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玲  薛东前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29(2):131-135,140
在对区域经济差异识别方法归类总结的基础上,以青海省为案例,选取标准差、锡尔系数和聚类法对1999—2010年7个市和43个县的GDP、人口数据、人均GDP进行整理分析,研究了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省区域经济差异动态变化及1999年、2009年青海区域经济差异格局变化,并给出了建议,旨在为今后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一定基础。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迅速扩大,呈直线型的增长趋势,相对差异总体呈现逐年扩大趋势,说明青海省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发展不平衡性越来越明显,资源、交通条件和科技条件等都会扩大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异。  相似文献   

2.
通过空间数据探索分析和传统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县域为研究单元,探索分析了2004—2013年重庆市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化。结果表明:1重庆市县域经济差异总体呈"抛物线"型变化,其中"1小时经济圈"的县域间经济差异和三大区域间的经济差异较大,渝东北翼、渝东南翼县域间经济差异较小;2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极化趋势明显,经济水平相似县域在空间上集聚,"1小时经济圈"的主城县域始终是经济发展高值聚类和热点区的核心地域,经济发展低值聚类和冷点区的县域在渝东北翼及渝东南翼集聚;3县域经济增长呈明显的空间极化现象,经济增长高值聚类和热点区县域在重庆主城区集聚,三大区域间经济增长不均衡。针对重庆市县域经济差异时空格局演化的结论及重庆城乡统筹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空间数据探索分析和传统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县域为研究单元,探索分析了2004—2013年重庆市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化。结果表明:1重庆市县域经济差异总体呈"抛物线"型变化,其中"1小时经济圈"的县域间经济差异和三大区域间的经济差异较大,渝东北翼、渝东南翼县域间经济差异较小;2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极化趋势明显,经济水平相似县域在空间上集聚,"1小时经济圈"的主城县域始终是经济发展高值聚类和热点区的核心地域,经济发展低值聚类和冷点区的县域在渝东北翼及渝东南翼集聚;3县域经济增长呈明显的空间极化现象,经济增长高值聚类和热点区县域在重庆主城区集聚,三大区域间经济增长不均衡。针对重庆市县域经济差异时空格局演化的结论及重庆城乡统筹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8—2017年的统计数据,运用熵权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对国内航空运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分析了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国内航空运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程度在逐步提升,但各区域的增长幅度有所不同。②航空运输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空间布局存在明显的正向相关性,各区域呈现不同的空间集聚形式,可见航空运输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生产资源和要素在区域间并不是无序随机的流动,而是受到了自身及具有相似空间特征的周边区域影响。  相似文献   

5.
“泛珠三角”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产生的。实现区域整合发展,达到整体利益最大化,不但有利于增强各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而且有利于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参与世界分工。基于前期设计的区域间地缘经济关系测度和分析方法,对云南省基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地缘经济关系进行了数量测度、类型判别、评价和分析,以期达到指导云南省发展策略的制定,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以湖南省14个市(州)为研究单元,运用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等方法分析了该省2002—2013年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并对旅游经济差异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湖南省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较大,但有缩小的趋势,国际旅游区域差异大于国内旅游区域差异,五大地区差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为了进一步减少区域间的差异,提出了"双核、双带、五片区"的旅游空间结构重构建议,即构建长沙—张家界旅游双核,打造京广、沪昆高铁旅游双带,发展湘东旅游区、湘西旅游区、湘南旅游区、湘北旅游区、湘中旅游区五大特色旅游区,从而实现湖南省旅游经济相对均衡的协调发展和旅游产业竞争力水平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7.
基于1994—2016年美国人均海洋产值,运用核密度估计、泰尔指数分解法测算分析了美国八大海洋区域和30个沿海州海洋经济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1994—2004年、2005—2016年,美国人均海洋产值密度总体呈"多波峰"和"窄峰形"的特征,符合发达经济体总体发展稳定、局部分化的特点。(2)泰尔指数分解表明,美国海洋经济区域差异维持在较高水平,主要来源于沿海八大海洋区域间的差异。(3)太平洋地区、北太平洋地区和墨西哥湾地区对区域差异增大起正向作用,五大湖地区、东南地区和沿大西洋中部地区则起负向作用。在此基础上,从资源禀赋和地理区位、人口迁移和技术进步、经济周期性波动和自由贸易政策等方面探讨了美国海洋经济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是区域中主要的系统要素,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配合将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可采用指标体系法来进行综合评价.人口包括人口与经济发展评价指标和人口与资源环境评价指标.通过<云南统计年鉴>资料得到相关的二级指标数据,确立每个指标的权重,再根据相关公式计算出云南省各市州人口与经济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状况.根据评价结果,云南省各市州协调状况不一,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旅游资源丰富,但各区域旅游资源开发起步时间各异,省内各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间的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节点分析,对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进行了测度分析,并对测算和分析结果进行了剖析与阐释。在此基础上提出安徽省旅游经济整合发展的区域旅游发展战略,以及进行旅游空间整合、旅游交通整合、旅游产品整合、旅游市场整合、借助新整合动力的区域旅游发展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以2008—2019年我国31个省份的旅游经济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Moran′s I指数对旅游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整体判读,并运用冷热点分析、经济重心模型探究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演变,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及驱动机理。结果表明:①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增长不均衡,但相对差异越来越小。②旅游经济发展高水平区域由东向西南扩散,集聚在东部地区和长江经济带上。③我国旅游经济重心进入湖北省,轨迹向西南方向移动,集中在中部地区。④经济基础条件越好的地区并不意味着旅游业越发达。⑤资源禀赋条件、交通可达性、旅游接待设施水平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呈现“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