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产业共生网络演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韩峰  杨东  李玉  石峰 《中国环境管理》2019,11(6):113-120
产业共生网络是通过物料、能源或信息等的传递所形成的企业间复杂的合作共生关系网络。由于受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产业共生网络一直处于不断发展演变中。研究产业共生网络演化,对破解工业园区资源与环境瓶颈、推动园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工业园区经过数十年的快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了基于园区尺度的产业共生网络。本文对产业共生网络的形成及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分析了产业共生网络演化的驱动力及影响因素,并对现有的产业共生网络研究方法进行综述,对比与评价了不同建模方法的建模思路及优劣势。基于此,提出了未来研究与实践中需要突破的关键问题,建议继续拓展产业共生的研究范围,加强对产业共生网络演化仿真及可持续性评估的研究,从而为工业园区规划与管理提供可预测的、量化的指导工具。  相似文献   

2.
基于工业生态化建设的工业园区环境管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工业园区是产业集聚的载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工业园区同时又是污染产生排放集中地,我国工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总量扩大、资源和能源消耗的增加,出现了大量的环境问题,阻碍了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工业园区的环境管理可以从园区层面出发解决污染问题,这是个既复杂又重要的工作。本文在分析工业园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揭示了目前工业园区存在的环境问题,以及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发现总体上园区环境管理水平较差。工业生态化建设为进行合理的园区环境管理提供了一个契机,本文针对我国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基于工业生态化建设的工业园区环境管理的对策:1提升生态工业的意识,鼓励公众参与;2确立生态化建设思想,以生态化建设促进环境管理效率的提升;3加强工业生态化建设相关政策法规、规划的完善和实施;4构建工业生态化建设信息服务平台,以生态化建设来实现工业园区科学的环境管理。  相似文献   

3.
本文概要地回顾了中国工业园区的发展历程,提炼了中国持续开展多样化实践、推进工业园区生态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指出推动绿色发展的新动向主要表现在构建绿色产业链、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基础设施绿色转型升级和园区环境管理精细化智慧化四个重点领域。进而,本文对中国工业园区进一步推进绿色发展、实现产业生态化进行了展望,建议在《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和"强基工程"引领下,强化园区绿色发展顶层设计,制定园区绿色发展引领行动计划,加强园区分类指导,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和产业布局优化,加强园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以期推动工业园区成为国家绿色制造工程和强基工程最重要的载体。  相似文献   

4.
旅游产业生态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观国内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研究和实践状况,其中产业生态化在工业、农业被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了成功,而产业生态化应用于旅游的实践尚为数不多,但旅游产业生态化顺应了旅游可持续发展潮流.分析了旅游产业生态化的内涵和特征,提出旅游产业生态化需要在不同的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旅游产业系统中,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对旅游产业生态化加以推进.微观上,旅游企业进行清洁生产;中观上,建立旅游循环经济园区,促使园区企业间发生耦合关系,形成众多的物质循环链和循环网;宏观上,通过旅游循环经济,促使区域旅游产业生态化.  相似文献   

5.
工业园区的绿色发展是我国经济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对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工业园区绿色发展中的基础设施建设等任务的资金需求周期长、盈利性较弱,极其需要开发性金融的大力支持。本文识别了开发性金融引导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构建生态产业链、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清洁生产、促进园区环境能力建设等,并进一步分析了各领域的建设目的、重点项目及实施主体。同时,从加强多方合作、优化投融资方式等角度,提出提升开发性金融服务能力、有效支持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生态工业园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工业园区作为经济开发区和高新开发区全面进行生态化改造、实现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最佳裁体,是依据清洁生产要求、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本文介绍了我国生态产业示范园发展现状,对工业园区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应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寻找定量评价生态工业园区的有效方式,以此实现在政府和社会的推动下,各个园区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确定节能减排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工业园区固体废物管理的突出问题,采用基于生态工业学的设计思路,构建了工业园区工业共生关系网络,设计了一个包括废物产生、回收、再生和排放的固体废物管理模式,并提供了有效的实施环境,实现了对经济、环境、社会及公众健康最有益、对园区固体废物资源最有效利用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工业园区水污染防治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快速工业化发展,尤其是新建工业项目"入园进区"的推进,工业园区水污染防治越来越成为工业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从园区准入、适用标准、管理体系等方面对当前工业园区水污染防治中的问题的梳理,对工业园区系统化的工业园区环境行政管理体系进行探讨,研究建议:在园区设立时,应突出区域上资源、能源、环境三元优化与统一,园区企业入园突出环境准入尤其是有利于园区的生态化与循环化改造;在园区企业水污染防治中,应探索园区企业协同治污的差异化排放标准,建立全过程控制水污染防治路线;在环境管理体制创新中,应以排污许可管理为主线,构建园区环境管理相关方协同的系统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核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国家战略,作为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工业园区贡献了全国50%以上的工业产出和31%左右的碳排放,是我国控碳减碳的重要靶点。准确把握园区碳排放特点,对制定针对性减碳举措意义重大。然而,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尚未统一,需结合园区特点进行深入探讨。本研究分析了工业园区组成结构与发展特征,将园区的碳排放源归类为能源消费、工业过程和产品使用与废弃物处理处置三大类,比较不同核算方法,提出适合园区特点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建议,之后对国家级开发区开展案例研究,揭示其排放结构特征。结果显示,2015—2017年203家园区碳排放强度小幅增加,排放总量持续上升,总排放中超85%为直接排放,但三年内仍分别有100、98和92家园区的间接排放占自身总排放比重超过50%,间接排放是工业园区碳排放不可忽视的重要组份。最后,建议从间接排放占比显著或产城融合程度较高或以单一企业为绝对主体等特殊园区入手,探讨企业、园区、城市等不同层面碳排放核算之间的联系,构建园区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推动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核算标准的建立。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人地关系的中国工业园区绿色发展思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工业园区是中国乃至全球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工业园区是我国产业发展的主阵地,但对区域环境也形成了较大压力。科学调控工业园区人地关系,推动园区绿色发展,对于工业领域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亟待深入研究。当前,从人地关系视角入手,多要素耦合的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研究仍较匮乏。本文提出了工业园区人地关系内涵及基本分析框架,阐述了国内外关于工业园区人地关系相关研究的概况,重点对工业园区能源、水、土地、环境等方面可持续调控典型研究进行了分析。本文对工业园区人地关系研究的主要难点进行探讨,并提出进一步研究需重点关注的三个基本问题,以期为推进园区绿色发展提供新视角。最后,建议从系统工程角度综合分析园区经济、能源、水、土地、环境等关键子系统的分异特征及相互作用,建立多目标、多属性、多要素协同的园区绿色发展路径优化调控方法,支撑管理决策。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天津市工业园区发展沿革和经济环境绩效,分析了2018—2020年园区“围城治理”措施及成效,识别新时代园区绿色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最后提出策略建议。研究发现:天津工业立市特征突出,工业园区更是主战场,曾为全国园区的发展起到重要带头作用。园区“围城治理”较好地解决了存量土地、环境等问题,开启了天津园区发展新阶段。天津市工业园区绿色发展仍面临基础薄弱、驱动力减弱、保留园区与被整合园区协同高质量发展路径不清晰等挑战。研究提出三项建议:一是立足天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功能定位,提升园区科技创新平台功能,加速科技创新资源及高端创新要素向园区流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配套能力,激发园区科技创新动能。二是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全市强化园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分区分类制定园区跨越式发展策略并完善考核机制,开展绩效评价动态优化。三是以园区能源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化和数据驱动精细化管理能力提升为抓手,深化园区转型发展,提升产业能级。  相似文献   

12.
工业园区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与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支撑,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核算方法,是园区科学推进低碳发展的必要前提。本研究剖析了园区碳核算的复杂性,明确了园区“双碳”工作的核心要义,建立了“一芯四核”互馈式园区碳核算方法框架。该框架主要包括应用目标与范围定义、流分析与排放清单建立、碳排放计算、结果解释与决策支撑四个核心环节,四“核”间相互作用、迭代优化,根据园区发展实际进行具象化,并充分考虑向上与所在行政区域碳核算清单、向下与企业碳排放核算兼容,最终服务于准确把握低碳发展内涵、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这一关键内“芯”。进一步地,研究阐述了“一芯四核”方法框架各主要步骤,分析了园区碳核算实践中面临的园区边界、核算范围、清单建立、数据质量等方面的难点,提出了基于检验清单的各环节工作原则、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研究为“千园千面”的工业园区提供了科学统一的碳核算理论框架,可为工业园区在低碳转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提供决策支撑,为建立统一规范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奠定方法基础。  相似文献   

13.
工业园区水管理创新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国的水环境和水安全问题凸显。工业园区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贡献突出,但同时也是环境污染特别是水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在日益趋严的绿色生态发展政策导向下,园区实施可持续水管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研究基于全生命周期思考和系统优化原则,提出园区水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包含供(取)水、用水、废水处理、排放、污水再生回用、污泥处理处置及资源化等与水管理相关的关键环节组成的全生命周期园区水管理体系,实现生命周期全过程管理,防范水风险,改善水环境质量。从多利益相关方的角度,协同园区、企业、周边流域三个层面,采用PDCA循环,设计包含水管理问题识别、成因分析、实施对策和绩效考核四部分的园区水管理创新概念、框架及基本流程,制定以园区管理机构和企业为实施主体的全方位园区水污染防治关键行动,以达到园区和企业水资源消耗总量与用水强度双向优化、周边流域源洁流清,实现可持续生态化绿色发展的长期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中国政府承诺CO2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工业部门深化应对气候变化和全面推进绿色转型的背景下,数量庞大的工业园区已然成为"十四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工业领域实现科学、精准碳减排的关键靶点。本研究首先剖析了中国工业园区低碳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而以2015年为基准年,面向2035和2050年美丽中国建设两阶段战略目标,研究提出了工业园区碳减排的目标、路径和潜力,以期为园区深化低碳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显示,2015年中国工业园区CO2排放总量约为28亿吨,占全国总排放量的31%。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能效提升、能源结构优化、碳捕集等低碳路径,2015-2050年全国园区预期可减排CO2 18亿吨,在2015年基础上减排60%以上;其中,2015-2035年减排8亿吨,2035-2050年减排10亿吨。  相似文献   

15.
循环经济是实现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概述了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园区开展循环经济的最佳模式—生态工业园的概念,结合银川望远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实施方案,对方案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并提出该工业园区建设生态工业园的进一步循环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16.
化工产业园区化是政府合理规范化工园区且将化工园区外化工生产企业关停并搬迁至化工园区内的产业集聚化,是解决目前中国化工产业安全事故频发、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推进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政策之一。中国化工产业园区化的社会—生态系统框架刻画了化工园区、化工产品、化工园区管委会、企业和公众四个核心子系统的关联,在此基础上,中国化工产业园区化的博弈模型将参与者简化为政府(包括化工园区管委会)、企业(化工生产企业)和公众(化工生产企业现址影响半径内的居民群体),并分别构建了政府与企业间的博弈模型与公众参与下的政府与企业间的博弈模型。根据模型推论,此两类情景博弈的纳什均衡都可以为(政府行政政策,企业按期搬迁入园)或(政府经济政策,企业按期搬迁入园)。中国化工产业园区化的驱动机制,是在作为外在驱动主体的政府和公众的引导和监督下,作为内在驱动主体的化工生产企业,在各驱动因素的协同作用下,实现其"按期搬迁入园"的机制。进而得出化工生产企业与化工园区"按期匹配搬迁入园"、提升化工园区公共服务能力、差异化地一企一策及建立公众和企业与政府的三方对话机制的四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发展园区是新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但目前新疆园区布局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分析了目前新疆园区布局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促进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