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类社会依靠科学技术得到了与此同时,环境问如大气污染、酸雨、草原退化、土地沙化、这些问题的存在已对人已成而学提高环境意识已成为人环境意识也笔者在地理教1.中学地理课堂是培养学生环境目前,人类实际具备的环境道德要缩小这种距离,就必使从学科教育角度审视,环因为,现代地理学是以以可持续发展为主构建了环境道德教育所必须的背同时,新的地理教学大纲也“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以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做出积极开展地理研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因此,在地理教学中系统地应该成为学校教地中学地理教育的过程,也是传播是传吸…  相似文献   

2.
生态环境问题始终沿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演进,探究这一现象背后的精神动因,会发现新教伦理既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又与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渊源相契合,使生态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生态中心主义否定了人类统治自然的合法性,将价值主体沿着新教伦理的逻辑方向扩大到自然,但却忽视了人类在环境演变进程中的能动作用。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则是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择优,既张扬了人类的理性和智慧,又承认了自然与人类的平等地位,这是韦伯命题的又一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本文确认了全球社会-生态问题(过度消费,道德危机)的主要根源并提出了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愿景,重点要关注精神、道德、心理、生理和人的智力开发(而代替以消费为导主的理念)。讨论了人类发展指标不足所涉及到的因素(寿命预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提出了测量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替代指标,即:健康人口的比例。生态效率也被建议作为转化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的精神,根据生态中心立场(社会-生态幸福)。通过适当的教育和体制政策而实现环境和人类健康、公平和整个人类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教育部于2000年2月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2001年秋新教材全面铺开。新的大纲、新的教材、新的理念,要求教师要调整教育教学观念,迎接新的挑战。通过对地理新大纲和教材的学习,以及近一年的教学,我深刻地体会到,加强环境伦理教育,可以成为新时期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地理教育的主旋律,而环境伦理观的树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概括起来有三个特点: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发展。高中地理教材中,采取了以人为中心,从环境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把人类的…  相似文献   

5.
在环境治理的问题上,20世纪人类社会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对契约、技术与制度的崇尚,反映了近代以来社会治理中的价值中立与道德祛魅精神。然而,随着环境危机事件的频发,特别是在环境以及生态问题构成了风险社会的一个重要维度的情况下,依靠契约、制度、技术的环境治理方案陷入低效甚至失灵的境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开拓了环境治理的新思路,让我们看到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环境合作治理模式建立的希望。环境合作治理是一种可以将所有力量整合到合作行动体系中的治理模式,能够有效应对日趋恶化的环境问题,并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建立在环境友好的基础上。只有当环境治理采用了合作模式,才能在环境的维度上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6.
人类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肤浅到深化的发展过程。我们祖先靠刀耕火种和渔猎为生,但那时人口少,环境容量允许,因此,环境矛盾还没有凸显出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和环境的矛盾逐步显现。为了资源,人类不断相互掠夺,每次战争的结果,实际上都是资  相似文献   

7.
鲁枢元 《绿叶》2014,(5):49-54
地球上人类社会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正在不知不觉地向人类的心灵世界、精神世界迅速蔓延。环境污染加剧了人类的精神污染,而日趋泛滥的精神污染则又孳生出更深重的环境污染。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循环,已经陷入这样一个难以自拔的怪圈。自然环境的危机,其实还是人类内在的心理危机。生态平衡要走出进退维谷的境地,就必须引进一个"内源性调节"机制,通过渐进式的补偿,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解。而这个"内源"就是"心源",就是人类独具的精神因素。  相似文献   

8.
地球表面及其物质系统组成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自然地理环境简称自然环境,其内涵是受自然规律制约的地理环境;其外延则包括未受人类活动直接影响(或者影响微弱)和已被人类改造利明了的两种形态的地理环  相似文献   

9.
杨建忠 《环境教育》2013,(Z1):87-88
历史学科具有关怀社会生态的人文精神、学科方法上的兼容精神、与文明共进的时代精神,这就决定了它在环境教育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在各学科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已成为提高国民环境意识不可缺失的环节。学校的环境教育是渗透到各学科中的,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不仅包含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社会方面的内容,也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等自然方面内容,这  相似文献   

10.
《绿叶》2017,(7)
环境文化建设是真正处于环境保护内在的核心地位的建设,是真正蕴含环境保护核心力量的事业。其核心,就在于人的精神内在,人的心灵内因,和人的内宇性精神生态。现代社会自然生态的重构,在于现代人类精神生态的重构;而人类精神生态的重构,则在于现代环境文化的重构。这也是环境文化建设的使命。  相似文献   

11.
以生态保护工作的实际行动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取得的物质精神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文化伦理形态。  相似文献   

12.
浅谈音乐与体育之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音乐与体育作为人类社会独特的文化现象,在不同时期以各种形式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人类自身情感的表达方式,成为“世界语言”。现代社会,音乐以其特有的审美、教育、娱乐功能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尤其是音乐与现代奥运会结合,传承了奥林匹克精神,扩大奥运会的影响,展示了民族的文化,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改变世界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正>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前提,是人类创造活动的舞台。我们必须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为人类发展保留充满诗意的栖居空间。但是,现在我们很多生活垃圾因为没有及时、正确地处理,已经给我们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例如废旧电池对自然环境的危害,就是十分巨大的。科学调查表明,一颗钮扣电池丢弃到大自然后,  相似文献   

14.
基于遥感监测、社会统计等多源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2000—2020年山东省土地城镇化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山东省土地城镇化水平整体不断提高,高水平区集中分布于各地市的市区,较低及以下水平县区趋于沂蒙山区、半岛丘陵地区和黄河三角洲沿海地区集中分布。(2)2000—2020年,山东省土地城镇化具有明显的空间关联性,空间集聚特征显著,高值集聚区不断扩展,低值集聚区持续收缩。(3)山东土地城镇化水平受地理区位、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调控能力、工业发展水平、开放水平等因素的共同影响,驱动因子协同效应呈现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效应。  相似文献   

15.
悲剧意识是人类精神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人类的悲剧性存在,而又在其艺术的传达中充满了丰富性和灵动性.作为20世纪30年代一个风格特异的作家,萧红的悲剧人生、悲剧意识和其呈现出的审美特征,为我们观照社会、解析人生提供了一个别样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徐宾 《环境教育》2000,(1):16-17
伴随着人类发展 ,环境问题从无到有 ,由过去的点源性向全球性 ,由单一性向全面性 ,由个体性向社会性发展。然而 ,与环境问题相对应的环境教育在不少国家学校教育中还处于非独立、非传统的分科地位 ,这样就使环保教育的重任长期地、无可非议地落在地理教师的肩上 ,环保教育的内容也紧密地融入地理教材中 ,环保教学方法因而也自然而然地与地理教学方法融合在一起。为了在美术中专学校有效地开展环保教育 ,并达到所期望的教学效果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并推行了以下五种环保教学方法 ,尝试构成一种从文化学习→专业学习→行为规范的环保教学模…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把“生态文明”写入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 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8.
张蒙 《环境教育》2010,(2):67-69
四大名著是中国乃至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遗产,是浏览中国古典文学的智能之海,也是阅历中国传统人文、社会、伦理、历史、地理等的知识之库。其内容包罗万象。让我们从环境的角度来一窥这座知识宝库吧!  相似文献   

19.
张蒙 《环境教育》2010,(3):62-64
四大名著是中国乃至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遗产,是浏览中国古典文学的智能之海,也是阅历中国传统人文、社会、伦理、历史、地理等的知识之库。其内容包罗万象。让我们从环境的角度来一窥这座知识宝库吧!  相似文献   

20.
张蒙 《环境教育》2010,(4):62-64
四大名著是中国乃至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遗产,是浏览中国古典文学的智能之海,也是阅历中国传统人文、社会、伦理、历史、地理等的知识之库。其内容包罗万象。让我们从环境的角度来一窥这座知识宝库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