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范弿  杨世瑜  李捷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11):1045-1048
与传统的城镇工业化推进的经典理论不同,在具有旅游资源禀赋的西部欠发达民族地区依托旅游推进型城镇化模式可较好地推动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通过对昆明市团结彝族白族镇乡村生态旅游与城镇化发展的研究,论述了团结镇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对城镇化的作用,并就目前团结镇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促进乡村生态旅游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我国西南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水能、矿产、旅游和民族文化等特色资源,适合发展特色经济。以石棉县为例,分析了当地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资源利用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特点,系统阐述了如何发展当地特色经济,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经济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近年来重庆市的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成效显著,促进了重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成为制约重庆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通过对国内外城镇化发展模式理论的研究,分析了重庆市城镇化发展现有模式及其地区间的差异,为今后重庆市城镇化发展模式提出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大国,乡村在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近30多年的改革开放,乡村的建设和农业生产水平均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在工业化、城镇化的浪潮下,乡村所受到的冲击十分剧烈。城镇化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城镇化进程有其客观规律,而且城市与乡村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因此,人为地阻挡城镇化不利于经济发展。然而,若不顾实际条件,不惜代价地加快城镇化进程,不仅难以保持和提高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而且对乡村的影响会更大。本文在论述中国1949年以来几个阶段城镇化特点的基础上,从近年来城乡差距与乡村人口劳动力的变化、土地高速非农化与粮食安全、乡村生态环境、乡村文化四个方面论述快速城镇化对乡村的冲击,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乡村的发展问题。根据上述乡村发展问题,本文提出若干意见,其中最要顾及的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建设和农业生产。由于我国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各地的经济区位差异很大、发展的起点不同、进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所以,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特别要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进程中,构建平等协调的城乡关系。各地城镇化的发展时序可有所不同,但必须因地制宜、同时做好乡村发展规划,力求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从而使农业和乡村经济得到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当今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应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社会经济条件进行优化组合,有序开发。森林资源是民族地区的重要资源,只有将森林资源转化为森林资产,才能实现其变现的可能。以贵州省黔东南州为例,通过SWOT工具分析了森林资源资产化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从而选择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6.
数字经济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也是西部民族地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从数字经济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协调互动视角出发,基于2010—2019年西部民族地区各省区面板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障碍度模型、面板Tobit模型等方法,考察西部民族地区各省区数字经济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动态演进、互动效应以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西部民族地区数字经济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综合发展水平呈上升态势,两者的耦合协调度逐年得到优化,相对发展类型趋势由数字经济滞后型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滞后型转变;(2)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单向格兰杰原因,数字经济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正向影响较弱;(3)数字经济企业法人单位数、电信业务总量、旅游直接就业人数率是较为显著的障碍因子;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人口规模、产业结构、政府支持与交通发展水平是主要的外部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环境安全问题日显突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和由安全事故引发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不断发生,如近年来发生的沱江水污染事件和松花江重大水环境污染事件,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环境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制  相似文献   

8.
区域发展的核心是区域结构的优化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优化和空间结构优化,而产业结构优化程度的衡量标准取决于该区域资源优势发挥的程度。从楚雄州的经济发展现状入手,剖析了其优势资源的结构、特点与其产业结构之间的不对称性,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来发展该地区的特色经济,进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发展循环经济是农村城镇化环境保护的必然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城镇化在给农村经济带来繁荣和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外部不经济问题。伴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及城镇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要协调好城镇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就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在城镇建立起企业内部清洁生产、企业间生态工业园区、工农业的多级生态链接、社会循环利用四个层次的循环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是适应新形势,加快安徽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其发展质量的高低和速度的快慢直接关系到能否顺利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有利于节约成本,共享能源、电信、交通、环保、给排水等设施,促进工业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益, 有利于从全局的战略高度解决“三农”问题。安徽省政府在“十五”计划和第七次党代会报告中都明确提出了实施城镇化战略的历史任务,并将城镇化列为“十五”期间安徽省着力实施的四大战略之一。从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城镇化进程看,当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或城镇化水平超过30%以后,城镇化进程将明显加快。1996-2003 年,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62个百分点, 安徽省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现已达到 30%,具备了加速发展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武进区花卉苗木基地产业生态化建设方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南地区的快速城市化在带动地方经济大发展的同时,却给农村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如何实现农村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亟待研究的任务。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花卉苗木基地的实践表明,对区域做出科学的生态经济区划,在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其它类型的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花卉苗木生态产业,成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优化途径之一。武进花木基地环境建设包括:(1)优化生态经济区划,将整个基地划分为平原水网和漏湖圩田两个生态经济区;(2)根据各生态经济区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生态产业布局和实施方案;(3)发展具有“水乡、花卉、休闲”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县域经济与中国城市化进程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以促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性.以山东省为案例,论证了中国今后要加速城市化进程,其关键之举是着力发展县域经济.  相似文献   

13.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也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在对许昌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有关规划控制指标,借助线性规划模型求解未来许昌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方案,力求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实现土地资源永续利用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根据安徽省1991-2005年城市建成区的扩展情况,从城市空间扩展动态度来对安徽省17个地级市进行城市扩展分类,由此得到城市空间扩展不同梯度的扩展类型。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安徽城市化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安徽省城市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面临的挑战,为城市化进程及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
刘金花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9):849-851,807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建立了济南市水资源数字化图,分析了济南城市化过程中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借助水安全指标体系探讨其存在的问题,结合可持续利用观点,提出济南市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措施,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口、资源、环境间的和谐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效益共同提高是实现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通过定性分析,对山东省昌乐县近年来的经济增长、环境变化、能源消耗以及人民生活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建立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分析,从相关分析的结果中发现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与能源的消耗、环境的污染“同步”,而与人民生活和社会进步却是“非同步”,说明昌乐县农村城镇化的质和量之间有很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8.
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提高工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有利于优化生产结构,促进市场充分发育,缓解就业压力,从而促进整个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利用1991-2009年数据,以向量自回归模型为基础,采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对甘肃省第三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991-2009年甘肃省第三产业总值对GDP的长期弹性为0.35035,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