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了解,目前我国供暖、制冷和生活热水消耗的能源,主要来自于煤、油、气等一次性能源的燃烧,这不仅造成了能源利用的浪费,而且还污染了环境。通过采集浅层低温地能(热)并略加提升后,不但可以满足供暖(制冷)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实现供暖(制冷)区域的零污染排放,节省大量一次性能源  相似文献   

2.
据了解,目前我国供暖、制冷和生活热水消耗的能源,主要来自于煤、油、气等一次性能源的燃烧,这不仅造成了能源利用的浪费,而且还污染了环境。通过采集浅层低温地能(热)并略加提升后,不但可以满足供暖(制冷)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实现供暖(制冷)区域的零污染排放,节省大量一次性能源的消耗,实现对能源的梯次利用。  相似文献   

3.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我们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绿色高校"的建设面临新的挑战,高校建设不仅要注重校园环境的美化,还要做到节约能源、污染减排,更要实现人文环境的绿色开放式发展,做到多元民主、兼容并蓄,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学校不仅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4.
ANewWayofEliminating"WhitePollution"为了提高人类的居住环境,尽可能地减少和消除各种人为的污染,特别是“白色包装污染”,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纷纷立法,禁止使用由白色发泡塑料制成的包装物,如一次性塑料饭盒、塑料茶杯、餐具等;同时禁止进口由发泡塑料作包装内村的一切商品,以保护自己国家的环境免受污染。所谓“白色污染”主要是指由发泡聚苯乙烯(EPS)为原料制成的包装制品废弃物。该制品目前大量用于一次性餐具以及各种工业品、农产品的内衬包装上(例如发泡聚苯乙烯(EPS)为夹芯的“泰柏板”)。这类包装物的最大特点是…  相似文献   

5.
赋予公民环境权意义重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铬渣污染、癌症村、康菲漏油、PM2.5……近几年环境污染问题凸显,这些词语频频见诸报端,给公众带来的危机感不亚于食品安全问题。环境保护再次成为全国两会代表热议话题,湖北经院院长吕忠梅就建议:赋予公民环境权。在健康环境中生活是我们基本的生存权之一。对此,《人类环境宣言》第一条明确规定:"人类有权在一种  相似文献   

6.
正环境意识同样需要利用各种方式,植入环境教育之中,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植入到人们的价值观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内嵌在人们的观念中,是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7.
魏博  王虔 《绿叶》2015,(4):45-51
灾害性天气多发、污染事件频现、生态环境损害、生产生活环境日趋恶化……种种变化让"环保"一词成为国家发展和国民生活中关注度极高的"热词"。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颁布实施、与大众生活关联度高的环境事件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曝光的污染事件被严肃处理。然而,在人迹稀少、看似与人居生活关联不大的地区,依然有污染的黑色阴影在蔓延。据新华社2015年3月21日报道,甘肃武威荣华工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8.
绿色生活     
正绿是生机勃勃的小草;绿是茂密成荫的大树;绿是人们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绿是人们不污染环境的公德心。共享绿色生活。清晨阳光倾洒,我们漫步在没有垃圾,一尘不染的街道上。呼吸着路边大树释放的甜蜜氧气,望着碧蓝而清澈的天空。走进早餐店,尽量自带餐具,没有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餐盒。  相似文献   

9.
正7月2日是全国低碳日,今年的主题是"绿色低碳·全面小康"。这一主题可以理解为"低碳生活"是"全面小康"的必要前提。"低碳生活"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我们每个人积极行动起来,遵循"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文明理念。据媒体报道,2019年,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1%,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15.3%。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城镇累计建设绿色建筑面积超过32亿平方米,全国风电、光伏装机达到3.6亿千瓦;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各类充电桩总数已达122万个……一组组数据表明,国家层面的"低碳发展"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低碳发展"需要全民行动。比如,能乘公交就不开车出门,能步行就不坐车出行,能走上楼就不乘电梯,能带茶杯就不用一次性纸杯等。"低碳生活"需要"从我做起",从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积极培养"低碳生活"习惯,不断提高环境意识,增强生态道德修养,尽量减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污染,让低碳生活方式成为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0.
向污染宣战     
《环境教育》2014,(5):5
正编者按"六·五"世界环境日到来之前,中国人接到了一个个环境欠账单:空气污染告急、水污染告急、土壤污染告急急………面对满目污秽的山山水水水,不再会有人没心没肺深情款款地唱出出"一出条大河"。今年的"六·五"世界环境日不再是个敲锣打鼓喧闹的日子,而子而是一个反思的日子子,一子个战前动员的日子——向污染宣战,否则否则国将不国国。但即使形势如此严竣,我们仍充满必胜信心。因因为正如鲁迅所说说:"我们  相似文献   

11.
<正>在垃圾分类工作上,强制推行与鼓励引导,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应双管齐下、两手抓两手硬,二者不可偏废。6月25日,初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将现行法律中"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防治"从一节升格为专章进行规定,并明确提出"国家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自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上海开始普遍推行强制垃圾分类。另外,据悉北京、江苏、广州、深圳等地已相继启动制定、修订相关地方法规的进  相似文献   

12.
周倩 《环境教育》2005,(7):9-10
目前,社会上有句流行语“,小康全面不全面,环境质量最关键”,道出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和重视程度。这固然可喜,但更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没有忘记自身的环境责任和义务,积极勇敢地投身到环境保护事业中来,恰如国家环保总局确定的2005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我们相信,有了日益健全的环境法律法规,有了广大人民群众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有了企业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参与和负责,尤其还有像苏柯汉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这样的外企,把国外污染治理的最新技术尽快引进到国内污染治理中来,将有力地推动我国污染治理进程,早日实现生活富裕、环境优良、人与自然和谐的小康社会目标。  相似文献   

13.
<正>2010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低碳减排·绿色生活",号召公众从我做起,推进污染减排,践行绿色生活,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4.
《绿叶》2020,(6)
正生态学的首要定律是"万物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当我在社会生活的经验中行走时,发现我们的某些行为与这一定律严重脱节。我们的某些经典名著里在强调"人"这个主题时,忽略了自然的存在性。在工业社会分工明确的大背景下,人被严重地异化和工具化了。于是,有一些人就频繁发问:人在哪里?发问的过程中,难免有些偏颇。"如果没有了人,自然存在的意义又在哪里?"有人立竿见影,激动地站立起来过分地强调和捍卫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和主权。这就不难理解环境为什么恶化,生态为什么空前危机了。只是把大自然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的呈现形式,理解为作为背景的意象承载而已。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以近乎全知的视  相似文献   

15.
正今年"6·5"环境日的主题是"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这一主题不仅易于传播、更"接地气",最关键的是点到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核心——行动。说到环境问题,"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很多人张口就来,但说到节约用电、节约用水、多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少用一次性物品等环保行为,很多人却无动于衷。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具体到每个个体,说多做少的情况依然存在。其实,再美好的愿望,再先进的理念,一旦离开行动,最终还是一句空话。环境污染问题是与人类伴生相随的,只不过是不同的阶段所产生的污染物质与污染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6.
田松 《绿叶》2014,(2):32-36
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走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强人类中心主义,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尊重自然的权利,承认大自然的主体价值,在不违背大自然自身生态循环的前提下从自然中获取某些资源。在此基础上,对整个意识形态重新建构,认识到良好的生态本身就是巨大的财富,对"什么样的生活是好的生活"重新理解,使这种新理念成为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基础准则。  相似文献   

17.
<正>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天总是灰蒙蒙的,沙尘毫无顾忌地随风飘扬,河里的水不仅浑浊,而且散发着恶臭……妈妈严肃地告诉我:"我们生存的环境已被严重污染了!"科学家发明了汽车,却难制止汽车尾气污染空气;有的人伐树卖钱,却忽略了这会破坏植被;工  相似文献   

18.
雾霾天气是个"慢性病",治理空气污染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个人必须有所作为。2013年4月22日,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向媒体通报:2013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同呼吸共奋斗",旨在释放和传递建设美丽中国人人共享、人人有责的信息,倡导在一片蓝天下生活、呼吸的每一个公民都应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切实履行好呵护环境的责任,自觉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养成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激发全社会持久的环保热情,为改善空气质量、实现天  相似文献   

19.
<正>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这样的美丽环境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然而青山、绿水、蓝天随着环境的污染而改变了,天不再那么蓝,水也不那么清澈了。在绿色转型这场漫长的马拉松中,中国的脚步不会停留。6月5日,第四十六个世界环境日如约而至,人们纷纷在微博、微信上发出"绿色提示",为自然呐喊,为环保加油。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在不断深入的实践中,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力的内涵也应不断地调整。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力是“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方面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是主力军,所以作为第一生产力不容质疑。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舒适快乐生活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困惑和危机,甚至给支撑我们生存的物质基础——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由此可见,仅仅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看作是生产力,显然是片面的,因为环境也是重要的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当然,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