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素有"中国东海明珠"之称的浙江和台湾两地,拥有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旺盛的市场需求和较好的海洋旅游发展基础,逐渐成长为中国海洋旅游的国际目的地。梳理国内外对浙江、台湾两地海洋旅游资源、海洋旅游产品等方面研究发现:1浙江、台湾两地海洋自然旅游资源大同小异,但海洋人文旅游资源差异很大;2台湾在开发海洋旅游产品时更注重对海洋生态的保护,倡导永续生态文化旅游模式;3两地的海洋旅游开发正热,但都未深入开发,多停留在"观光"阶段。分析了浙江、台湾两地海洋旅游合作优势、现状与困境,探讨浙江、台湾两地开展海洋旅游合作新路径与政策机制创新,提出浙、台两地海洋旅游发展的优化合作环境建议。  相似文献   

2.
2003年的“非典”都是在大城市爆发的,包括香港、广州、台北、北京。这些城市的生态系统已经退化了。一个是自然退化,包括环境污染、系统退化、资源枯竭、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环境越来越不适宜人类生存;另外还有就是人类生态退化,现在的人越来越懒(包括小学生都靠计算机),越来越胖,越来越贪,越来越不适应自然环境。这些问题大家都清楚,见多不怪。究其生态原因,我觉得有三个方面:一个是物,即资源代谢问题;一个是事,即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问题;还有一个是人,即人的行为和信息反馈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3.
百年工业文明发展范式对自然环境的持续作用,使人类面临环境与发展的双重危机。生态文明具有内在统一性,环境法制是生态文明的应有之义。环境基本法是环境法制的基石,目的条款是环境基本法的元点。旧的目的条款沿袭工业文明发展范式,将发展经济奉为圭臬,始终无法调和人与自然的内在矛盾。修改环境基本法目的条款,融入生态文明因子具有自内而外、自外而内、自上而下以及自下而上四个方面的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4.
生态环境标准统一是开展生态环境规划、监督、执法等工作的重要基础,已成为统筹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共建环境共保的重要环节。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川渝两地已制定并发布地方大气环境和水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24项,但在发布时序、污染物类别和排放限值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急需在工作机制、加大投入、技术管理、科研合作、宣传培训等方面,建立严格、统一、规范的生态环境标准协同机制,推进成渝地区生态环境标准统一,合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共同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绿色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5.
中国两岸三地入境旅游发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三地入境旅游发展的历史、旅游资源的特色、入境旅游发展的政策环境及2001—2008年三地入境旅游发展的业绩指标和客源市场的对比分析可知:香港、台湾是中国大陆入境旅游的重要客源市场,两地游客总数占大陆入境旅游总数的63.4%;香港回归后,大陆放宽居民赴港旅游的政策使大陆游客迅速占据香港入境客源市场的半壁江山;而随着两岸政治关系的缓和,大陆将成为台湾入境旅游的重要客源市场。三地的旅游合作和共赢的途径是:将三地作为整体推广针对远程外国入境游客的"一程多站"旅游模式,使每个进入其中一地的游客都成为其他两地的中转客源,从而使各方受益。由于其地缘邻近、文化同源、旅游资源的互补性强,两岸三地必将相互成为主要的客源市场。  相似文献   

6.
本课题由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系与金华市红湖路小学合作开展。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的一体性、复杂性和变革性特征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是全球政治、经济、技术和生态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另一方面则是全球性的环境恶化和人口激增等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不断出现,这些都迫使人们从维持自身生存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进行各种合作,包括学科之间的合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原有的静态的分科的课程观念和知识体系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校环境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学校教育对社会变化和社会发展所作出的积极反映,但是…  相似文献   

7.
有的学者断言,经济快速增长必然以牺牲环境和损耗资源为代价,市场机制必然诱发环境问题。然而,深圳的情形并非如此。8月中旬,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组一致同意推荐深圳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组认为,深圳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开始进入了良性循环的阶段。正如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著名经济学家董辅扔所说,深圳市的环境也是一笔宝贵的资源,因为它可以创造很好的投资环境。弹指一挥间,深圳特区走过了17年的曲折历程,伴随着共和国改革开放的脚步,深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其发展之迅速,绩效之显著,令人瞩目:1996年深…  相似文献   

8.
粤港两地跨界污染的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东珠江三角洲与香港同属于珠江河口地区.其陆地、河流和海洋相连,具有相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条件。两地不仅在经济上柏互依存,在环境问题上也休戚相关。例如,两地的饮用水源都是珠江,珠江水量与水质变化,特别是水质状况,将影响两地的淡水供应;两地的生活、工业、农田和饲养场排出的废水和污水,直接或间接进入两地交界河流和海区,影响交界水体的水质、海洋、渔业和人体健康;两地火电厂几乎集中在珠江口沿海.排出的烟尘、二氧化硫和多环芳烃等,在珠江口低空和高空扩散,不仅造成大气污染相互影响,而且形成酸雨,损害整…  相似文献   

9.
《绿色视野》2009,(10):30-34
生态规划是实现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调控人与环境关系的一种规划方法,它与城乡总体规划和环境规划紧密结合、相互渗透,是联系城乡规划和自然环境规划的桥梁,是协调城乡建设、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其内涵和深度都更高。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单纯追求最大经济效益,涉及的范围只限于市场、商品流通价格、信息等问题,而忽视生态规律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这是不明智的。因为人类为了生存,必须与自然环境不断地进行能量与物质的交流,可以说输入经济系统的初始物都是自然界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自然界是财富的第一源泉。人类社会日常经济活动的物质生产过程,都是建立在自然环境基础上的。而以人类为主体的生态研究,考察的是生物(包括人)  相似文献   

11.
环境规划队伍是环保铁军的重要一员,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断深入,我国环境规划院(所)建设逐步从无到有,人才队伍逐步发展壮大,支撑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能力日益提高。本研究面向各省(区、市)及部分副省级城市环境规划院(所)开展了问卷调查,分析我国环境规划研究队伍和机构建设现状,围绕管理制度、市场发展、人才培养、交流合作等方面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社会生活方面所创造全部优秀成果的科学总结。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环境的思想的几个基本观点1.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活动并表现自己的基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有关自然环境的思想是他俩关于人与自然环境思想的基本出发点。马克思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恩格斯也指出环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进步,绿色技术本身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绿色技术和高新技术关系密切。因此可以说,研发绿色技术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长期任务。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很多地方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目标和工作思路,虽然各地经济发展速度不同,能源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各异,但综观规划与计划不难发现,各地在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方面都有浓墨重彩的描述。  相似文献   

14.
资源、环境和生态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三个关键词,也是地球系统科学的重要组成,但目前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上仍存在模棱两可的问题,给自然资源领域的科学发展和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带来了潜在不利影响,明晰其各自概念边界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三者内涵的基础上,对比了国内外关注视角、问题和需求的差异,并根据各自特征属性尝试构建了三者关系及判别图解模型。主要结论为:(1)国内外对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关注视角、问题和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其关注视角分别为数量、质量和平衡状态,关注问题分别为枯竭、退化和破坏,而关注需求分别为节约、保护和恢复;(2)三个概念的相互关系可通过是否自然、是否有价值和是否生物相关三个属性进行判别,自然资源的本质为有价值的自然环境,与自然环境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生物相关的自然资源即是生态环境;(3)对自然资源管理提出了拓展调查研究内容、采用"资源环境"表述和对生态治理工程进行以生物多样性为重点的负面影响评价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文明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党的十七大也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最重要和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环境法治.本文站在完善环境立法的角度,从生态文明的內涵及价值取向、我国环境立法中存在的问题、完善环境立法的建议等方面做简单论述,以期逐步落实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推动我国环境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各级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环境教育能力和素质,交流世界各国环境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有益经验,加强国内外环境教育界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共同探讨 21世纪国际环境教育发展趋势,并就环境与生态变化、可持续发展等诸多专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东北师范大学、香港教育学院、国家环保总局宣教中心和吉林省环境保护宣教中心联合主办了 “ 21世纪公民环境教育及环境科学发展趋势国际研讨会”。本次国际研讨会于 2000年 8月 6~ 9日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香港教育学院公民教育中心主任顾思满( Prof. Grossm…  相似文献   

17.
<正>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两个在含义上十分相近的概念,有时人们将其混用,但严格说来,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自然环境包括人类生活的一定的生态环境、生物环境和地下资源环境。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仅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整体,虽  相似文献   

18.
浅析西双版纳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生态旅游的基本概念生态旅游也称绿色旅游,是一种无污染、无破坏,以欣赏和研究自然环境、野生动植物以及人文特征为目的,能够增加旅游者自身知识,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并有助于自然保护的高级旅游。近年来,生态旅游蓬勃发展的原因是:①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②人类社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加大城市和工业区的噪音、粉尘、大气和水污染,绿地减少等,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加上工作与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心理压力也增大,在工作之余需要安静的环境,远离闹市到…  相似文献   

19.
人是自然环境的建设者,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受益者。以环境优美闻名于世的新西兰,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要增强生态文明自觉,都要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资源,绿色消费,适度消费,把保护环境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热爱自然,重视环境,最大限度减少个人行为对自然的破坏,积极投身于自然环境保护和建设中,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只要人人共建生态文明,就能共享绿色生活。  相似文献   

20.
乡村生态人居环境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推动乡村生态人居环境建设,需要准确把握乡村当前生态人居环境建设的质量水平,并依据质量水平和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建议。本文结合川西北地区乡村区域特色和实际情况,运用理论分析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由自然环境、社会生态、经济支撑3个子系统16个具体指标组成的乡村生态人居环境指标体系,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典型乡村生态人居环境进行评价,根据重点生态功能限制区特点和生态人居环境安全确定乡村生态人居环境建设的关键。在分析川西北地区乡村人居环境生态安全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乡村生态人居环境保护、保护乡村生物多样性、乡村产业生态化发展等针对性的优化建议,认为政府的主体作用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保障川西北地区乡村生态人居环境健康发展的关键,而实现川西北地区乡村生态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需要切实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