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海量的资金投入并将为中国带来巨大的气候资金缺口,解决这一难题亟须大量的资金投入和高效的投融资手段。2020年以来我国气候投融资顶层文件相继出台,尽管气候投融资体系和试点工作的研究逐渐丰富,但是气候投融资理论研究仍然落后于地方和金融机构的相关实践。本文聚焦于气候投融资体系中存在的标准不统一、机制不灵活、信息不对称、数据不可靠等关键问题,梳理气候投融资加速发展所需的关键要素,讨论气候投融资加速发展的预期目标,提出一套结合数字科技应用的气候投融资加速发展新生态体系及其标准体系、技术体系、数据体系的构建方案,旨在引导和鼓励资金流向技术先进、示范创新、气候效益显著的绿色低碳项目,为气候投融资试点和“双碳”政策落地,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开发性金融部门探索绿色投资倒逼其低碳转型之路,相应的气候变化对其绿色投资的影响和风险值得深入研究。运用气候压力测试模型、WITCH模型和气候VaR对我国开发性金融机构绿色投资的气候冲击影响、气候风险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极端气候冲击会对我国的开发性金融机构的投资价值及其投资表现产生负面影响;我国开发性金融机构绿色债券的票面利率受气候变化影响程度各异,国家开发银行随着气温的上升而增加,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随着气温的下降而减少;我国开发性金融机构绿色投资气候风险各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绿色投资的气候风险相对较大。研究成果为我国开发性金融部门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转型和绿色投资的风险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十四五"时期是开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共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为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实现奠定基础的重要窗口期。为此,国家编制印发《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  相似文献   

4.
数字     
<正>45.8%8月30日,生态环境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进展。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表示,2018年,我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5.8%,基本扭转了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14.3%,为实现"十三五"应对气候变化目标,落实到2030年的国家自主贡献奠定了坚实基础。19项  相似文献   

5.
中国土壤修复与治理的投融资政策最新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目前的土壤污染修复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性投资,融资渠道较为单一。《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后,如何满足实现土壤污染修复与治理目标的投资需求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充分创新发挥市场力量,建立长效的融资政策机制是核心内容。本文评估了中国土壤污染修复与治理投融资政策现状,识别了投融资面临的关键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十三五"时期中国土壤修复与治理的投融资机制建设的政策建议,为"十三五"时期中国土壤修复投融资模式创新提供管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绿叶》2018,(9)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并以"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日益严峻、环境约束逐渐加强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落实,如何发挥中国在国际社会环境、气候和能源治理中的引领作用,推动"一带一路"沿线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已成为重要议题。基于此,期望以对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现有的公开可得的环境社会风险管理信息整理为起点,推动中国金融业在提升环境信息公开和透明度,建立环境社会风险管理制度和体系,在投融资决策和业务中纳入对气候、环境等因素的考量,减小中国投资的生态足迹。  相似文献   

7.
2007年6月,中国政府发布了备受世界关注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这是中国切实履行《京都议定书》义务的重要步骤。其中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将面临哪些挑战?该方案列举了包括"对中国现有发展模式提出了重大挑战"等在内的七大挑战,却没有提到对中国外交的影响。其实应对气候变化对中国外交构成的巨大挑战,不容我们忽视。  相似文献   

8.
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政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是实现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构建现代气候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构建实施协同政策十分关键,是统筹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根本支撑。本文分析了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关系,评估了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政策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协同政策的推进思路框架、重点方向、实施保障以及实施路线图。  相似文献   

9.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丽中国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重要表征。面对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整体部署还需进一步明确的现实需求,本文在总结美丽中国建设进展成效的基础上,分析识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提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路径,围绕绿色低碳发展、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美丽中国建设重点领域,提出推进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进国家重大战略绿色发展、推动环境污染防治、打造美丽宜居城乡、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构建生态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等8个方面美丽中国建设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0.
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是解决传统生态治理项目公益性强而经济效益较差的重要手段。本研究总结了“EOD+PPP”模式、投资人+EPC模式、ABO模式、政府专项债券和创新型贷款模式等五项模式的特点与应用案例,并从地方政府支出角度剖析了各种模式的适用条件。本文认为,当前 EOD模式的运行难点包括:产业培育周期较长,投资回报不确定性较大;开发存在诸多风险因素,缺少标准化制度体系;金融机构缺乏积极性,配套投融资考评体系建设不足。最后提出 EOD模式创新的政策建议,通过关联产业一体化实施、协同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强化风险管控评估、规范应用投融资模式为完善EOD投融资模式创新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薛艳艳 《绿叶》2010,(8):62-70
作为一个碳排放大国.中国已经在哥本哈根大会上宣布了减排目标: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的碳排放比2005年水平下降40%~45%。城市位于节能减碳目标分解的末端,这意味着城市应肩负着实现国家目标的重要责任,而世界城市的低碳经验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本文希望通过对几个国际城市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文件的追踪和分析.为中国城市参考。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诉讼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不仅为国际气候治理带来新曙光,也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新思路。具体而言,这一制度关涉到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应对气候变化新路径的探索、全球气候治理话语权的提升及企业抗气候风险能力的增强,在我国已具备现实的发展需求。但从实然层面而言,气候变化诉讼虽已可以在环境公益诉讼中窥见雏形,但囿于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缺位,加之法院在气候治理中能动性体现不足,司法与行政关系亟待厘清,提起气候变化诉讼仍存有诸多障碍。未来我国应不断完善气候变化诉讼的落实路径,充分发挥法院在司法解释、案例指导等方面对气候变化诉讼的助推作用,并在明晰气候司法与行政关系的基础上,逐步加强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13.
净土保卫战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总体形势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十四五"目标指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的建议,提出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坚持分类施策、精准治污,以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实施一批源头预防、风险管控、治理修复重大工程,推进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生态保护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相似文献   

14.
正当前西藏环境宣教仍是以图文宣传为主体,这种宣教形式在短时间内能起到"造势"的效果,但存在审美疲劳,传播速度和效果大大折扣,并且很难真正起到触动人心的效果。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作为2035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之一。西藏独特的地理位置、多样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使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作用更为凸显。习近平总书记特别作出"保  相似文献   

15.
徐祥民 《绿叶》2013,(3):75-79
现代化进程给人类带来了方便、快捷和富足,同时也制造了人与环境不和谐的负历史。当前,应对负历史的环境保护制度总体上都是作为发展主题的补充性、救济性措施而存在,包含了对人与环境不和谐问题的严重轻视。若想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必须先克服这种轻视,实施"双轨制生活",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社会发展基本政务。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调研中国石油非洲地区主要业务国环境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阐述了这些国家在环境管理方面的现状,提出了中国石油应对非洲地区环境法律制约的措施和建议,包括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法规调研要兼顾非洲习惯法,及早应对政策风险,项目实施过程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审计、环境许可和环境应急管理制度等。  相似文献   

17.
坚定信心、未雨绸缪应对气候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美国政府的态度已经转向,中国有可能在能源、环境、气候问题上遭遇更严厉的国际舆论氛围。但即使出现对中国新一轮的舆论战乃至"贸易战"、"技术战",都不可能轻易把中国发展的"势"给压下去。中国在坚定信心的同时,也要认真考虑以什么样的合作姿态进一步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中去,做到未雨绸缪。  相似文献   

18.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9年"六·五"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你的地球需要你:联合起来应对气候变化",强调气候变化和更广范围的环境变化.为呼应这一主题,结合我国环境保护的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环境保护部确定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减少污染--行动起来",旨在引导公众关注污染防治,积极参与到节能减排工作中来.  相似文献   

19.
任勇  田春秀  冯相昭 《绿叶》2008,(8):28-33
气候变化问题急剧升温,已跃升为国际重大议题的榜首。刺耳的"中国环境威胁论"表明,国际舆论已将中国推到气候变化国际舞台最突出的位置。对于气候变化问题,中国如果处置不当,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国策将遭遇重重困境。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中国在坚持维护发展权益和空间的基础上,应抓住低碳经济技术革命的潮流,这是赢得未来的可能之径。  相似文献   

20.
苏伟 《绿叶》2008,(8):34-41
处于现代化起步阶段的中国,短时内不可能根本扭转温室气体排放持续增长的势头。如果过早过激地减排,会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迟滞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实现。既要减排又要发展,怎么办?中国高层的回答是:以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发展的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京都议定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采取更加有利的政策措施,全力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