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1 毫秒
1.
正特色小镇建设具有重要时代性意义,是我国新常态下加快经济转型的产业发展新平台,也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四化同步"新载体,更是我国新型城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抓手。目前,特色小镇建设存在行政主管机构多头、开发区模式倾向凸显、市场主体定位不准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我们应充分理解中央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真正建设一批"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的特色小镇,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  相似文献   

2.
旅游小镇建设将有力促进云南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云南旅游业提质增效,促进农村发展中一系列深层次矛盾的解决。云南省旅游小镇建设应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导向、突出特色、强化主题、尊重自然、延续文脉、资源整合、塑造品牌、功能完善、设施配套、保护优先、持续发展的原则,妥善解决规划编制、资金筹集、管理体制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国旅游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舟山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圈中占有重要位置。通过对舟山群岛旅游业的SWOT分析,提出旅游资源的特色开发、旅游地品牌建设、旅游岛精准定位、岛屿差异化发展等策略。  相似文献   

4.
国际化是建设自由贸易区(港)战略下海南旅游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为测评海南旅游国际化发展水平,明确海南在旅游国际化发展进程中的位置和方向,使用文献研究和德尔菲方法,从发展绩效、旅游吸引物、营销推广和发展环境的思路出发,构建了旅游国际化评价体系,并设计了评价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海南目前正处于旅游国际化发展的初级阶段,既有自然环境、旅游资源、国际酒店、政府政策等方面的优势,也存在着市场份额、环境治理、卫生条件、信息服务、服务质量、文化教育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短板。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开拓国际市场、提高经营水平、优化产品体系、完善旅游环境等针对性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5.
通过文献检索、资料梳理和比较分析,总结了当前我国特色小镇的建设模式和成功经验,为探索新型小城镇之路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发现,我国特色小镇在形态上"小"而"特",却具有城镇化功能、经济引擎效应和生态宜居特征;各具特色的小镇在区域和省际间的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并呈现出主题定位不明、整体规划滞后、资源整合不畅、运营模式落后的共性问题;参与主体、开发主题、盈利渠道三个因素对特色小镇的运营—开发—盈利具有决定性影响。特色小镇健康发展的关键是遵循科学的产业定位,寻求有创意的规划引领,确立具有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的特色品牌,保护和塑造优美的生态环境,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小镇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6.
从分析房车旅游概念和特征人手,结合国内外房车旅游发展现状,运用SWOT分析法对海南房车旅游业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海南发展房车旅游提出四点对策建议:①建立“政府引导、行业合作、企业创新”的房车旅游管理和运行机制;②抓住目标消费市场,加强多元化营销,更新传统消费理念;③积极借鉴国际房车旅游发展经验,以国际化改造为手段,建立衔接国际标准的房车旅游服务体系;④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进房车旅游信息系统建设,发展海南智慧旅游.  相似文献   

7.
《绿叶》2018,(9)
新时代中国特色小镇建设必须走低碳智慧的发展道路,才能适应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转化、高质量发展和动能转换的时代变革要求。与新型城镇化基本要求一样,低碳智慧特色小镇建设也要求产业集约、人口集聚发展。但是,低碳智慧特色小镇更强调以传统产业高端方向或高端产业方向建镇,并要求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和新型发展模式推进低碳化、智能化发展。为加快推进低碳智慧特色小镇建设,我们必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树立新时代城镇生态伦理观,从特色小镇的产业、交通、建筑、环境等方面系统推进,并创新碳汇交易和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智慧城镇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特色小镇不同于建制镇或产业园区,建设特色小镇对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梳理了特色小镇建设大致经历了孕育成长、全面铺开、提质规范三个阶段,建议地方对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密切关注与监控,及时纠偏;编制高质量的特色小镇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加快特色小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科学评估特色小镇的主导产业选择。  相似文献   

9.
发展旅游产业集聚区是区域旅游发展及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从旅游产业集聚区的概念释义、构成和特征入手,构建了区域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形成机制模型。研究提出,旅游资源、市场条件、旅游要素供给与相关产业支撑、政府和组织支持、文化和区域要素等是形成区域旅游产业集聚区的资源和条件。基于以上认识,对北京东城区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东城区建设国际会议旅游集聚区、国医健康旅游集聚区、国学修学旅游集聚区和旅游商品集聚区"四位一体、产业融合、联动发展"的高端旅游集聚区,并对集聚区建设的布局和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以深圳甘坑客家小镇为例,基于游客网络评论文本数据,应用内容分析法评价小镇现状。首先,运用扎根理论和内容分析法分析小镇的文旅融合基本结构及其效果;其次,在实地调研过程中设计结构化调研问卷,完成问卷的聚类分析,并生成最终的小镇开发综合评价概念模型,评价深圳甘坑客家小镇现状。结果表明:IP导向型旅游特色小镇的文化融合效果整体较好,但仍存在不足;小镇文化融合效果主要受到可达性条件、规划合理性、文化品牌标识、开发者因素、商业化程度和旅游功能6个要素的影响。IP导向型旅游特色小镇与文化融合发展是一种新趋势,本研究可对国内文旅小镇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创建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中央促进体育产业集聚发展、推进城乡融合的重要举措。基于2010—2021年27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识别创建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对目的地经济发展的政策效应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未能明显推动目的地的经济发展,该结果具有稳健性;(2)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经济效应存在滞后性,约在政策实施5年后表现出正向趋势;(3)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需要通过政府财政支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等途径才能有效发挥对目的地经济发展的作用;(4)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经济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和规模异质性,对东部地区城市和中小城市的经济推动作用要优于中西部地区城市和大城市。因此,地方政府需给予合理的政策支持,构建相应的治理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化产业结构;同时,应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着眼于长期效益,并加强各地区之间的协作共享以及要素与信息的自由流通。  相似文献   

12.
西北地区蕴藏着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其宝贵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和民俗传统等别具地方特色。通过充分的挖掘和合理的开发,以文化为基底,可有效推动西北特色乡村的建设和发展,打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本研究以"凉州区羊下坝镇四沟现代农业生态旅游村规划"项目为对象,通过对武威地区现有旅游资源的调查,分析和研究了该地区本土旅游资源的类型与特点,并根据资源的评级对四沟村的特色旅游进行可行性规划。提出"六位一体"的旅游开发模式将有效促进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更新升级,推动生态旅游发展,弘扬地方文化,发展乡村经济,旨在把四沟村建设成生态美、百姓富的美丽和谐乡村。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实证的方法,针对魏集特色小镇开发过程中出现的产品开发不足、缺乏保护意识、旅游环境遭到破坏、知名度低等问题,提出突出文化内涵、创建宣传平台、加强联合等对策,以期为其他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作为深入贯彻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目标,特色小镇已被广泛认可。运用空间分析、因子分析和波特钻石模型对我部住建部公布的403个国家级特色小镇的空间格局和竞争优势进行了研究,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相关发展建议。结果表明:国家级特色小镇分布不均,中、东部密集,西部稀疏。根据因子分析将特色小镇按照综合得分进行分类,发现得分高的小镇大都位于沿海地区;因素条件、发展战略与竞争状况、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政府和机会在特色小镇的发展竞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特色小镇发展还不成熟,要尽可能规避存在的问题,把握机遇,努力缩小城乡差距,争取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养生小镇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昆明市永定镇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养生旅游作为一种旅游新业态,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昆明市永定镇具有优越的环境条件、资源条件和市场条件,适合打造成为发展养生旅游的养生小镇。永定镇养生旅游产品开发主要以"医疗昆明市养生"和"休闲养生"为核心产品,其产品价值表现为构筑核心竞争力;以"运动养生"、"农事养生"和"佛教养生"为重点产品,其产品价值表现为丰富养生旅游产品;以观光农业、康体运动和健康科普为配套产品,其产品价值表现为搭建养生旅游的基础平台。  相似文献   

16.
南水北调水利工程是我国最大的调水工程,其中焦作城区段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从生态文化旅游角度开发南水北调焦作段,不仅符合国家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规划发展的政策需要,更有利于促进推动"郑—焦融合",加快焦作城市旅游及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调研南水北调焦作渠段沿线旅游资源,分析其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依托水域景观开发水生态观光旅游、协同景观廊道促进旅游产品业态创新、利用沿线产业资源打造旅游特色村镇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7.
乡村旅游作为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剂,对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和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以1997—2017年"Web of Science TM核心合集"的相关论文为面板数据,对国际乡村旅游研究进行科学计量分析,以期把握国际前沿话题,探讨未来乡村旅游发展趋势。结果表明:①国际乡村旅游的发文数量呈现出阶段性增长趋势,研究主要涉及环境科学、生态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学科,发文作者群体较大。②高被引文献和关键节点文献主要出自该研究领域中的顶级期刊。③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运营与管理、影响因素、社区变化、生态保护等是乡村旅游研究的核心关键词,未来研究前沿将集中于乡村文化、景观、满意度、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建设"国际旅游名城"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之一是高素质的涉外旅游人才。从秦皇岛"旅游立市"及创建"国际旅游名城"的大背景出发,分析秦皇岛面临的国际旅游发展机遇,阐述涉外旅游人才的种类和含义,并针对所需人才特点提出了培养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19.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推进城乡关系良性互动与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经实地调研考察确定规划区范围内共有旅游资源7大类、17个亚类、35个基本类型,结合秦皇岛柳河圈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实践,提出应把新社区空间规划建设与旅游景区建设融于一体,将葡萄酒休闲旅游产业融合社区发展,新型社区住宅建设要彰显地方特色建设,社区产业规划、新社区文化规划应彰显旅游文化特色等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路径,以期促进秦皇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鉴于地质遗迹的不可再生性,提出地质遗迹保护的重要性。分析了化石类地质遗迹的分布与我国化石保护的基本情况,目前仍以建设地质公园和建立重要化石产地为主要手段。以四川射洪地区的化石遗迹保护为典型,运用价值评价和AVC景观评价法对其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出该地区存在制度建设不完善、基础设施欠缺、专业人才不足、科普形式单一、旅游开发层次低等问题,并提出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开发方案,从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专业人才队伍培养、科普形式创新等方面着手,加快世界地质公园建设进程、建设化石特色小镇,以提升四川射洪地区的地质公园保护与开发工作,加深四川射洪地区旅游开发层次,对其价值进行深度发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