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新视野     
《油气田环境保护》2004,14(1):14-14
在刚刚召开的党的第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传统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以“资源[(\241\252)(\262\372\306\267)(\241\252)]废物”为特点,经济发展速度越快,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也越大,最终将丧失发展的基础和后劲。循环经济改变了线性发展模式,呈现“资源[(\241\252)(\262\372\306\267)(\241\252)]再生资源”的技术特征,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  相似文献   

2.
当全社会都在一味搞开发的时候,政府要对国家的长远发展和未来负责,在发展和生态问题上,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大力推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3.
罗丕  罗筠 《环境教育》2009,(5):67-69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更具有了时代特征,也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根本利益。它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中统筹考虑,是党在新形势下对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认识上不断深化的结果,是对社会文明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开辟了文明建设的新领域、新途径。在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是人如何对待自然资源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与人、人与经济社会协调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也是社会迈向生态文明的标志。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而人与自然和谐均与之有关。因此,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无疑是环境保护永匣主题和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科学发展观已成为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纲领和原则.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我们要把环境保护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让全社会都来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走具有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现代化道路,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服从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赋予环境保护最重要、最根本的时代重任,是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以人为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是指导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灵魂.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报告全面系统总结了新时代10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重大成就、重大变革,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战略部署。生态环境部系统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报告还强调,“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现在,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我们环保部门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把围绕可持续发展抓环境保护,抓好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作  相似文献   

9.
<正>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样也进入新常态。"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我国走不通也走不起,唯有牢固树立起生态红线的观念,用生态文明理念统筹谋划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才有可能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关于加强环保工作与构建和谐青海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爱珍 《青海环境》2005,15(2):47-49,56
构建和谐社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谋求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崭新理念。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掠夺和严重破坏,都会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紧张,从而引发人与社会的矛盾。良好的环境和生态秩序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又是人类向往和追求的目标。经济繁荣、社会文明与环境优化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因此,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1.
不要让低碳经济成为“纸上谈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志胜 《环境教育》2008,(11):71-73
如今全党如火如荼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今后中长期发展奠定理论基础思想基础、政治基础。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做到“五个统筹”,其中一点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当今自然资源紧张,气候变暖的国际形势下,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面对我国国情,如何更好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当前面临的迫切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以和谐共生实现绿色发展,以优化布局实现资源节约,以精心设计留住绿水青山,以尽“企”所能凸显人民至上,中广核惠州核电有限公司的绿色发展,也是“人民核电为人民”的生动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中广核惠州核电有限公司积极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坚定“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  相似文献   

13.
吴晓青 《绿色视野》2008,(12):19-20
建设生态省,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出发点,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区域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因此,生态省建设是现阶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4.
<正>(2015年1月13日青海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根据2015年1月27日青海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关于修改〈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的决定》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维护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推进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生态文明,是指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为理念,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繁荣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5.
高校建筑规划与生态文明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实施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发展,正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向。加强高校校园环境保护,促进校园生态建筑文明,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念,为师生员工提供一个优美、舒适、安静的工作和学习环境,使师生员享受到生态文明的乐趣。  相似文献   

16.
<正>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的生态环境保护是内在要求、应有之义。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考量,统筹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一方面,既要支撑服务保障好经济平稳运行和发展向好;另一方面,要守好生态环境底线,以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党和国家深入研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是深思熟虑、高瞻远瞩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其核心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统筹、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离开环境谈发展称不上是统筹和谐的发展,离开环境讲发展更谈不上是科学和可持续的发展。国务院  相似文献   

18.
<正>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重大成就、重大变革,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一,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战略部署。这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准确理解把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意义和重点任务,坚决抓好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9.
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战略举措。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提出采取八项措施加快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国务院办公厅于2004年6月26日发出“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通知”主要内容如下:一、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湿地保护作为改善生态的重要任务来抓保护湿地,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正确处理好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近期利益与长远效益的关系,绝不能以破坏湿地资源,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短期经济利益。要把加强湿地保护,恢复湿地功能,作为改善生态状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件大事,予以高度重视,并切实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