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吴敬琏 《绿叶》2010,(1):90-95
中国的改革正在进入深水区.国有垄断企业、政府部门能否进行自身改革.什么样的力量能够推动这一改革?时下.“国进民退”争论再起.党政经大公司垄断进一步强化;行政力量干预微观经济.腐败猖獗、寻租庞大。而旧路线旧体制的捍卫者将腐败猖獗诿过于市场化改革,力推去市场化。演化改革派强调.权贵资本主义的根源在于不受约束的权力.在于改革不彻底,而非改革本身。能否铲除权贵资本主义存在的经济基础.使公共权力受到法律约束、民众监督.攸关中国未来30年的命运。  相似文献   

2.
曹建海 《绿叶》2011,(2):74-79
住房改革是从1998年开始的,但刚开始的住房政策基本上还是以保障机制为主,市场调节为辅。2003年以后推进的市场化改革,标志着一个以市场调节为主、保障机制为辅的新的机制的确立。中国当前房地产业畸形发展的原因,在于不受约束的权力与过度市场化的结合。过于单一的房地产业,迫切需要在政府提供的保障房之外,有一个真正的来自民间的力量来跟他们抗衡,这个民间的力量就应该是自建房。现阶段改革的顶层设计需要把过去以经济建设为抓手的改革,变为以民生为抓手的改革。  相似文献   

3.
王洛 《环境教育》2007,(10):43-44
"限批"不是目的,是手段,只是环境监管部门行政权力的最大化使用。中国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不在于一个部门的几次执法和几项新政策,而在于体制与法律的真正改革,在于公众监督力量的真正形成。新制度要经过多次博弈确立,每次"环评风暴"都是一场博弈,"区域限批"无非是更接近底线而已。  相似文献   

4.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改革应着力回归环评本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环评倍受关注,主要因为其作为环保部门的最大权力,不仅没有起到预防污染发生的作用,反而成了一些不正当利益输送的通道。本文从回顾环评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剖析环保部门、建设单位或规划编制机关、环评机构在环评中的相互关系入手,试图回答“作为环保部门最大权力为什么预防不住环境污染”的问题。研究认为,应以促进环评回归其本质作为环评制度改革的目标,按“环评脱钩→环评审批→环境违法严惩→维护公众环境权益”优先顺序,全面推进环评制度改革;环评脱钩是环评制度改革的切入点或起点;环评制度改革须抓住“如何防止环评及干预环评的任性权力”这一关键点,即环评制度改革的“牛鼻子”应是环评审批;以信息公开、社会监督确保事中有效监督,确保公众环境权益、强化污染者的损害担责,倒逼环评回归其本质;以法治和社会监督防止环评及干预环评的权力任性。  相似文献   

5.
体制与雾霾     
范必 《绿叶》2014,(11)
改革开放以来,能源的市场化改革在一些领域有所突破,但并未全面完成,总体上处在计划与市场并存的双重体制下。如果说能源的粗放利用是雾霾的成因,那么不合理的体制也是雾霾的成因。体制雾霾不除,大气雾霾难消。为此我们在较多地从技术角度研究治霾措施时,也要深化能源的市场化改革:推进全产业链市场化改革,将能源领域的不完全市场产业链改革为完全市场产业链;将国企改革和行业改革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同步推进政府审批和监督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6.
樊纲 《绿叶》2010,(Z1):96-100
现在我们面临很多腐败问题,这与经济转轨有密切联系,是因为没有把公权力私有化,而不是因为搞了市场经济。现在有人想再回到政府大包大揽的计划体制,这实际上是在走老路,最终的结果一定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中国还没有建成市场经济,现体制中还有许多由于旧体制没有改革造成的效率损失。中国的改革远没有结束,通过缩减政府支出、深化产权改革、推进金融国际化,我们能够获得更多的增长源泉。  相似文献   

7.
茅于轼 《绿叶》2008,(2):56-60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财富、自由、对内和对外开放三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和政治方面摆脱了毛泽东时代的不自由大为相关。今天中国所谓的问题,从道德滑坡到发展道路其实都与政治相关,其求解在于能否还权于民,用法制保护每个中国人平等自由的权利。  相似文献   

8.
樊纲 《绿叶》2010,(1):96-100
现在我们面临很多腐败问题,这与经济转轨有密切联系.是因为没有把公权力私有化.而不是因为搞了市场经济。现在有人想再回到政府大包大揽的计划体制,这实际上是在走老路.最终的结果一定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中国还没有建成市场经济,现体制中还有许多由于旧体制没有改革造成的效率损失。中国的改革远没有结束.通过缩减政府支出、深化产权改革,推进金融国际化.我们能够获得更多的增长源泉。  相似文献   

9.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在于成本优势:大量的减排技术在中国应用时,成本低于发达国家;由于后发优势,建立新企业新设备的成本要比改造更新旧企业旧设备的成本低;在燃料角度,中国采用超临界机组的成本可能会比火力发电更低,而其高投资因中国的资金充裕,问题不大。投资不只是成本,更意味着回报。要实现低碳发展,必须现在就采取相关的政策,否则由于技术锁定效果,机会将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10.
杨志  王梦友 《绿叶》2010,(12):62-71
绿色经济本质上是"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以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和谐对话为前提,在生态文明框架中方可实现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在现实中,绿色经济的兴起源于与其说源于"绿色新政",不如说源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本文从分析绿色本质入手,揭示造成绿色危机的真正原因不在于工业化而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本文认为,支撑绿色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是绿色生产方式,并从谁在生产、为谁生产,生产什么、如何生产等不同视角阐发了绿色生产方式及其运行方式的形态与特征,指出它潜在于当代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中,由此得出当代具有混合经济性质的生产方式正处在全球性转变之中。  相似文献   

11.
我看好中国     
王小东 《绿叶》2010,(Z1):17-26
左派右派都是意识形态先行,不看事实,夸大西方的力量,夸大中国的问题,根本无助于认清中国和世界的走势。中国经济发展得很好,这是中国的底气所在。中国外交在进步,这得益于漫长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中国政治的改善,不大可能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社会剧烈的变动来实现,自上而下的改良是惟一可行的道路。中国的文化建设,要反对逆向种族主义,回归先秦:质朴、尚武、追求效率、做工细致;同时也要学习西方的古典和近代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而不是颓废的缺乏创造力的现代派、后现代派。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社会转型期容易产生腐败问题为切入点,分析了加强和改进政治权力制约的必要性,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为治理和减少腐败而加强和改进对政治权力制约的对策和办法。  相似文献   

13.
改革环境监测机制,将其推向社会,实行市场化运作.主要措施是:通过立法建立环境监测机构认证制度,打破行业部门的垄断;取消财政包养环境监测所需经费,实行政府、单位或个人有偿购买具有资质的监测机构提供的数据;制定政策,实行监测有偿服务、环境监测机构企业化经营;对"三同时"环评项目、污染治理验收项目、事故或纠纷监测等,实行委托方市场招标方式,建立有资质监测机构的市场平等竞争.  相似文献   

14.
我看好中国     
王小东 《绿叶》2010,(1):17-26
左派右派都是意识形态先行.不看事实.夸大西方的力量.夸大中国的问题.根本无助于认清中国和世界的走势。中国经济发展得很好,这是中国的底气所在。中国外交在进步,这得益于漫长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中国政治的改善.不大可能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社会剧烈的变动来实现.自上而下的改良是惟一可行的道路。中国的文化建设,要反对逆向种族主义.回归先秦:质朴、尚武、追求效率、做工细致;同时也要学习西方的古典和近代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而不是颓废的缺乏创造力的现代派、后现代派。  相似文献   

15.
PACE2016中国环境治理国际研讨会就中国环境政府治理、环境市场治理、环境社会治理以及环境治理结构展开了深入研讨并达成以下共识:大国模式下的环境政府治理面临着突出的"污染避难所效应"、"公平与效率的两难"和"多层次治理体系"等问题;不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市场治理必然面临"要不要走环境治理市场化之路"的疑虑,相关研究表明市场手段作为有效的环境治理方式正在逐渐地打消此等疑虑;中国环境治理最主要的短板在于社会治理,提高公众参与度的主要挑战在于改变地方政府的态度,然而社会企业家是环境社会治理的希望;多元环境治理结构是中国环境治理的必然选择,政府引领、企业自觉、公众参与的制衡机制是关键。  相似文献   

16.
张敏 《绿叶》2011,(5):19-23
从"重商主义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型,对国家治理最为重大的挑战是市场力量逐渐"脱嵌"于社会共同体。因而,需要扩张政府管制权力来平衡市场与社会,这也是未来中国整合中国食品行业碎片化管制权的应有之义。另外,中国国家转型的独特逻辑造成了大量的、地方性的食品"小作坊",这成为制约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对此,通过强化司法监督,实现司法的常规化权力运作,有助于化解治理僵局。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指出,中国资本市场经过奠基阶段,现已进入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市场化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创新扫除传统的历史性与市场化内在需求的剧烈冲突。   这些需要创新的课题包括:   证券发行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我国的证券市场是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以计划的手段建立起来的现在要用市场化的理念彻底改革,包括推行发行制度由审批制向核准制再向注册制演进;发行定价机制的市场化;强化中介机构的责任与权利;加强对拟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等。……  相似文献   

18.
任剑涛 《绿叶》2011,(2):96-102
生态环境的危机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官民共识,一定程度上的权力自觉和民间参与已经启动。然而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都是权力运用的行为,在权力主导的格局下,环境保护始终处于一种从属性地位,是一种"软任务",这导致了环保的绩效困局。破解这一困局的根本出路在于引入以规范权力为核心的"法治环保",从责任性上倒逼有关主体理性思考和安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在更加宏大的建设框架中的正确定位及其关系,以及发展一种官民合作型的环保社会行动框架。  相似文献   

19.
熊易寒 《绿叶》2010,(3):66-72
生产污染的治理关键在于政府监管.公共权力与市场激励机制的结合可以比较有效地解决污染的外部性问题;生活垃圾的处理关键在于环保教育,分散的家庭和办公室难于监管.更宜通过个人的自律来解决;政策导向的转变关键在于环境运动,公民社会永远是推动改革的清新力量;而国家战略则扮演了一个统领全局的角色.它既立足于民意,又着眼于未来,将国家、社会和市场的力量整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就业结构转换与城市化进程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在于就业人口能否实现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换,其中转换的快慢是影响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因素.通过考察1980~2002年山东省就业结构转换过程与城市化进程的相关关系发现,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之间的转换对山东省城市化进程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并且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口的能力对促进城市化进程是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