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辽宁省44个农业县单元为研究对象,从交通网络密度、区域交通可达性和区位优势度三个方面构建区域交通优势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在综合利用熵权TOPSIS法测度辽宁省44个农业县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对其各农业县交通优势度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度、协调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辽宁省各农业县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主要集中在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附近。(2)辽宁省农业县交通优势度整体差异较大,西北部和东部县域交通优势度水平较低,水平较高区域主要集中分布于辽宁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和京哈、哈大客运专线沿线地区。(3)辽宁省农业县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优势度水平耦合度较高,且交通优势度水平越高的地区县域经济越发达,表明交通优势对区域经济具有较强的带动与促进作用,但各农业县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优势度协调度较低,说明交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优势仍未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处于海洋经济转型的重要阶段,海洋经济宏观转型的机制研究将为中微观海洋发展指明方向。通过熵值法计算海洋经济转型指标权重,评价我国沿海11个省市海洋经济转型度,检验海洋经济转型的空间相关性,并以沿海11个省市2001—2015年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空间杜宾模型,识别海洋经济转型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空间上,相邻省市的海洋经济转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地区之间发展存在着较大差异;②沿海省市海洋经济转型空间相关性2001—2007年逐渐减弱,2008—2016年逐渐增强;③控制主要海洋产业占GDP比重、海洋经济密度有利于本地区海洋经济转型发展,而控制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建成量、海洋专业技术人员、泊位数、海洋经济密度则有利于其他沿海省市海洋经济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我国海洋经济增长质量与增长速度的演进状态,借助最小二乘法评估模型下的主客观综合赋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沿海省区11省市海洋经济增长质量与速度的协调关系进行了测算,并分析了其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1)2000—2015年我国沿海省区11省市海洋经济增长质量总体呈上升态势。(2)海洋经增长质量与速度协调度整体高于海洋经济增长质量,说明增速的影响大于海洋经济增长质量,"重速度轻质量"的发展问题依然存在。(3)海洋经济增长质量与速度协调水平存在空间差异,广东、福建分别属于质量型与速度型高度协调类,山东、江苏、浙江、上海属于质量型中度协调类,广西属于速度型中度协调类,天津属于速度滞后型低度协调类,其他地区属于质量滞后型低度协调类。(4)当前我国海洋经济增长质量水平整体偏低,海洋经济动力支撑不足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运用集对分析法从敏感性和应对能力两个角度对中国沿海11个省市的海洋产业系统脆弱性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中国沿海各地区海洋产业在脆弱性、敏感性和应对能力上差异显著。根据脆弱性评价结果可将各沿海省市分为低脆弱性地区、中等脆弱性地区、较高脆弱性地区和高脆弱性地区等四类;外贸、外资依存度等敏感性因子是低和中等脆弱性地区的主要障碍因素,海洋产业专利比重等应对能力因子是大部分沿海省市的主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与土地资源利用的耦合协调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构建系统耦合作用的指标体系,计算了2005年中国31个省市的耦合度、协调度、耦合协调系数。结果表明,各省市之间差异不大,多数省市城市化与土地利用的耦合作用强度已进入拮抗阶段;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协调度值差异相对较大,多数城市的城市化、耦合度、协调度呈相对应分布;全国31个省市低强度低协调型与低强度中协调型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一些中部省市,高强度高协调型则分布在东部沿海的经济发达省市。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家对建立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批复,辽宁省海洋运输业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阐述了辽宁省海洋运输业发展现状,并通过海洋运输业对辽宁省海洋经济总产值的贡献度和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了海洋运输业与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的关系。利用区位熵和偏离份额分析法对辽宁省海洋运输业在环渤海地区的竞争力进行了定位,在此基础上对辽宁省海洋运输业发展提出了合理化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引入旅游节能弹性和旅游减排弹性分指标构建旅游发展与碳排放脱钩模型,分析了中国沿海区域2003—2012年旅游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及时空演变趋势,并根据十年平均发展情况将我国沿海11省(市)划分为三类。研究结果表明:沿海区域旅游发展与能源消耗脱钩程度较好,主要表现为弱脱钩;旅游减排弹性值较高,能源消耗与碳排放脱钩程度较差,并且没有明显改善趋势;旅游发展与碳排放总脱钩以弱脱钩和增长连结为主;辽宁、河北、山东和广西近十年旅游发展与碳排放脱钩关系呈增长连结状态,海南省虽属于增长连结,但旅游减排脱钩程度极低,其余省份则处于弱脱钩状态。据此,提出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等建议,以促进旅游业节能减排。  相似文献   

8.
绿色化是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所在,对绿色化进行测度评价有利于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政策,从而推动国家整体绿色化发展。基于绿色化的概念,以中国30省市为研究对象,以2015年各省市数据为基础,构建包含绿色财富、绿色压力、绿色治理的绿色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其绿色化水平进行测度和差异评价。结果表明:中国绿色化发展水平较低,区域间差异较大;北京、上海、海南等的绿色化水平处于前列;中国省市的绿色化与经济水平、资源的分布具有相似性,呈现出沿海—内陆的空间性差异格局。  相似文献   

9.
基于海洋经济系统内涵,从海洋产业、海洋科技、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子系统,利用集对分析法和模糊物元分析模型对2007—2014年辽宁省海洋经济系统对海洋强国战略适应性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7—2011年辽宁省海洋经济系统对海洋强国战略适应性表现为缓慢上升,2012—2014年呈波动上升趋势。(2)海洋科技系统、海洋资源系统适应性水平呈上升趋势,而海洋环境系统、海洋产业系统却呈下降趋势。(3)辽宁省加大了海洋科技投入,促进了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并提高了海洋资源利用效率,但也导致了海洋环境质量下降。(4)面对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下辽宁省应统筹海洋经济系统空间布局,大力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使其能够真正融入海洋强国战略体系当中。  相似文献   

10.
以辽宁沿海经济带为研究区域,从海陆之间的互补性和关联性入手,采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揭示其海陆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化特征,通过建立DEA模型对海陆经济的相对效率和构成进行测度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测算海陆经济协调度,揭示其时序变化与空间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辽宁沿海经济带海洋经济利用陆域资源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高于陆域经济利用海洋资源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海洋经济对陆域资源的利用程度较好。(2)辽宁沿海经济带整体海陆经济协调度近年来呈缓慢上升态势,但沿海6市两级分化趋势明显,其中大连协调度最高,锦州、营口、盘锦协调度不断优化,丹东、葫芦岛协调度逐年下降并与其他4市差距拉大。  相似文献   

11.
基于超效率三阶段DEA模型对2005—2014年中国沿海地区碳排放效率进行研究,剔除了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得到更科学、真实的碳排放效率。通过对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的碳排放效率值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剔除了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前后的沿海各地区的效率值存在明显的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将中国沿海11个省市分为五个档次,其中辽宁和广东处于高效区,海南处于低效区,这与传统DEA模型评价结果有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12.
港口经济对国民经济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辽宁省4个主要沿海港口城市大连、营口、丹东、锦州2000-2009年港口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有效性评价,分析其评价结果.结果表明,辽宁省港口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生产率退步,而港口经济略有进步;城市经济和港口经济均显现无效性,但城市经济效率略高于港口经济.在趋势方面,城市经济发展呈现暂时退步情况,港口经济则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3.
以辽宁省44个县域为研究对象,选取涉及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等15个指标构建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测算指标体系,应用均方差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多因素综合模型对2011年辽宁省县域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进行测算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县域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普遍较低,处于中等及以下水平;县域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均存在空间分布差异,呈现出辽宁中部和东南沿海县域高于北部、西北部县域的分布特征,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在同一个县域内也存在不协调现象,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不一致性较明显。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0—2011年沿海11省市入境旅游的相关指标数据,从时空差异视角揭示沿海地区入境游客消费水平、消费层次及其演变特征,采用灰色GM(1,1)模型,对沿海地区入境旅游发展态势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沿海地区入境旅游消费水平不高,非基本资料所占总消费资料比重和入境旅游消费结构高级化指数低。为推动沿海地区入境旅游稳定、持续与快速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客源市场结构变化是旅游目的地发展战略制定的主要影响因素.运用区域经济分析中广泛采用的偏离—份额分析法(SSM),以相关入境旅游统计数据为依据,选取辽宁省主要海外客源国(地区)为样本,考察了辽宁省旅游市场的发展态势和结构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辽宁省国际旅游市场进一步拓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海洋经济韧性和海洋创新能力的理论内涵为基础,联系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实际状况,建立海洋经济韧性与海洋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测得2007—2019年中国沿海11个省区市海洋经济韧性与海洋创新能力的综合得分,在此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分析中国沿海11个省区市整体海洋创新能力以及各海洋创新驱动要素对海洋经济韧性的影响及其时空差异。结果表明:(1)中国海洋经济韧性和海洋创新能力均呈上升态势,空间差异显著且呈扩大趋势。(2)整体海洋创新能力与海洋经济韧性的关联系数在研究期内呈倒U形态势,前者对后者的影响经历了“上升—波动—减弱”3个阶段;空间上,低关联区和中关联区呈现由南向北转移趋势,较高关联区则由北向南转移,高关联区在消失前无显著变化。(3)海洋创新驱动要素对海洋经济韧性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海洋创新环境、海洋创新投入、海洋创新产出、海洋创新绩效。韧性不同的地区发挥主导作用的海洋创新驱动要素存在差异,高韧性区和中韧性区为海洋创新绩效,低韧性区为海洋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17.
辽宁沿海经济带是我国沿海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之一,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较突出。而环境治理直接关系到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环境治理模式则是决定环境治理绩效的重要因素之一。运用多中心模式分析辽宁沿海经济带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构建该区域的多中心治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策略措施,为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的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作为中国的海洋资源大省,在国内率先提出"海上辽宁"战略。阐述了辽宁省海洋经济的现状,以动态的分辨系数为基础,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对辽宁省的海洋产业特点进行了分析,进而针对辽宁省海洋产业结构应如何调整等问题提出了积极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地处中国的地理几何中心,远离全国的政治、经济、消费中心和出海港口,沿海发达地区对甘肃辐射带动作用弱.加入WTO后,中国整体进入持续高速发展阶段,甘肃在全国的战略地位迅速下滑,“区位塌陷”趋势非常明显.因此,分析甘肃省区位塌陷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探寻它们之间的协整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运用动态经济计量经济学的协整理论进行分析发现,甘肃省区位塌陷确实与三个因素存在着长期的稳定均衡关系,其影响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货运量、工业总产值和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数.即交通是影响甘肃省区位塌陷的主要因素,其次是产业因素和人才因素.  相似文献   

20.
以辽宁省100个区(市、县)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和职工人均工资作为测度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代表性指标,运用差异系数和极化指数模型对2003—2015年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和空间极化演变特征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生产水平变化大于生活水平变化,生产水平的差异和空间极化呈减小趋势,生活水平的差异和极化呈微弱增大趋势;从分区看,辽宁省县域经济的差异表现为区内差异,空间极化现象减弱。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发现,社会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口因素是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