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1989-2410年我国传统村镇旅游发展的研究历程分析表明,研究存在重复性文献多、理论深度不够、缺乏多学科深度结合和方法论不清晰等问题,提出今后应加强有关宏观政策的研究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要特别注意传统村镇可持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社会服务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推动传统村镇旅游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环评有效性问题的制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环评的现状出发,探讨了我国环评在环评启动时间、建设项目分类环境管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审批、环评报告内容和结论、公众参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明确环评启动时间、环评报告审批与稽查分离、环评机构和环评工程师市场化、提高公众参与的专业化程度的制度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建立横向跨区域大气治理的联防联控协调机制是解决区域性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通过区域协作解决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经过30多年的发展,区域大气协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是区域协作的内在动力和持续性不足,难以满足未来区域大气环境管理需求。本文从理念形成、实践探索、机制完善等层面系统回顾了我国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发展历程,结合“大气十条”以来重点区域联防联控工作重点和机制创新,总结了空气质量改善、统一标准体系建设、重污染天气应急体系建设、环境监管模式创新、科技支撑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效。基于未来我国区域大气环境管理需求,从综合管理体系、立法保障、规划统筹、信息共享等方面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浪潮下,城市发展呈现新的发展趋势,由强调个体竞争转向区域整合,因而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也由单个建设项目扩展到区域或更大范围。本文从城市开发选址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三方面论述了区域环评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制度的进展,分析了规划环评制度有效性仍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提出了对“十四五”规划环评改革的建议:一是树立“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理念,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在规划环评中的责任和义务;二是通过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进一步明确规划环评成果落地途径,提高规划环评意见的法律约束力,使得规划环评意见能够纳入规划、并传导到经济社会建设中;三是要构建“三线一单”与规划环评的联动体系,夯实规划环评技术体系,进一步发挥规划环评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规划环评与建设项目环评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规划环评和建设项目环评在评价目的、决策作用、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评价内容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和探讨,分析寻求建设项目环评和规划环评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以此来探求未来环评工作开展的思路,提出想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改革应着力回归环评本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环评倍受关注,主要因为其作为环保部门的最大权力,不仅没有起到预防污染发生的作用,反而成了一些不正当利益输送的通道。本文从回顾环评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剖析环保部门、建设单位或规划编制机关、环评机构在环评中的相互关系入手,试图回答“作为环保部门最大权力为什么预防不住环境污染”的问题。研究认为,应以促进环评回归其本质作为环评制度改革的目标,按“环评脱钩→环评审批→环境违法严惩→维护公众环境权益”优先顺序,全面推进环评制度改革;环评脱钩是环评制度改革的切入点或起点;环评制度改革须抓住“如何防止环评及干预环评的任性权力”这一关键点,即环评制度改革的“牛鼻子”应是环评审批;以信息公开、社会监督确保事中有效监督,确保公众环境权益、强化污染者的损害担责,倒逼环评回归其本质;以法治和社会监督防止环评及干预环评的权力任性。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不断发展,中国的生态环境规划经过近45年的探索发展,规划理念与时俱进,规划层级不断提升,规划体系不断优化,规划技术方法不断探索实践,生态环境规划的发展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系统谋划环境污染治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存在着五年综合规划统领作用未有效发挥、规划实施管理较为薄弱、规划技术支撑不足等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到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美丽中国建设起步开局的关键时期,生态环境规划要健全规划体系、强化规划空间属性、建立全过程实施管理体系,提升规划编制实施管理水平,进一步发挥规划的基础性、统领性、战略性和创新性作用,促进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青岛市城市发展历程中的土地利用、经济、人口、城镇化等形势变化,发现青岛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复合型空气污染改善任务艰巨,胶州湾水质改善压力大等环境问题,结合未来城市发展形势及主要环境形势,提出吸取先进经验,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强环境风险防控等对策措施,为环保部门参与综合决策和宏观调控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0.
12.
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制度作为生态环境源头预防的重要手段,有力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我国已建立了包括生态环境分区管控,项目环评、规划环评,以及区域发展战略(政策)评估的环评体系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体系,但是全链条环评管理在制度联动、衔接融合和管理闭环等方面仍存在薄弱环节。为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源头预防制度体系,须加快构建功能定位明确、责任边界清晰、衔接关系顺畅的全链条环评体系;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环评管理、排污许可等制度之间“四联动、三融合、两闭环”的基本模式。建议进一步完善全链条管理制度顶层设计,推动重点领域科技攻关,深化政策创新试点,强化能力建设,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支撑保障。 相似文献
13.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IA) procedures have been in existenc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ver the last decade.
The impetus for China's introduction of EIA was provided by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hich was adopted by the Fif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in 1979. The EIA process, which is administrative and not statutorily
mandated, has been applied primarily to construction projects.
Four stages are typically involved in an EIA investigation: design of the investigation, evaluation of backgrou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prediction of environmental impacts, and an assessment and analysis of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A variety of approaches
is used for predicting and analyzing environmental impacts, ranging from ad hoc methods to fairly sophisticated mathematical
models. The results of the EIA investigation are compiled in an environmental impact statement, which is used as the basis
for decision making by personnel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s. The EIA process does not include provisions for
citizen notification or involvement.
Views differ concern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EIA program in protecting China's natural, soci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s.
Some hold that the EIA program has brought about improvement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hile critics contend that the program
has had little effect in the prevention of pollution. However, most, if not all, observers seem to feel that the program should
be continued and improved. A major avenue for improvement is to place the evaluation of a particular project in a regional
context.
An earlier version of this paper was distributed at a workshop on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Development Planning hel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VII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Impact Assessment, Brisbane, Australia, July 5–8, 1988. 相似文献
14.
讨论了环评法涉及的环评主管部门、规划建设单位和环评机构三个主要对象之间的关系,规划环评、跟踪评价、后评价、公众参与,以及环境评价与环境工程等内容。 相似文献
15.
16.
关于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编制版本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作用,提出应在环境影响报告书技术版的基础上编制一个面向领导决策者和公众的参考版。并就参考版的主要内容及编制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7.
18.
19.
发展中国家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EIA的环境立法、环境管理、实施对象、执行程序等方面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①关注机构建设;②建立EIA 信息资源中心;③加大公众参与程度;④加强开发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