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咱村的自来水经过了消毒、去氟处理,不用澄清、过滤,就可直接用来烧水做饭。"今年4月,阜阳市颍泉区中市办街头村村民刘治友轻轻拧开水龙头,自来水哗哗地流到水池里,他再也不用为吃水难而发愁了。刘治友告诉记者,没有用上自来水之前,村民们的日常生活用水都是来自压水井或小水泵抽浅层地下水,"据说这类水中氟的含量超  相似文献   

2.
村西头纪事     
《绿叶》2020,(6)
正村西头是全村的门面,也是全村通往县城的必经之地。提到了村西头,自然就有村东头。然而,我对村东头没有什么印象,至少寻不到对它清晰的记忆,不提也罢。乡村自然有乡村的美,村西头也不例外。老杨树、大水塘还有打谷场,是村西头的标志,也是村西头的美丽风景。那一座座整齐的土坯房,一户户朴实的乡邻,是定格在我童年时的故乡镜像。  相似文献   

3.
<正>生态文明是基于东方智慧的新文明之路,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希望在中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起点在乡村,希望也在乡村。今天,我们如何读懂乡村?这是一位来自农村的学者穷尽半生所思考的问题。为了研究中国的乡村,他用大量的时间深入乡村调研,脚步踏遍了大大小小的村落;他用心感受乡村的农耕文化和生命温度,敏锐观察新时代乡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2019年6月29日下午,在国家行政学院一间简陋的办公室,《环境教育》记者见到了这位"用脚来做学问"的学者。作为乡村发展与生态文明研究的开拓者,张孝德已经跟踪  相似文献   

4.
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理论,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进行了探讨。针对英武山村旅游资源品位不高、定位模糊、乡村文化和生态环境脆弱、旅游市场竞争的威胁等问题,提出了英武山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应处理好的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政府主导与社区参与,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整体统筹与乡村特色的关系,同时,应坚持科学发展、可操作性、多产品并举、协调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品牌乡村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5.
蓝楠 《绿色视野》2013,(3):44-48
【案情回顾】这片杂草丛生布满砖头瓦砾的工地就是南京历史上一个赫赫有名的地方——燕子矶。在施工现场我们见到了一个人走来走去,上前一问他叫史凤林,是这里的村民,他说自己祖祖辈辈都住在燕子矶,对这里有着很深的感情,可他的房子却在4个月前被拆了。史凤林的家为什么会被拆掉了呢?这就要从燕子矶村特殊的地理位置说起。  相似文献   

6.
沉思 《环境教育》2004,(4):42-44
1823年12月20日,法布尔诞生于法国南部山区的一个小村庄。村前有一条哗哗作响的小溪,村后有一片鸟儿啁啾的山林。法布尔就在这个富有自然气息的小村庄里长大,宁愿终生与昆虫为伴。 童年时代的法布尔,与同龄人相比,对大自然中的动物显得格外入迷。他常常在小溪里抓蝌蚪、逮青蛙、捕小鱼,在草丛中追蜻蜓、捉甲虫、扑蝴蝶。他的两个口袋常常装着小甲虫之类的动物。由于这  相似文献   

7.
传统工艺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景观建设的重要资源。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乡村机械化大潮的到来,大量乡村传统工艺资源逐步衰落或消亡,对乡村经济和生态产业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通过调查和整理乡村传统工艺的景观构成要素以及现状应用信息,创新乡村传统工艺景观营造模式和策略,提出5种乡村传统工艺景观构成元素:传统建筑工艺元素、传统园建工艺元素、传统生产加工工艺元素、传统手工艺元素以及地方民俗、文化工艺元素;通过对乡村传统工艺生产景观空间、传统工艺构筑景观空间以及传统工艺文化景观空间等特色空间的营造,对传统工艺资源进行挖掘和活化,构建乡村工坊模式、工艺田园村模式和工艺产业园模式3种创新发展模式;从环境、文化、产品三方面提出乡村传统工艺景观营造优化策略,依据时代审美特征和社会发展规律对传统工艺景观资源进行演变更新,创新乡村传统工艺景观营造模式和策略,使传统工艺焕发更长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廖星臣  孙君 《绿叶》2013,(7):67-73
郝堂茶人家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农村模式,它按照"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乡村建设理论,还原乡村"本质而简单的生活状态"。通过修复乡村生态环境、还原乡土艺术、建设茶文化和以农民为主、尊重村两委等方式,把郝堂村塑造成一个历史与现代、农耕与工业、艺术与世俗和物质与精神的对接、融合的新型乡村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光明日报》记者冯永锋经过一年的调查采访写成的环境报告文学《拯救云南》已于2月底对外发布。在《拯救云南》一书里,冯永锋分析了两个具体的案例,融入了他的个人感情,探讨了云南省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尴尬,提出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现代商业文明和传统农业文明的矛盾和冲突问题,对外来资本肆无忌惮地破坏和掠夺当地自然资源,尤其是物种资源,予以强烈质疑和谴责。《拯救云南》的发布是在北京地球村组织的“记者茶舍”上。冯永锋作为首期“记者茶舍”的发起人,在发布自己新书的同时也给“记者茶舍”开了张。前来助阵的有可持续能源记者…  相似文献   

10.
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以黟县深冲村为例,首先基于地脉、文脉、市场感应以及竞争替代4个要素分析进行旅游形象总体定位,然后从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3个层次进行旅游形象系统策划,这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1.
《绿色视野》2013,(6):31-39
从南京南站下车,坐上开往高淳县的大巴,在一个叫双牌石的小镇再转车前行20公里,便来到了闻名遐迩的中国第一国际慢城高淳桠溪镇。慢行通道养眼乐逍遥在景区瑶宕村入口,慢城管委会主任助理周秀云告诉记者,刚刚过去的黄金周景区接待了15万游客,虽然已经是一块旅游热土,但景区内还在打造慢行系统服务设施,所以暂时还没有圈地收取门票。为保证慢生活品质,彰显慢城特色,桠溪镇特邀请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设计研究院为慢  相似文献   

12.
“画里人家,人在画中”,这便是对西递、宏村最客观地概括。西递、宏村是位于安徽黄山南麓黟县的两个小村庄,专家曾评价它们是“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是人与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近日,记者踏上了这片“人间仙境”。村依山而建,屋傍水而立。600年前建立的村庄,如今青山依旧,绿水依然;先人所追求  相似文献   

13.
西北地区蕴藏着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其宝贵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和民俗传统等别具地方特色。通过充分的挖掘和合理的开发,以文化为基底,可有效推动西北特色乡村的建设和发展,打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本研究以"凉州区羊下坝镇四沟现代农业生态旅游村规划"项目为对象,通过对武威地区现有旅游资源的调查,分析和研究了该地区本土旅游资源的类型与特点,并根据资源的评级对四沟村的特色旅游进行可行性规划。提出"六位一体"的旅游开发模式将有效促进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更新升级,推动生态旅游发展,弘扬地方文化,发展乡村经济,旨在把四沟村建设成生态美、百姓富的美丽和谐乡村。  相似文献   

14.
各省动态     
《绿色视野》2014,(1):5-5
正海南:综合整治乡村环境卫生海南整治违法建筑和城乡环境卫生工作会议近日透露,海南将利用2年半时间,对全省乡村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推进村庄卫生净化、道路硬化、村道亮化、环境绿化、房屋美化建设,普遍改善乡村环境面貌。2015年,建立起合理的村庄、乡镇环境卫生清扫保洁清运机制,乡村环境垃圾卫生实现常态化管理。全省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  相似文献   

15.
《绿叶》2005,(7)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段店乡下康村,近年来先后有50多人患上了“脑血栓”偏瘫病,仅2004年就有近20人因病死亡。因瘫痪病人多,该村被人称为“跛子村”。据村民介绍,他们村口的一条小河被上游的临汾钢铁公司和临汾造纸厂排出的污水污染,河水发黑发灰有臭味。几年前,村中的水井水质变坏,发咸发苦,喝下去拉肚子,熬干后锅底变成暗红色。2003年,村民曾将水样送去检验,得出的结论是:氯化物、硫酸钾、硝酸盐、矿化物含量超过国家安全引用水指标一倍多。记者在村里了解到,71岁的茹元镇是尧都区文化局退休干部,10年前他开始住在村里。因为他家离被污染的…  相似文献   

16.
发展乡村旅游历来被认为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以四川省通江县王坪村的调研数据为基础,采用Eviews软件量化分析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关系,验证人力资本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提出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人力资本投资主体主要包括农户、政府和旅游企业,而这三大投资主体在各自约束条件下对乡村旅游人力资本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不同的作用。针对我国转型时期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实需要,从夯实人才基础、扩展投资主体和提升企业动力三个方面提出了对人力资本投资主体进行激励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7.
廖晓义  刘芳 《绿叶》2014,(6):60-67
正较之城市,乡村的环境问题通常会被忽略。事实上,乡村的环境问题远比城市要严重。一方面,乡村所产生的垃圾和污染并不少于城市,而乡村却严重缺乏环境治理的投入;另一方面,乡村大都在较为偏僻的地域,部分乡村的生态系统非常脆弱,环境问题对于乡村的影响也更为显著。因此,乡村的环境治理与城市的环境治理同等重要,其不仅有利于绿色新型乡村的建设,更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自2008年起,公益组织"北京地球村"通过提供技术服务,在四川等  相似文献   

18.
为适应乡村转型发展新阶段的形势,立足乡村产业空间结构,系统论述了与之相匹配的土地整治模式对乡村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子空间的重构。逻辑路径是以特色产业为基础,在整治理念上遵循产业融合,在整治目标、重点、技术和运作模式上与乡村产业空间结构和功能相匹配。基于乡村产业空间重构的土地整治实践表明,该土地整治模式有利于村域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产业链的延伸,最终形成以农业景观核心区、旅游景点核心区和居住空间核心区为主的生态景观格局和休闲旅游服务体系。在乡村转型背景下,从人—地—业系统确立产业空间重构的土地整治模式,是激活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数字     
《环境教育》2011,(1):6-6
14万亩新华网南京1月5日电(记者孙彬)记者从江苏省国土资源厅获悉,江苏沿海地区从2010年开始的140万亩农村土地整治,将新增耕地14万亩,提高粮食产量3.5亿斤。  相似文献   

20.
1997年7月8日至11日,在桓台县教委和环保局的组织领导下,由桓台县实验中学12名中学生组成的“桓台县环境小记者团”,利用暑假村治理后的小清河进行了实地调查采访。这是该团继去年暑假首次对小清河污染状况进行全面调查采访之后,沿小清河开展的第二次实地调查采访活动。“桓台县环境小记者团”成立于1996年6月,是全省第一个环境小记者团,得到了省人大、省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去年暑假,该团沿小清河对其污染状况进行了为期6天的实地调查采访。小记者们冒着酷暑行程600余公里,从小清河源头一直到入海0,沿途察看了小清河8个断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