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酸催化氧化法处理含对苯二酚废水的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常青 《四川环境》2003,22(4):62-63
本文主要研究用硫酸作催化剂,30%过氧化氢作氧化剂,再经过pH值的调节和活性炭吸附,使对苯二酚化学需氧量值从3615mg/L降至260mg/L。化学需氧量的去除率高达93.3%。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检测过程中不确定度来源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鉴别,确定出影响因素的不确定度分量,从而计算出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不确定度的评定有利于分析人员在分析过程中对可能产生误差的环节加以特别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根据《土壤和沉积物铜、锌、铅、镍、铬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HJ 491-2019》测定某土壤样品镍的含量,分析测试过程中不确定度的来源,并对样品测定结果进行不确定度的评定。测得样品中镍的含量为38. 7mg/kg,扩展不确定度为4. 30mg/kg (k=2)。采用新标准首次建立了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土壤镍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得到标准曲线的配制和拟合过程、测量重复性是土壤镍含量不确定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采取措施降低不确定度提供参考,为定量评价测量的质量提供帮助,为影响规范限度的符合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谢勇坚 《四川环境》2007,26(3):55-58
目的 对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水中砷含量的不确定度来源及其对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 利用相对标准不确定度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过程采用直观的因果图,建立有效的数学模型,利用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并在砷含量为1.7μg/L的水样测定中,获得其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3.4%,有效自由度为25。结论 原子荧光光谱法对水中砷浓度测量不确定度影响因素中,工作曲线拟合产生的不确定度较大。  相似文献   

5.
单户型家庭生活污水盆景式处理是以人工湿地为基础的分散式废水处理方法。通过接近1年的试验对其净水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它对化学需氧量(CODCr)、生物需氧量(BOD5)、氨氮(NH3-N)、总磷(TP)、总固体悬浮物(TSS)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2.72%、96.28%、79.06%、85.11%、95.83%。出水水质分别达到33.8mg/L、19.2mg/L、0.8 mg/L、0.7 mg/L、8 mg/L,基本符合国家一级排放标准,部分指标如BOD5、NH3-N等甚至可以达到或优于城市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同时它也可以作为室内盆景用水,起到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分光光度法对工业总排放水中Cr6+进行不确定度评定,充分考虑测量重复性、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准曲线的制备等因素对测量的影响,测得Cr6+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0.023mg/L。  相似文献   

7.
在开放的光催化反应器中,以紫外(UV)光为光源,以二氧化钛为催化剂,研究了不同水质条件下对模拟丙烯腈(AN)污水中化学需氧量(COD)的控制效果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UV光-TiO2催化体系对AN污水中COD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当在浓度为300mg/L模拟AN污水中投加浓度为20mg/L的二氧化钛及紫外光照射180min时,污水体系中的COD残存率为7.9%。同时,反应过程中不会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8.
采用HJ/T 57—2000《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定电位电解法》,对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进行测定,通过对不确定度的来源进行分析,找出影响测定结果的各个不确定度分量,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分析评定,为分析判断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评价天山天池近十年水质变化情况,基于天山天池3个点位的水质监测数据,采用t-test分析天山天池2013—2022年丰水期和平水期主要监测指标变化特征,并结合近十年数据利用灰色模型预测2025年污染物排放情况。结果表明:主要影响天山天池水质的评价因子为总氮、总磷,总氮浓度丰水期显著高于平水期,总磷浓度丰水期较平水期低,影响综合营养指数评价的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叶绿素α浓度受水期影响不明显。同时预测显示:到2025年,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将接近20 mg/L,氨氮平均浓度达到0.17 mg/L,总磷最高浓度约为0.014 mg/L;总氮最高浓度约为0.97 mg/L。最后结合地方政府近十年采取的综合污染防治措施,分析水质变化的原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90Sr是高毒性的纯β放射性核素,其物理半衰期和生物半衰期长,环境气溶胶中的90Sr通过吸入途径进入人体,对人类的危害主要为长时间积集在人体骨骼中并很难排出。在多堆型核设施运行场址中环境气溶胶的测定是辐射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也是评价核设施运行对环境影响的重要指标。为了科学评价环境气溶胶中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了气溶胶中90Sr分析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方法研究,通过计算模型识别不确定度的来源,并对各分量进行量化分析,计算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结合典型样品分析实例,对环境气溶胶中90Sr分析测量的不确定度进行了评定,气溶胶中的分析测量采用的是色层萃取的方法,利用草酸钇沉淀制成样品源,测量样品中β计数率。不确定度评定结果表明:环境气溶胶中90Sr分析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主要有样品净计数率,探测效率,化学回收率,样品取样体积,测量期间半衰期修正;典型实例分析结果显示环境气溶胶中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可控制在15%内。文章中不确定度评定方法为气溶胶90Sr分析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保证测定污水中COD数据的准确性,分析了不同浓度氯离子对污水中COD测定的影响,并对不同浓度氯离子的消除方法进行了实验和探讨。实验结果表明:当氯离子的质量浓度小于2000mg/L时,用国标法简单准确,当氯离子的质量浓度大于2000mg/L小于20000mg/L时,用氯气校正法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2.
为了分析0.250 mol/L与0.025 mol/L重铬酸钾法测定炼油催化剂行业高氯废水COD的适用性,进行了比对实验。结果表明:两者测定结果相差60.5~76.8 mg/L;高浓度重铬酸钾法精密性较好, RSD%≤4.8%,准确度较高,与氯气校正法测定结果基本吻合,相对误差≤6%;低浓度的重铬酸钾法精密性相对较差, RSD%≥8.1%,与氯气校正法测定结果相对误差大于40%,准确度低。在控制稀释水样Cl-浓度500~800 mg/L范围时,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COD,适宜于高浓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化学需氧量CODCr,通过正交试验选择氧化的最佳选择。试验结果表明对CODCr值为50~1000mg/L的水样:氧化剂K2Cr2O7用量为0.20~0.40mol/L,催化剂Ag2SO4用量为10g/LH2SO4,消解时间10min,加热温度180℃。用CODCr为138mg/L的质控标样进行验证试验,其绝对误差为0.5~3.0mg/L。与标准方法相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CODCr具有分析误差小,省时、省力,节约药剂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微生物菌剂在酿酒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厌氧-好氧工艺,结合微生物菌剂对酿酒废水进行了处理研究。进水CODCr浓度可达到8,456.3-22,442.0mg/L,BOD55,040.0-9.557.1mg/L,pH3-4,可不调pH,采用微生物菌剂接种可启动厌氧反应器,COD有机负荷最高达到10.2gCOD/Ld,COD去除率稳定在91-95%,BOD去除率90-94%,出水pH6.6-7.1,出水CODCr在2,000mg/L以下,BOD5800mg/L以下。厌氧污泥可全部颗粒化。好氧处理系统中接种微生物菌剂,曝气10-12小时,可保证出水中CODCr在230mg/L以下,甚至直接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微生物菌剂的应用是取得该处理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中空纤维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炼厂浮选池出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设计的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炼厂浮选池出水,在每天进水容积负荷1.0 kg COD/m3,进水COD浓度600 mg/L,MLSS为900~5500 mg/L的条件下,无论活性污泥表现正常还是膨胀,过滤出水中COD均稳定地小于90 mg/L,处理效果好于目前炼油厂的合建式曝气池(容积负荷为0.5 kg COD/m3左右,出水COD100 mg/L左右)。试验运行期间,膜通量最高可达到42 L/m2·h。该工艺的技术关键是采用特殊流态来降低膜堵塞的膜生物反应器和优良质量的膜。  相似文献   

16.
唐奕  黄健盛  杨皓洁  李翔  杨平 《四川环境》2009,28(6):41-44,49
开发一种改进型生物转盘处理生活污水,将盘片改为转笼状,并向其中加入颗粒活性发作为载体,研究该系统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在转盘转速为15rpm和HRT分别为10h、8h、6h、4.5h情况下,进水COD平均浓度约为223mg/L,出水COD平均浓度分别为15.6、17.9、23.4、28.2mg/L,平均去除率为93.0%、91.9%、89.5%、86.6%;进水NH3-N平均浓度约为22mg/L,出水NH3-N平均浓度分别为0.32、1.13、2.30、5.71mg/L,平均去除率为98.5%、94.8%、89.7%、74.6%。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车载巡回处理装置对小城镇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效果,采用自制的UV-Fenton试验装置研究了pH值、FeSO_4剂量、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pH值为4.0,进水中COD为825 mg/L时,FeSO_4和H_2O_2的投加量分别为0.008 mol/L和0.08 mol/L,此时COD去除率72.22%,出水COD为216 mg/L;随着FeSO_4投加量缓慢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转而下降,FeSO_4最佳投加量为0.008 mol/L;不同H_2O_2和Fe~(2+)配比对COD去除效果具有影响,(10:1)时为最佳配比。经过氨吹脱和混凝沉淀预处理的渗滤液采用UV/Fenton处理工艺,出水中COD可以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1997)中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18.
山西省某区块煤层气采出水水质均值为COD 170 mg/L,BOD529.7 mg/L,氨氮5.36 mg/L,氟化物6.59 mg/L,4个污染物指标超过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水质限值要求。文章针对该地区煤层气采出水的可生化性差(BOD5/COD≤20%)、氯离子含量较高等特点,采用“电絮凝+电氧化”法进行中试试验,处理后水质COD≤17 mg/L,氨氮≤0.1 mg/L,氟化物≤1.0 mg/L,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可以有效降低COD、氨氮、氟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指标,使该区块煤层气采出水达到GB 3838—2002标准Ⅳ类水质要求(COD≤30 mg/L、氨氮≤1 mg/L、氟化物≤1 mg/L)。应用中试试验研究成果,采用“双电+保障(过滤)”工艺在该区块建成了煤层气采出水处理示范工程,水处理站建成投运后出水水质稳定,始终满足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水质要求。  相似文献   

19.
实验以处理金属表面所产生的磷化废水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了在新型混凝剂的使用过程中,pH值、温度、石灰投入量、沉降时间、助剂A等因素对脱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含磷量为18mg/L、COD为300mg/L、SS为150mg/L、pH值为5.7~6.5的废水,石灰投入量为300mg/L、沉降时间为10min左右、温度为25℃、pH值调节至9.0、加入5mL助剂A处理后,废水中磷含量为0.25~0.35mg/L、COD为80mg/L、SS为60mg/L,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20.
Treatment of low-strength soluble wastewater (COD approximately 500 mg/L) was studied using an eight chambered anaerobic baffled reactor (ABR). At pseudo steady-state (PSS), the average total and soluble COD values (COD(T) and COD(S)) at 8h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HRT) were found to be around 50 and 40 mg/L, respectively, while at 10h HRT average COD(T) and COD(S) values were of the order of 47 and 37 mg/L, respectively. COD and BOD (3 day, 27 degrees C) removal averaged more than 90%. Effluent conformed to Indian standards laid down for BOD (less than 30 mg/L). Reactor effluent characteristics exhibited very low values of standard deviation indicating excellent reactor stability at PSS in terms of effluent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mass balance calculations, more than 60% of raw wastewater COD was estimated to be recovered as CH(4) in the gas phase. Compartment-wise profiles indicated that most of the BOD and COD got reduced in the initial compartments only. Sudden drop in pH (7.8-6.7) and formation of volatile fatty acids (VFA) (53-85 mg/L) were observed in the first compartment due to acidogenesis and acetogenesis. The pH increased and VFA concentration decreased longitudinally down the reactor. Residence time distribution (RTD) studies revealed that the flow pattern in the ABR was neither completely plug-flow nor perfectly mixed. Observations fro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s (SEM) suggest that distinct phase separation takes place in an AB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