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范新萍 《环境教育》2008,(10):33-34
在保护环境、关爱自然日益成为人类共识的今天,“生态文明”越来越受人重视。语文教学历来重视文以载道,在现代社会,这个“道”自然也包含“生态道德”。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只要我们留心,就不难发现编者在选取题材时,高瞻远瞩,有意在各个年级的不同层面上渗透了“生态道德”教育的素材。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列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生态平衡意识,把尊重自然作为终极的道德态度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新亮点。  相似文献   

2.
环境教育的德育价值:一个值得开发的环境教育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教育就其本质而它可以说是一种价值教育,正如贝尔格莱德国际环境教育会议宣称:环境教育不仅提供学生知识,而且要培养环境的态度和价值;赫尔辛基国际环境会议曾建议:环境教育应着重在特殊问题,具有科技整合性,目的在加强价值意识,贡献于人类共同的福祉;第比利斯国际会议中曾留林:环境教育的目标在提供机会给每个人去获得保护及改进环境所需要的知识、价值、态度、承诺及技术。本文拟就开发环境教育中的德育价值作一探索,以不断完善环境教育并为广大环境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一、环境教育与德育的自然价值:环境意识与生态伦理…  相似文献   

3.
吴国盛 《绿叶》2010,(7):73-78
现代博雅教育应该把博物学教育涵括在内。现代文明让人类远离自然,而博物学恰能弥补这一缺陷。博物学让我们回归自然,从自然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认清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领悟人的有限性,最终培育一种更加健全的人性。就此而言,博物学教育是博雅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俞厚未 《四川环境》2002,21(4):45-47
本文通过对人道主义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剖析,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内涵和实质对人道主义思想精神内核的质疑,指出现代工业文明价值指针的片面所在,提出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类应该重新审视自然与人的关系,践行“协调”与“和谐”的人地共生论;应该重新审视自然的宽泛价值,认识“非资源”的非经济价值,从而实现文明取向和价值评判上的转型与重铸,以使可持续发展真正得以良性持续。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传统法的“人类中心主义”理念的批判与对反对“自然的权利”确认的观点的分析,探讨了环境问题的突出使“生态利益中心主义”成为法律的现代理念,在此基础上自然的权利的确认也就顺理成章,并揭示了自然的权利的确认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产业是与人类文明形态共同演变的社会分工的产物。一个新的文明必然伴随着一个新的产业兴起。农业支撑了农耕文明,工业支撑了工业文明。当前,人类文明已经步入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代。作为一种新兴文明形态,生态文明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和产业发展模式来支撑,是当前理论界迫切需要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以三次产业分工为主体的传统经济体系形成于工业文明时期,主要以人类自身劳动创造为价值源泉,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和人类经济福祉为价值导向,以高生产力、高效率、高消耗、高污染为基本特征,支撑人类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也已经、正在并将继续对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产生严重的生态环境影响。全球生态赤字不断扩大、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生物多样性持续降低,促使经济稀缺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自然资本和生态产品的稀缺性日益凸显,以三次产业为主体的传统经济体系已不能满足生态文明时代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7.
中华文明虽然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却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问题在于,思想与行动并不统一,传统中华文明也同样面临着创新发展的问题。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弃物,也导致水、空气、土壤污染日趋严重,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1972年,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联合  相似文献   

8.
策划人语:当科学遇到技术成为科技,将人们带入到工业时代之后,"环境污染"就成了现代社会挥之不去的症结。在分享科技、工业和商业带来的种种福祉时,如何将人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环境所能容纳的阈值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带来了环境文明、环保意识、生态科学和绿色制度的发展,环境信息公开是诸多发展中的一项制度成果。与传统社会不同,现代社会的知识增加带来了社会发展,也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并且这种不确定呈现极大增长。因而,现代社会被称为"风险社会"。其中,"环境风险"是人类所面临的核心危险。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在生态补偿具体实践中仍存在一些困境。本研究提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三元价值理论,通过能值方法剥离纯自然贡献带来的服务价值、自然贡献和人类投入共同作用形成的服务价值及基于人类偏好的存在价值这三类价值,通过自然贡献可以确定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线,而人工投入(基于人类投入绩效的支付)和存在价值(基于偏好的支付)可对基线进行二级修正,进一步提出了利用三元价值理论系统解决"生态系统服务—受益区—补偿方式—补偿标准—受偿主体"问题的生态补偿路径。  相似文献   

10.
生态教育:新世纪理想学校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前后由若干先驱呼喊出了“拯救地球”、“敬畏生命”、“环境伦理”等口号,揭示了人类文化的最新走向:由科学文化转向生态文化。尽管这种生态文化似冰山初露端倪,但转型的趋势已经出现,生态化这一大潮已突破了单纯的环境科学开始席卷人文、自然学科,最终将以一种文化形态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形成全新的生态化社会。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它将引发一系列的变革。生态教育是对整个人类历史发展模式的反思,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审视,对未来生存形态的憧憬。对学校教育来说,它的使命是唤起孩子对人与自然、社会发展的整体关注…  相似文献   

11.
2003年春夏之交的"非典"疫情的肆虐,使我第一次认识到:人类在自然灾难面前是何等得脆弱!人类不能超越自然,而要善待自然,进而萌生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冲  相似文献   

12.
<正>本文从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手段的运用两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帮助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思想,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使命担当,增强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和世界经济迅猛发展,人类物质水平大大提高。但工业发展不可避免地消耗大量自然资源,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地球的命运。  相似文献   

13.
袁祖社 《环境教育》2002,1(3):19-22
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和自身利益问题,是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非人类中心主义从所谓自然万物都有其平等的存在权利的观点出发,认为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应从过去的纯粹“经济的视角”转变为“伦理的视角”,尊重并承认自然界的多方面价值。人类中心主义否认自然具有“内在价值”,并不等于否认自然具有价值。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价值的主体只能是人。价值是相对于人类主体而言的,人类是自然万物的价值主体。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应然基础,人类中心主义赋予自然的价值以新的涵义;自然不再是处在人类活动之外的物质运动形式,它还是人类生存于其中且永远不能离开的客观环境;自然物不再只是人类物质活动的材料对象,它还是人类周围有机环境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杨建忠 《环境教育》2013,(Z1):87-88
历史学科具有关怀社会生态的人文精神、学科方法上的兼容精神、与文明共进的时代精神,这就决定了它在环境教育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在各学科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已成为提高国民环境意识不可缺失的环节。学校的环境教育是渗透到各学科中的,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不仅包含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社会方面的内容,也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等自然方面内容,这  相似文献   

15.
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环境资源,具有使用价值。而现代工业的发展,正破坏着环境资源的使用价值。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就不得不采取措施以恢复其使用价值,但是在环境资源使用价值的恢复过程中,同样凝结着人类的一般劳动,从而使恢复后的环境资源成为一种特殊商品,由于环境价值的存在,国家就可通过经济的手段以征收排污费的方式,来提高资源的再生和恢复能力,防止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以保证社会发展与经济目标的实现。因此,排污  相似文献   

16.
工业文明是人类文明的精华,防治工业污染,建设现代工业新文明,把工业污染防治纳入协调发展轨道,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历史之必然。自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世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生产成为当今社会物质生产的主导因素。然而,“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人类在创造现代文明的同时,也使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加、当人类陶醉于“征服自然的胜利”的同时,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却在急剧恶化、工业所固有的两种属性之间的矛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表现得更为突出。1982年,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工业污染防治会议。十多年来,我国的工业污染防治工作取得  相似文献   

17.
中学环境教育中的自然观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人通过中学生物课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研究认为,中学生的环境教育的最根本的目标是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教会学生关心自然,关心人类生存的环境,也就是帮助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自然观。所谓自然观,就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和态度。有什么样的自然观作为指导,对待人类生存的环境态度是不一样的,直接影响学生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如何自觉保护环境的行为。   中学生正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对学生进行自然观的教育十分必要。我认为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辩证的自然观,应进行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的教育。 正确认识生物…  相似文献   

18.
正昆明市滇池度假区实验学校位于美丽的滇池湖畔,隶属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2007年建校,是一所集小学、初中、国际高中为一体的昆明市教育局直管的云南省现代教育示范学校。学校追求"建设生命花园,实现生态发展,让学生生活得完整、快乐、幸福"生态发展的价值理念,率先大胆提出学校现代发展的生态目标: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学校曾获国际绿旗荣誉学校、国家级环境友好型学校、全国内涵式发展学校、全国  相似文献   

19.
策划人语:在前工业化社会中,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共荣。工业文明到来,给予了人类前所未有的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而工业化的过程,人类与自然愈发疏离,渐行渐远。从18世纪的伦敦到现在的中国,我们在享受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种种便利的同时,  相似文献   

20.
正通过参加中日韩环境意识培养教师项目的交流与研讨,深入韩国社会、民间、学校,了解韩国开展环境教育的优秀成果,带着体悟与感想进行交流活动,可以提升我们的环保意识。多年前,前"自然之友"会长梁从诫先生曾在清华大学做了一场名为"与自然为友——一种现代公民意识"的演讲。在演讲的结尾,梁先生说:"一颗小小的绿色种子在你们心里能够发芽、开花,那也将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一片绿荫。我们所有人,特别是青少年,如果没有环保意识,我们中国也就不会有一个绿色的明天。环境意识是一种现代公民意识"。梁先生生前时时牵挂着环保事业,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忧心忡忡,对青少年环境意识的培养寄予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