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旅游资源是丹阳市蕴涵丰富且潜在价值巨大的重要资源,但目前尚未有效保护和开发。文中首先简述了丹阳的自然环境及资源概况,继而从政策、经济、社会三方面剖析了丹阳生态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然后从区位、自然、人文、服务与客源的角度挖掘其生态旅游潜力,最后提出了旅游规划与保障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温泉生态旅游是未来温泉旅游的发展方向。温泉生态旅游非常适合在温泉资源丰富而生态环境较脆弱的喀斯特地区开展。基于对贵州省息烽温泉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调查,对息烽温泉生态旅游的发展思路、开发模式和运行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希望能为该区域发展温泉生态旅游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阿尼玛卿雪山地区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资源丰富且独特性强,具有浓郁的藏族民俗风情.通过对该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状况、优势和制约因素的研究,提出生态游与体育文化相结合、生态建造、生态营销等构想,是对脆弱生态区域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一种有效尝试,有利于实现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相统一,使该地区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山区生态旅游开发初步研究——以粤西北旅游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区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复杂但旅游承载力弱,因此山区旅游开发具有区别于其它地区的特殊的发展模式,也使研究山区生态旅游的开发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以及山区生态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分析出发,讨论了粤西北山区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以粤西北旅游区的核心区怀集县为重点,探讨了经济基础较薄弱的粤西北山区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给出了在开发与管理方面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5.
西部生态旅游模式的市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中国名山资源的23%都集中在西部地区,西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也极为丰富。我国正在西部实施可持续战略,发展生态旅游模式正顺应了这一战略。作者对在西部建立生态旅游的要素市场、国内外游客市场、资金市场进行了考察研究,并结合西部大开发战赂,论证了生态旅游在西部的市场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盐城湿地保护与生态旅游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盐城海滨湿地资源丰富,已成为重要的环境资源和旅游资源。从湿地的变化和现状着手,阐述了保护盐城湿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保护中倡导自养型经济战略——生态旅游。分析了盐城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可行性,从而提出规划意见,以实现盐城湿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及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该区进行旅游开发必须以生态旅游为指导。该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开发生态旅游具有类型多样、功能齐全、有利于组合开发的资源优势;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为其提供了政策优势,同时该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因此开发生态旅游优势明显。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国际、国内及区域市场前景,提出了在该区进行生态旅游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涨渡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及发展态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涨渡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条件进行了分析.资源定量评价的结果显示,湿地旅游资源价值在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中的权重最大,表明保护和营造旅游资源的重要性.通过SWOT分析,显示涨渡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具有一定优势,虽然在开发过程中存在一定制约因素,但可通过湿地生态旅游的科学规划和管理,在保护利用的基础上发挥湖泊湿地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加快武汉市湖区旅游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草原是开展生态旅游最适宜的场所,也是生态系统非常脆弱的区域。近年来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出现诸多问题,因此建立合理的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评价指标体系十分必要。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考虑草原生态环境的独特性与生态旅游资源本底特征,运用层次分析法,从资源条件、区位条件、环境条件三个方面建立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评价体系,并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对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进行评价,为草原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科学梳理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发展路径研究的基础上,首次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视角切入,阐述了宁夏党家岔湿地自然保护区"人口—资源—环境"复合生态系统的构建,认为保护区是由中间低、四周高的复合式盆地构成的"湖—城—地"型生态系统。从生态服务功能、农户生计诉求、多元利益主体等方面探讨了该系统,认识到该保护区生态环境脆弱、发展资源禀赋不足、当地社区居民的生计能力脆弱、致富能力低下。保护区管理部门、社区居民、投资者、游客等利益主体的价值取向存在差异,表现出利益冲突。研究提出了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耦合机制,建议走生态产业、移民搬迁、旅游开发同步推进的科学路径,以期为当地社区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伊犁河谷生态旅游形象定位及产品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开发的基础,但拥有旅游资源并不等于就拥有旅游产品,旅游资源要成为旅游产品,还必须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形象设计、加工和再创造。伊犁河谷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世所罕见的生物多样性特征,是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发展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以伊犁河谷生态旅游源为基础,塑造伊犁河谷生态旅游形象,设计开发特色生态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12.
从大都市区和大都市郊区的定义与特征、开发与规划研究的原则与方法、方向与模式、策略等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国内的研究进展,评析了研究现状,指出未来重点要在理论建设、居民行为、市场营销、规划管理、规划影响等方面加深研究。  相似文献   

13.
加强生态旅游建设,促进云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有着独特的地貌环境、繁多的生物种类、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它们构成了无与伦比的生态旅游空间.论述了云南发展生态旅游的独特优势,提出了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使生态旅游逐步走向辉煌,是实现云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试论衡水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仅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优美的自然风光,还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具备开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本文初步探讨了衡水湖开展湿地生态旅游的优势和原则。  相似文献   

15.
在调查南京城市森林游憩者的基础上,以森林价值取向为预测变量,对城市森林游憩服务需求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市民的森林价值取向包括生态取向、健康取向、文化取向、产品取向和消极取向五种类型;城市森林游憩服务需求则包括基本需求、拓展需求和个性需求三个层次.通过典型相关分析发现,对森林资源持“健康”、“文化”和“生态”价值取向的市民对森林游憩的“基本服务”需求明显,更重视森林的自然和文化环境保护;而持有“产品”和“消极”取向的市民,则希望森林游憩地能提供更多“拓展”和“个性”服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积极引导城市森林游憩者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黄河故道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商丘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黄河故道生态旅游开发项目规划设计的探讨,分析了生态旅游开发对当地农民和政府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对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就业、改善城市功能、扩大与外界交流、发展第三产业等带来的巨大推进作用.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协调发展,可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环境与文化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对城市环境的有关空间要素进行了中西比较和分析,从而得知 我国现代城市环境并不是简单的规划与设计,而是一种社会环境的全面再创造。  相似文献   

18.
A computerized land evaluation was employed for a speedy land evaluation to locate a new industrial-urban development site in Iran under a multiple-land-use setting. A special-purpose programming language of modeling was generated to facilitate computer application. In doing so, some types of models were initially tested. Finally, an optimization model was decided on for this purpose, because it provided the best result. Four optimization models using linear programming were developed for evaluating the study area (south of Isfahan) involving agriculture, soil conservation, outdoor recreation, and industrial-urban development. Then, the models were combined to produce a multiple-use optimization model (MOM) for land-use classification and planning of the area. In applying the MOM model, a computerized map was produced to indicate the optimum capability of the area for industrial-urban development, agriculture, soil conservation, and outdoor recreation. The employed methodology provided a quick and meaningful result for the study area, which has a low biological productiv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