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也许是期望之殷,所以夜色中走进拉萨时,首先感觉到的是一丝失望--它太现代了,太像一座城市了。然而,当早晨一缕浓烈的阳光透过藏式的窗棂,照在绘着藏区特有的八宝图案上;听着窗外不断传来的颂经声;闻到一阵阵燃起的松烟的气味,这一刻才知道,这个城市还是属于它自己的。  相似文献   

2.
大树的心声     
杨若桐 《环境教育》2014,(12):88-89
正一天晚上,走累了的我坐在了一棵大树下。我的后背靠着树干,周围静悄悄地。这时,我听到了大树的心声:"哎,现在人类太过贪婪,我的父母、兄妹、朋友,我认识的树都渐渐消失在我眼前,我想念它们啊……"说着,大树好像哭了:"你们人类中有一些人认为,树少一点就少一点吧,又看不大出来。但你们不知道哇,每少一棵树,世界就少一点绿色。绿色越来越少,这才使人类受到沙尘暴,泥石流等灾情。反过来,少砍  相似文献   

3.
正暑假的一天下午,我悠闲地坐在沙发上看着书,奶奶从房间里走出来对我说:"家里的米不多了,奶奶出去买一袋米,你在家里要注意安全。"说完,便拿着一个绿色本子出门了。我心里有点奇怪:奶奶并没有带钱包或手机,没有钱怎么买米呢?忽然一阵敲门声响起,原来是奶奶提着一袋米回来了。我立刻打开门问道:"奶奶,您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您是怎么买的米啊?"奶奶得意地扬了扬手里的绿色本子,对我说:"用它买的呀!"我更加  相似文献   

4.
正在我的老家,村边有一条河,每次从那里经过的时候,我都要忍不住捂住鼻子,快步从那里走过。唉!好脏的一条河啊!可是听爸爸和爷爷、奶奶都说过,那曾是一条非常清澈、干净的小河,河里还生活着小鱼、小虾、小田螺……但是这样的生活离我却是那么远,同样的小河,我看到的却  相似文献   

5.
李昊 《环境教育》2014,(11):80-80
正今年"十一"长假,我来到了浙江省富阳市的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一进门,我就发现了很多长在树上的猕猴桃。我兴奋地跳起来摘了一个,咬了一口,哇,太酸了!看到我被酸到表情扭曲的样子,同行的刘叔叔笑了:"这猕猴桃必须摘回家焐软了才能吃。"听刘叔叔这么一说,我想起来了:平常妈妈买回家的猕猴桃都是和苹果一起放在纸箱里的。奶奶也和我说过,她们以前总是把强盗果(野生猕猴桃)放在被子中焐个10天半个月才可以吃。她和爷爷  相似文献   

6.
我有一个勤劳又节约的奶奶。每次去奶奶家,跨进大门总感觉黑乎乎的,因为奶奶不舍得开灯,我们责怪她太节约,她却笑呵呵地说"一个人,开那么多灯干吗?"上完厕所,奶奶很少用水箱里的水来冲,而是拎着水桶去井边打水,我觉得奇怪,便问奶奶":您干吗这样,累不累?"奶奶摸摸我的头说:"一点点小便,就用满满一箱水,太浪费了!"每当我洗完手,不拧紧水龙头时,奶奶更会严肃地批评我:"你太不  相似文献   

7.
湖南湘西凤凰,这是一座平和而又带有野味的沱江边城。它既是一座在民歌和民俗中渐渐老去的古城,又是一座在杵声和月色里流淌着美丽传说故事的古城,还是一座独具魅力与深厚湘西文化韵味的古城,更是一座蕴涵了史学意味、美学意味、哲学意味以及文学意味的古城。而我所知道的凤凰古城,还是从沈从文写的中篇小说《边城》开始的。于是,在我的脑海印象里:古城凤凰,它是由一个人、一本书、一条江构成的一座能让人牵肠挂肚的湘西古城……  相似文献   

8.
奶奶爱环保     
我的奶奶是一位普通的农村老太太,她已经六十多岁了,花白的头发,黝黑的脸上布满皱纹。奶奶是一位环保达人,她虽然只读过两三年书,讲不出什么环保的大道理,但是她的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一直在生活中坚持了下来。在我家,奶奶的环保故事多得数不清。比如家里的旧报纸、废纸盒,奶奶从不乱丢,都叠得整整齐齐收起来,攒多了就卖给收破烂的;家里的瓶瓶罐罐用处就更大了,奶奶用它们装  相似文献   

9.
雪女 《绿色视野》2010,(7):56-57
看见“傩”这个字时,我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我甚至念不准它的发音。但在潜意识里感觉它很古老,让我想到初始、迷信等字眼。查阅《现代汉语词典》,此字念nuo(挪)。《说文解字》对“傩”的解释是:见鬼惊词,也就是见到鬼发出的惊呼声。  相似文献   

10.
<正>去年暑假,我又回到泗东新村的奶奶家。咦,以往家里的窗户基本上一直都是关着的,怎么今天全都打开了?奶奶一眼就洞穿了我的心思,"咪咪呀,是不是感觉不一样啦,你来看看,泗塘河可干净多了!"我赶忙走到阳台上,凭栏远眺,泗塘河波光粼粼,向南流淌,水花拍岸,仿佛在诉说前生今世……  相似文献   

11.
“听”溪     
"叮……咚……"这是外婆房前的那条大河又在唱着欢快的歌谣。阳光下,水波粼粼,鱼儿在水里悠闲地游着,偶尔冒出水面优雅地吐个气泡,水浮莲在溪岸边的柳树荫下静静地盛开着。那时的我,总喜欢躺在软绵绵的草地上,吹着清风,闻着花草香,望着天空飘着的朵朵白云,听溪水讲那古老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正有一天,我踏上开往爷爷家的公交车,还没等坐稳,就听见"轰隆隆—轰隆隆"的一声,我吓了一大跳,心想:这么大声音从哪里来的?定睛一看,原来是一辆厢式货车从我的身旁呼啸而过。只见它的排气管往外冒着滚滚浓烟,经过风一吹,便漫天  相似文献   

13.
正"铃铃,铃铃……"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也许,是几年前的那个雨季,我就听到了这种细微的声音,清脆的,明亮的,充满温馨的,令人难忘的……那时候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一丝丝,一缕缕,轻快而有节奏感地拍打着窗户。像一个个美丽的音符,敲奏着一曲雨的赞歌。在记忆中,这雨是一片深绿的。如果没有记错,那正是周围草木和枝叶的绿,那么活跃,那么生动……雨中的草木非常茂盛,窗户外面是一片种满葡萄  相似文献   

14.
祭祖     
我的祖籍在河南长垣,据说至今尚存王家祠堂。身为工农干部的爹在文革之后曾判若两人颇得意地告诉我:“我们王家先前也是大地主,后来被你爷爷的爷爷赌博输光了才成为贫农,举家迁徙到了山西万荣落户。”由北京经太原回山西万荣祭祖是祭我奶奶和爷爷。运城变了。通往万荣的马路很直,沿路两侧是过去仅在坟地才能常见的柏树。这些柏树挺着倔强的身躯伫立在旱得冒烟的黄土地上,恰似一曲曲“信天游”,苍凉但不失高亢。乌苏村变了,脑袋瓜灵的人靠做买卖、运输什么的攒了点钱,盖起了大瓦房。让我惊叹的是爷爷去世十几年了,进村一提王久成的大名仍然无人不晓。但是提起王宏的名字却无人知道。我赶紧改口说我是小时候在这住过的王老二,这才有一两位老者拍拍大腿连声说:“哦!二娃,二娃!”  相似文献   

15.
<正>第一次听到"海绵城市"时,我很好奇,脑海中一直在想"‘海绵城市’到底是什么呢?它是一个用海绵制造出来的城市吗?它是如何、如何……?"我的种种疑问,一直没有答案。而今天,谜底就要揭晓了!我们一行小记者跟着老师来到了通州的"海绵城市小区"。通过参观了解,我终于知道了答案。  相似文献   

16.
假如……     
天姿玉质的您赋予了我们太多太多的爱,而我们却……——致土地大地在呻吟着,不觉使我感到一阵阵的酸楚,迷迷糊糊地听到一声“教救我吧!”……假如我是一阵风,能给大热天送来凉爽,我一定从异国的海面上掠来阵阵雨量,带给你——枯竭的黄土,给您巴蓬乱的尘面一丝洁净,滋润您早已干枯的口唇,给您夏日里的另一番感觉。让我扣开东海龙宫的大门,让它给予您一捧  相似文献   

17.
王徐悦 《环境教育》2013,(11):86-87
大自然是我们的家,是一切。我热爱它,爱它那古老的树木,爱它那翩翩起舞的花瓣……  相似文献   

18.
大家知道活泼可爱的福娃妮妮吗?它的创意原型就是京燕,也就是咱北京的雨燕。仲夏时节,特别是晨昏和大雨前后,雨燕常集结在城楼附近,互相追逐。老人们每每提起它们,总会笑着说起以前燕子在自己家里搭窝筑巢、喂养雏燕的故事……而现在,它们的身影却变得越来越不容易看到了,保护雨燕成为了我们热心关注的事情!  相似文献   

19.
《绿色视野》2015,(2):15-16
春节是中华民族极为醒目的文化符号。放鞭炮、贴春联、吃年夜饭、祭祖……一个个古老的习俗,构成了春节浓浓的年味儿。相比较于西方,中国"年文化"源远流长,更有味道。西方人的年节大致是由圣诞到新年前后一周,中国的新年则是从甜甜的一碗腊八粥时就微微地听到了年的脚步,直到转年的正月十五闹元宵之后几天,才在狂热中慢慢画上句号。腊月二十三(有的地方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家里的卫生,称为打扬尘。传说扬尘惹火,蜘蛛丝网  相似文献   

20.
环保进行时     
正环境保护这个话题,我和爷爷聊过很多次。爷爷说,大约90年前,我曾祖父小的时候,去田边放风筝,天很蓝,风筝可以飞得很高。用高粱秸秆在风筝线上拴一支蜡烛,一松手,蜡烛就慢慢上升,可以升到风筝旁边。大约60年前,爷爷的家在潮白河边的赵古营。当时爷爷家附近的河段有两座桥:季节桥和永久桥。爷爷说,每年夏天,潮白河涨水,季节桥都会被冲去下游,等冬天人们还要重新搭建。所以在爷爷七岁那年,政府建造了永久桥——就是现在的俸伯桥。那时的水很多,雨季时水面可以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