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讨不同灌溉情景下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玉米的生产需水及水分来源的变化规律,对吉林省玉米生产绿水足迹进行细分。通过研究,不同灌溉条件下不同降水年型吉林省玉米生产需水中均以绿水消耗为主,占77%以上。在玉米绿水足迹中,以有效降水量为主,枯水年土壤水消耗量最大。吉林省单位质量玉米绿水足迹地域分异明显,西部地区以土壤水消耗为主,中部地区以有效降水量为主,而东部地区全部为有效降水量,单位质量玉米土壤水足迹均表现出从西向东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以2006—2015年河南省18个地市资料为基础,基于水足迹理论对该省冬小麦、夏玉米生产耗水进行了计算并分析了其构成,同时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了其时空差异。结果显示:①在年际变化方面,河南省冬小麦生产水足迹总体呈递减趋势,其中郑州、开封和信阳3市的降幅最大;夏玉米生产水足迹随着年际间降水量丰枯而波动较大。②在空间分布特征方面,河南省冬小麦生产水足迹高值区和低值区分别形成显著的集聚区,夏玉米表现为集聚性不显著。③在作物生产耗水构成方面,河南省冬小麦蓝水足迹占生产水足迹的比值高于夏玉米,呈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夏玉米绿水足迹占生产水足迹的比值高于冬小麦,表明时空分布不均的降水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不同作用程度,应加强对农业生产主要供水来源——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3.
虚拟水是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安全的新概念,已成为国际水资源研究的新动向.通过对吉林省48个县(市、区)1998-2010年玉米虚拟水含量的计算,分析和探讨了其时空分异特征.吉林省1998-2010年玉米虚拟水总量呈波动趋势,2010年达最大值.各县(市、区)玉米虚拟水含量差别较大,中部地区玉米虚拟水含量较低,东部和西部地区玉米虚拟水含量较高.梨树县玉米虚拟水含量明显低于其他县(市、区),玉米种植耗水量最小;白城市市辖区玉米虚拟水含量最高,玉米种植耗水量最大.  相似文献   

4.
运用水足迹方法,根据2000—2008年的统计资料,对湖南省城乡居民虚拟水消费结构和城乡居民用水效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近年来湖南省总水足迹和人均水足迹均呈下降趋势;城镇居民虚拟水消费结构多样性指数值高于农村,城镇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更为合理;虚拟水消费结构多样性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居民消费结构逐渐转向多元化;社会水资源稀缺指数不高,水资源利用还有较大空间,利用效率有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皖西大别山区生态足迹实证分析-以金寨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简要介绍生态足迹模型的基础上,以皖西大别山区金寨县为例,对该地区2002年的经济发展的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金寨县2002年的经济发展是可持续的,其中在生态承载力中,林地贡献率最大,其次为草地,分别占77.0%和19.2%;耕地和水域贡献率最低,分别为1.5%和1.3%;在所需的生态足迹中,耕地足迹最大,其次为化石燃料,分别占47.7%和42.0%,草地、建筑用地、水域、林地足迹较小.  相似文献   

6.
根据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建立了水资源生态足迹概念模型,确定了计算水资源帐户生态足迹所需的3个关键参数,即平均水资源产量、均衡因子和地区产量因子,计算了安康市1996—2007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引入水资源生态足迹压力指数、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累积水资源生态足迹等指标,利用水足迹模型评价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程度的全面性和对比性。结果表明,计算结果可客观评价安康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利用情况,为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国能源生态足迹的时空动态特征及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生态足迹方法计算出1990—2007年中国能源消费的生态足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能源足迹强度(EFI)、能源足迹生态压力(EPIEF)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20年来我国能源足迹波动上升,能源消费结构有所改善,但煤炭足迹仍占主导,近几年又有回升趋势;能源足迹强度呈幂指数衰减,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EPIEF呈上升趋势,说明能源利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逐渐增大。在空间分布上,各省区能源足迹差异显著,能源足迹强度由西向东逐渐降低,而EPIEF则由西向东呈增大趋势。依据EPIEF指数将中国30个省区划分为能源足迹生态盈余区(EPIEF1)、生态轻度亏损区(1EPIEF5)和生态严重亏损区(EPIEF5)3种类型。  相似文献   

8.
利用改进后的化石能源足迹公式计算了2000—2009年我国30个地区的人均化石能源足迹,并分别对2000年和2009年中国各地区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发现我国地区人均化石能源足迹由无明显地域特征转变为东部高于中西部,经济发达地区高于欠发达地区,且能源使用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间联系逐渐加强。通过对不同类别代表性地区人均化石能源足迹的分析判断,以北京、上海和广东为代表的发达地区化石能源消耗增长开始趋于缓和甚至出现小幅下降。  相似文献   

9.
产品贸易及水权交易使得水资源问题"跨流域化",不再单纯是流域内部管理问题。本文从流域比较视角出发,在区分蓝、绿、灰三种水足迹的基础上,应用水足迹模型,测算了两流域典型地区的水足迹,进行流域水资源问题对比分析,并分析了经济发展模式对流域水资源可持续性的影响。结果发现,杭州市经济用水中灰色水足迹占总量的90%,而张掖市经济用水中绿色水足迹占总量的60.8%,说明钱塘江流域水资源问题在于质,而黑河流域水资源问题在于量;经济发展模式中的产业结构、水资源开发效率、工业化路径等影响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同时基于GDP导向的流域间的水资源逆向配置,更加剧了流域水资源矛盾。最后根据流域对比结果提出治理措施,从而形成流域间协作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0.
水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资源危机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为创新水资源问题的研究思路和完善水资源管理,引进了国际水资源领域较先进的水足迹分析法,系统地介绍了水足迹分析法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并计算了世界20个国家和地区的水足迹。结果表明,大部分国家水足迹过高、水资源压力过大,虚拟水贸易增加、水进口依赖明显。最后分析了产生高水足迹的原因,提出了降低水足迹的措施,并对该方法及其应用前景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1.
生态足迹方法在中国应用的案例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宏祥  林卫青 《四川环境》2005,24(1):7-9,37
生态足迹方法通过估算维持人类生存的自然资源消费量和同化人类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的生态性生产空间面积大小,并与给定人口区域的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衡量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本文介绍了生态足迹模型的理论依据和计算方法,从模型方法应用范围,计算所需资料和模型自身三方面分析了生态足迹方法在我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方法本身的不足。详细分析和比较了生态足迹方法在我国不同省市及地区的应用案例,结果表明,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地区贸易从不发达地区输入生态足迹,因而加重了不发达地区的生态负担。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解析不同空间尺度下绿色发展与生态足迹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理论探究绿色发展与生态足迹的关联特征。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群2000—2015年绿色发展水平逐年提升,约16.44%的城市达到较高水平,空间上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特征。人均三维生态足迹增长逐渐趋缓,成渝城市群达到峰值(5.21hm2)后逐年稳定下降。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与生态足迹处于良好协调状态,绿色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耦合协调度的提高。绿色发展与生态足迹存在倒“ U”形EKC曲线关系,由于自然资源基础和产业结构差异,成渝城市群(拐点出现在2008年)绿色发展与生态足迹协调关系好转早于中下游城市群(拐点分别在2019年、2012年)。四川、安徽应作为降低资源消耗的重点对象,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拉动周围城市提高绿色发展水平。研究成果能为区域绿色发展与生态环境协同管理提供思路与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生态足迹的石家庄市生态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石家庄市为例,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1996—2006年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等进行了测算与纵向对比分析,并与国内外其他地区进行横向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石家庄市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996年的0.3616hm2/人下降到2006年的0.3227hm2/人,而同期的人均生态足迹从2.4893hm2/人增加到4.690hm2/人,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水平远超过国内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水平,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反映出石家庄市的土地生态系统安全性不高。  相似文献   

14.
生态足迹研究的方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生态足迹的方法、优点和研究前沿进行简要介绍后,指出当前生态足迹方法中存在大多数研究者所忽视的问题:采用均衡因子的缺陷、产量因子的空间与时间上的变化、政策指导作用失效、能源情景假设不科学、忽略社会因素影响、贸易调整有限性作为可持续性评价指标的不合理性等七个突出问题,指出生态足迹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5.
利用大通河流域及其周边附近地区地面2017年6~9月汛期国家基本站、国家天气站和国家区域站降水资料,分析总结了大通河流域汛期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得到大通河流域自动气象站点加密后,最大降水中心和降水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流域汛期逐月降水空间分布特征地区差异明显;降水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汛期旬降水量的变化不同,旬降水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和持续时间也不同;流域降水中心均出现在国家天气站和国家区域站中。通过分析大通河流域汛期测点加密后降水分布特征,可为大通河流域降水精细化预报服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2008年、2009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对该县生态足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米易县人均生态足迹为1.0657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0405 hm2,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大致相当,米易县处于地区非可持续性—全球可持续性发展状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立体气候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的定量测度研究是当前国际上关注的几个生态经济研究前沿问题之一。近年来生态足迹的方法用于定量的研究和判断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生态足迹模型定量的计算和分析了2003年滨州市的生态足迹,计算得出滨州市的生态足迹需求为3.33hm^2,而生态承载力只有0.61hm^2,生态足迹需求是生态承载力的5.5倍,这反映了州市生产、生活的强度已大大超过了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生态系统处于过度开发状态。  相似文献   

18.
生态足迹理论是一种定量测度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有效方法。以皖南丘陵山区池州市为例,对其1996-2004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显示,池州市历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不断增加,9年时间增加了37.85%,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却减少了5.49%。该地区历年人均生态足迹均出现赤字,而且呈增长的趋势;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以及自然资源供需的非均衡性增长导致生态赤字的出现和持续增长;目前池州市的发展模式已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处在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水资源短缺的有效解决途径——虚拟水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中国水资源利用现状,系统论述了水足迹、虚拟水以及虚拟水战略的概念和内涵。通过水足迹来揭示人类对水资源的实际需求和占用,介绍了虚拟水战略的研究展望及存在的不足,通过应用虚拟水战略可以缓解水资源短缺现状,保证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的地域组合均衡。  相似文献   

20.
上海市2003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叶田  杨海真 《四川环境》2005,24(3):15-18
本文应用Wackernagel等提出的生态足迹概念和方法对上海区2003年的生态足迹和承载力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2003年上海市人均生态足迹为3.36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46hm^2。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减缓上海市生态赤字的一系列措施,最后对模型的完善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