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也是典型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产业。钢铁产业生态化设计与政策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以烧结(球团)、焦化、炼铁、炼钢、轧钢工序中节能减排、污染防治和落后生产能力淘汰为重点,以环境影响评价为导向,基于钢铁全生产流程物质流分析,融入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理念,以新型节能清洁工艺技术、装备技术和仿真、信息化技术的开发应用为切入点,融入生态文明、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理念,完善钢铁生态产业链,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强化生态技术创新。本文从市场引导、政策促进、环境监管、技术创新、过程控制、内部循环、外部联合、责任延伸、行业自律、公众参与等10个层面,构建促进钢铁产业生态化的政策体系,充分发挥政府、企业、行业、中介组织、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的作用,在规划、机制和技术层次上全面落实钢铁产业生态化政策,全面推动我国钢铁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2.
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从出口"性价比"角度重新衡量中国出口贸易可持续水平,将中国对部分行业实施清洁生产标准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法考察源头污染控制对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从企业家精神层面解释源头污染控制对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源头污染控制显著影响企业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标准实施后,受规制企业出口"性价比"指数得到提升。同时,企业规模对企业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有积极作用,而企业成立年限、融资约束则带来消极影响。此外,为了进一步确保实证结果的稳健性和时效性,文章利用2004—2018年海关数据,从行业层面对源头污染控制与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进行检验,结果发现结论依旧成立。(2)通过检验边际动态影响模型发现,清洁生产标准带来的边际影响是递增的,总体呈现"J"型特征。清洁生产标准带来的成本效应具有一次性特征,政策实施后并未一直加强,补偿效应则需在时间积累下才能逐渐发挥作用;政策实施2年后成本效应将被补偿效应超过,从而表现为促进企业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3)根据作用机制分析,企业家精神是源头污染控制影响企业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渠道之一。企业家精神被分为企业家技术创新精神和企业家产品创新精神,源头污染控制通过激励企业家技术创新精神和挫伤企业家产品创新精神影响企业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本研究深化了环境与贸易关系的理解,为促进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实现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3.
以铬盐行业为例,通过对1991-2008年间,不同发展模式下(末端治理与源头控制)环境与经济代价的对比,剖析我国工业领域污染仍然严重的主要原因,认为:第一,未及时淘汰落后产能并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在付出巨大环境代价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且远远超过实施清洁生产所需的投入,所以必须建立一套淘汰重污染工艺、鼓励清洁生产发展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从源头上控制工业污染;第二,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更多地依靠环境经济政策,才能够建立上述机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促进我国走上这种环境和经济两者都更为"节约"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开展工业行业环保规划、并综合运用各项环境经济政策落实规划目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糠醛工业属重污染行业,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糠醛工业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尽快出台糠醛工业清洁生产审核指南,势在必行。本文结合我国糠醛工业生产实际,针对糠醛工业主导生产工艺方面的清洁生产方案进行了系统分析;并给出了糠醛工业原辅材料和能源、技术工艺、设备、过程控制、废物、管理、员工和产品方面的清洁生产参考方案。作者认为,随着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不断深入,清洁生产审核指南终将成为清洁生产审核的重要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5.
辽河流域工业行业污染减排潜力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降低产污强度,从源头减少污染产生是促进污染减排的重要手段。基于2008年辽河流域工业行业环境统计数据,以COD,NH3-N两项指标为研究对象,识别出7类重点行业,其COD,NH3-N产生量分别占工业产生总量的77%、90%,排放量占工业总量的81%、77%。分析了重点行业的产污强度及末端去除率水平,表明工业行业产污强度高是工业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发展清洁生产具有较大的减排潜力。设计工业行业发展清洁生产情景并测算出到2015年辽河工业的污染物排放情况,结果显示,通过适当限制重污染行业增长速度、重点降低产污强度、适当提高末端去除率,在流域工业行业产值年均增长率14.75%的情况下,2015年工业污染物排放量与2008年相比,COD削减45%-55%,NH3-N削减21%-33%。以此为流域工业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矿山清洁生产示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矿山清洁生产具有双重性。矿山生命周期决定了矿山清洁生产体系的特殊性。矿山清洁生产体系是由培训体系、生命周期清洁生产体系和监合与审核体系构成的一个系统,生命周期清洁生产体系包括从资源勘探-规划设计-开发-闭矿-后续土地利用与监测的各个阶段。与其他行业相比,矿山清洁生产难度大且明显滞后,开展矿山清洁生产示范研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由于煤炭资源开发的外部性和能源安全保障需求,政府通过合理的政策规制以提升煤炭产业的效率水平,应该成为煤炭产业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政府试图对煤炭产业实施再规制的当下,科学考察我国煤炭产业的效率水平,评价现有主要政策对煤炭产业效率的规制效应,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中国煤炭企业100强2007-2012年的数据,构建Malmquist指数测算我国煤炭产业的效率水平,并基于SFA方法检验技术水平、安全生产和清洁生产规制对煤炭产业技术效率产生的冲击效应。结果显示:1样本期内,煤炭产业平均全要素生产率相对稳定,但技术效率却出现了恶化趋势;2规模较大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都高于规模较小企业,而特大型企业的规模效率却不一定高;3技术水平规制对煤炭产业技术效率的正向效应明显,而安全生产和清洁生产规制的负向效应明显。这意味着,要想规制不伤害煤炭产业效率,就要短期内鼓励煤炭企业加大RD投入以提升效率水平,而中长期要引导煤炭企业循序渐进加大安全投入以避免"暴饮暴食"和"消化不良",并主要通过经济手段支持煤炭企业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和努力构建现代煤炭产业体系。同时,应在目前资源整合政策效应已显现的基础上,继续"抓大放小",扶持适度规模的中大型煤炭企业和关停并转小煤矿,以促进整个煤炭产业效率水平提升。  相似文献   

8.
国际推行清洁生产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本文是本系列的第二部分,在对世界范围及中国推行清洁生产局势进行判断的基础上,归纳了国际推行清洁生产的成功做法和发展趋势,指出我国今后5-10年内的工作重点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资源短缺和环境容量不足的双重约束下。清洁生产成为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清洁生产制度的制定和完善一是促进我国清洁生产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本文回顾了我国清洁生产领域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对2005年12月13日国家环保总局出台的《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程序的规定》做了重点说明,提出了目前面临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加拿大在资源环境宏观管理的经验和成就是多方面的 ,最重要的是政府支持 ,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要求各部门围绕这个中心制订相关的支持和激励政策 ,推动清洁生产的实施。作者在借鉴加拿大经验基础上 ,对我国的资源环境管理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业清洁生产模型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清洁生产是解决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基于农业清洁生产的目标,从农业输入、生产系统、农业输出三方面、分层次构建农业清洁生产的模型。该模型可以提供对于农业清洁生产现状及其结构、功能的认识;还可对农业清洁生产的预期行为进行预测,以便采取措施,即改变输入变量的数值和条件,对其进行控制;且通过一些变量的阈值和评价指标作为限制条件,使农业清洁生产系统能符合规定的标准。论文通过对新疆绿洲天山北坡经济带农业清洁生产的案例研究,结合实施农业清洁生产的条件分析和农业资源利用及农业面源污染研究,分析设计了农业清洁生产相应的技术措施,以利将污染控制纳入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从产前、产中以及产后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通过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佐证了所构农业清洁生产模型的正确性、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环境技术变革的经济机制分析和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企业和环境管理决策者两个角度,对排放标准、环境税、排污权交易及其政策组合等政策的机制和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我国目前在清洁生产要求下促进环境技术变革采用有效政策工具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3.
从清洁生产到循环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引人注目的两项实践。正确认识、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对于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与发展模式、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将资源环境要素纳入经济系统内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资源环境和经济结合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概念意义下,本文从宏观历史层面阐述了我国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必然趋势及其长期曲折、交错推进的过程特征。分析了以废物循环作为循环经济的认识和实践误区,提出了以清洁生产为基础推进产业生态化,结合强化末端管制,以及围绕建立“绿色”市场进行制度创新为基本内容的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环境与贸易紧密联系相互影响。我国现行的贸易体系不仅使贸易不可持续.而且给资源环境带来了很大压力。要实现优化贸易增长和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的“双赢”目标,需要构筑绿色贸易体系。绿色贸易体系是指通过一定的环境管理政策手段来绿化或优化贸易结构、调控贸易总量、提高贸易的环境效率。最终能够减少并扭转我国贸易的资源环境逆差和促进绿色贸易发展的政策体系。绿色贸易体系的政策框架包括:从具体政策措施看.包括加征产品出口的资源环境关税、制定基于环保目的的市场准入与准出制度,设计投资的资源环境导向等环保“阀门”和手段;从政策的作用点看.包括从产品、企业、行业三个层面着手;从政策的管理看,依据环境影响的程度。对产品、企业和行业分别进行鼓励、许可、限制和禁止贸易的分类管理。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环境政策矩阵的构建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对已有的环境政策手段进行重新评估。由世界银行提出的环境政策矩阵则是进行这种评估的成功之举。本文利用政策矩阵这一模式探讨了我国环境政策手段的构成与特点,并进而提出了创新我国环境政策手段的几点建议,以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6.
选取我国1990-2009年相关数据,首先对环境遥化成本进行估计,发现我国环境退化成本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而水污染、空气污染是导致环境退化成本产生的主要原因.其次,以环境退化成本作为污染指标,结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特征,并以能否有效地将污染指标降低到相对较低的水平,作为政策路径选择的标准,分析协调我国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冲突的路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考虑政策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目前国内生产总值水平仍处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的左端,经济持续增长有可能导致环境状况进一步恶化;多项环境治理政策的同步实施,致使个别政策出现低效率甚至是无效率;在当前产出水平条件下,既要保证经济平稳增长,又要降低环境退化成本,政策路径的选择首先应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适当保持第二产业比重,但在发展第三产业的过程中,应加大对污染企业的监管与治理,其次是调整国际贸易进出口比例,积极扩大出口,而采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与加大污染治理投资等政策在我国现阶段均不能有效降低环境退化成本.  相似文献   

17.
环境管理政策的选择是一项复杂的决策过程 ,本文拟就环境管理政策的一般原理和基本过程进行阐述。一是对环境政策、环境管理政策的选择空间进行界定 ,对环境管理政策的选择进行分析 ;二是提出环境管理政策的选择原理和评判准则 ;三是对环境管理政策选择的可操作过程进行分析和论述。并由此得出 :环境管理政策的选择应在考虑具体的外部因素以及内部因素的基础上的政策择优 ,有效的环境管理政策的选择应该是给定约束条件下的管制手段、经济手段和劝说手段的恰当组合。  相似文献   

18.
旅游业推行清洁生产与可持续旅游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尝试将清洁生产的理论与方法导入旅游业 ,探讨了旅游业清洁生产的概念、必要性、内容和模式 ,进而就旅游业清洁生产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关系及清洁生产的实施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绿色制造、转型升级"是中国政府为了平衡制造业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所提出的国家级绿色治理方案。由于各地产业发展重点存在差异,地方政府推进该方案时通常会突出当地的产业特性,即针对城市重点行业的发展情况,采用特定的绿色治理政策组合。但是,这种地区性的行业绿色治理方案对当地产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影响往往难以评价,尤其是治理政策在微观层面对不同企业的影响效果与影响机制都还没有揭示清楚。本文选择浙江省湖州市治理纺织印染行业废水排放污染的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将国家工业企业数据库与湖州企业的污染排放数据进行匹配,并采用双重差分方法与面板数据回归,系统地评估了当地政府在2011年颁布的《湖州市印染行业转型升级发展规划(2011—2015)》的政策执行效果,研究重点关注了该政策对企业排污行为与企业经营表现的影响。基于湖州市694家企业在2010—2013年间1 271条样本数据的回归分析,发现湖州市政府针对该市纺织印染行业绿色治理政策的颁布,显著降低了相关企业的废水排放强度,但是并没有降低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此外,通过分析研究数据,还发现绿色治理政策对企业排污行为的影响,受到了企业所属权与企业规模的调节作用。其中,绿色治理政策显著降低了内资企业、大中型企业的废水排放强度,而对于外资企业的废水排放强度影响不明显。总之,基于数据分析认为,湖州市的绿色治理政策有效促进了城市纺织印染行业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为中国地方政府推进"绿色制造"政策提供了经验与实证支撑。  相似文献   

20.
企业管理人员气候变化意识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总结了气候变化意识的定义和内涵,认为气候变化意识包括对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等问题的认知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为意愿两部分.其次基于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了企业管理人员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为意愿的各项问题的得分率.在气候变化的认知方面,受访者对于气候变化的原因的认知水平比较低,对于气候变化的全球协议和中国政策的认知水平非常低,对于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的认知水平比较高,对于适应气候变化的各项措施的认知程度则有明显的差异;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为意愿方面,大多数受访者愿意在日常生活中采取行动减缓气候变化,也有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企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利益相关方之一,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最主要的推动力是强制性的标准和法令的执行以及经济激励政策的引导,中国企业已经采取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主要是节能减排取得了明显成效、淘汰了落后产能、开展了清洁生产及循环经济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