相似文献   

12.
2018"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研讨会"成功召开,达成了至少以下三方面的共识:首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发源于福建,发展和成熟于浙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富原创性的成果之一。这一重要思想体现了"一脉相承",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其次,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已搭建完成,下一步的重点在于如何落实。从地方推进改革的战略维度,关键要坚持与强化党的全面领导,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推进绿色发展主导,优化国土空间开发规划,注重制度建设与创新引领。最后,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学科建设与教学培训尚处于起步阶段。与会学者提出了几组反映中国经验及其逻辑和特征的核心概念或实践探索,包括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生态产品的内涵及其价值实现,以及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等。  相似文献   

13.
首先从现代环境保护的内在逻辑入手,指出我国环境法治正处于从外生型向内生型转变,并认同以排污许可为核心的环境许可制度应成为我国环境治理的核心制度。接着对环境许可制度进行基本的理论分析和简单框架梳理,认为环境许可制度是以法治完善和科技发展为支撑的,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的内容细化和体系构建,并强调在风险预防原则下,环境许可不应局限于排污许可制度。然后分析了欧盟与德国在环境许可一体化上的趋势与不同,进而提出我国环境许可制度的趋势。探讨了与环境许可制度紧密相关的环境技术标准制度,认为基于技术的环境标准面临内生性、系统化和动态完善的要求,环境许可制度需要面向环境质量达标体系转型。本文还分析了德国环境治理理念的转型变革与许可制度衔接的经验。最后,小结对我国环境许可制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具有"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特点。在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如何解决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成为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基于城乡耦合系统理论,提出通过城镇规模和空间优化、功能完善提升生态环境管治。针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本文认为新型城镇体系下的生态环境管治应基于城镇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努力夯实生态环境的基础性地位,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约束的先导作用,并通过实施有效的城镇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治策略、提升生态环境空间管治效率、构建政企民共同参与的新型城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等措施来提升生态环境管治能力。  相似文献   

15.
碳中和愿景下电力部门低碳转型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中和愿景一方面加速了全社会电气化发展,致使电力需求持续增加,另一方面对尽早实现零碳电力提出要求,电力部门低碳转型进程更加紧迫而复杂。本文首先定性分析碳中和背景下电力部门的总体转型思路和技术不确定性影响,其次采用电力部门与终端部门耦合的C~3IAM/NET模型对电力需求进行预测,同时根据关键低碳技术发展的保守预期和积极预期设计多种情景,以开展电力低碳转型路径优化和成本效益研究。结果显示,发电碳排放量峰值可能出现在40亿~42亿吨,在2049—2060年有望实现零碳电力,电力部门低碳转型速度和效果因技术不确定性而存在明显差异。2021—2060年电力低碳转型累计投入为171万亿~180万亿元,CCS技术累计减排贡献超过250亿吨,可再生能源电力占比需达到68%以上,风电和光电将成为主要电力。  相似文献   

16.
立足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现实形势和发展趋势,本文判断在"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将走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峰值期,但继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边际成本会上升。此外,"十四五"时期也将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主次要矛盾转化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阶段性和区域性分异并存期。基于此,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和实施"两步走"战略的总体部署,进一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本文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主线和原则,以及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的路径和重大工程,以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时代。  相似文献   

17.
新形势下我国环境管理与改革取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十三五"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大逻辑下,环境管理机遇和挑战并存。污染欠账多、污染随着产业转移、政策执行走样、排污收费覆盖面窄、收取率低等,制约环境管理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对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复杂性、生态环境形势的十分严峻性,以及对污染治理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应当有一个清醒认识。扭转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不协调、不可持续状况,满足城乡居民日益高涨的环境诉求,必须调整环境管理思路,加快改革步伐,扭转环境保护"弱势"格局,厘清环境管理、环境事业和环境市场之间的关系,形成以排污许可证为依据的管理主线、以环境标准为准绳的倒逼机制,以环境司法裁定为常态的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创造一个人人守法、企业自觉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8.
潘护林  陈惠雄 《中国环境管理》2021,13(1):156-161,148
深入揭示生态环境与居民幸福感的内在关系对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幸福感产生机制对生态环境影响居民幸福感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利用2013-2014年我国居民大样本调查数据,定量分析了水、大气,绿化三个关键生态环境要素对我国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认为,生态环境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受制于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水平及居民对环境价值的认知与重视程度;尽管研究期居民对生态环境质量满意度不高,但生态环境对我国居民幸福感的并没造成显著影响;比较而言,水环境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小于空气环境,而空气环境的影响又小于绿化环境。为提升我国居民生态幸福感并激励居民亲环境行为,应通过科普教育切实提高居民对环境及其价值的认知度,努力营建人地和谐的文化氛围;应在普遍提高居民收入和物质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引导和促进居民向环境审美消费需求的升级;当前应重视生态补偿等经济手段的运用,通过影响居民经济利益激发居民环保行为;应优先解决居民直观感知明显且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