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东滩植被带光量子通量密度的调查研究表明:互花米草带与海三棱藨草带光量子通量密度没有显著性差异,其值分别为1 570和1 556μmol/(m2·s)。光照对两物种的生长、繁殖等植物行为的影响只取决于其对光照的利用能力和效率;在互花米草和海三棱藨草混生带,到达互花米草和海三棱藨草的光量子通量密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互花米草对海三棱藨草的遮荫效应达63%,表明互花米草对海三棱藨草具有强的遮荫作用。光照不足严重影响海三棱藨草的生长,在混生带,海三棱藨草生长速率降低,种群密度和生物量减少,植株高度增加。因此,互花米草对海三棱藨草的遮荫作用,抑制了海三棱藨草在中潮滩的更新过程,因而也是造成海三棱藨草生境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互花米草入侵对长江河口湿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互花米草入侵对长江河口湿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在长江口崇明东滩湿地设置了两条样线,利用配对试验设计,高潮滩为互花米草和芦苇群落配对样线,低潮滩为互花米草和海三棱藨草群落配对样线。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入侵对东滩湿地高潮滩和低潮滩的土壤温度和p H均无显著影响,且所有群落土壤p H值均在8.0以上。在高潮滩,与芦苇群落相比,互花米草入侵显著降低了土壤盐度、硫酸盐和Fe(III)/Fe(II)比率,而在低潮滩,与海三棱藨草群落相比,互花米草入侵对土壤盐度和硫酸盐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增加了土壤Fe(III)/Fe(II)比率。无论是高潮滩,还是低潮滩,与土著植物群落相比,互花米草入侵均显著增加了植物生物量,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碳含量,而对占土壤总碳60%以上的无机碳含量无显著影响。互花米草入侵可以显著影响长江河口湿地部分土壤理化性质,且对不同潮位的部分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有明显分异,进而可能会对长江河口湿地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如何确定湿地生态修复过程中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对湿地生态系统操纵及生态修复效果有重要意义。研究以南汇东滩海三棱藨草湿地为对象,研究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年度季节变化及空间格局。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30种,四季都存在的优势种有光滑狭口螺、拟沼螺、堇拟沼螺和中国绿螂。春季以中国绿螂为主要物种,优势度大于0.4;夏季以拟沼螺和堇拟沼螺为主,优势度分别大于0.1和0.2;秋冬季优势种数目比春夏季高,均为13种,但优势种值较春夏季为低,且均匀。多样性、丰富度指数(p0.01)及均一性指数(p0.05)在空间上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多样性指数最高到达2.53。根据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规范(HJ442-2008),南汇东滩湿地生境质量从极差、差改善成等级一般,生境质量提高明显。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影响因素的排序分析表明,春夏秋三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与植被指数及高程相关,其次是有机碳、含水率、导电率和硝氮,而冬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受含水率、导电率和硝氮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4.
以海三棱藨草为例,运用实验模拟的方法,通过根际、近根和远根沉积物的对比分析,运用根际微生物作用理论,研究了大型植物对潮滩沉积物磷分布及迁移转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海三棱藨草通过根系对磷的吸收和自身有机质降解,在沉积物里形成了水平的和垂直的浓度梯度,干扰了磷的正常累积和迁移。通过吸收,海三棱藨草对崇明东滩沉积物中磷的净化速率为16.7~46.1 mg·cm-2·d-1。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不同盐度梯度下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的生态适应性及其生长的限制因子,对崇明盐度梯度下的3个滩涂湿地生长的芦苇及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指标进行测定;分析不同盐度下芦苇种群的生态化学计量学之间的差异,及土壤与芦苇元素、元素比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崇明滩涂湿地土壤C、N、P含量和C/N、C/P、N/P平均值分别是15.01、0.69、0.86g/kg,22.09、21.87、0.96。芦苇的C、N、P含量及C/N、C/P、N/P平均值分别为413.17、10.75、2.53g/kg,41.49、293.58、7.29。(2)随着崇明滩涂湿地土壤盐度增加,土壤的C、N含量及芦苇的C含量、C/N先降低后增加;土壤的C/N、C/P、N/P及植物的C/P、N/P增加;土壤的P含量及植物N、P含量降低。(3)盐度梯度下滩涂湿地土壤与芦苇生态化学计量学中的C、P、C/P、N/P之间均正相关关系,土壤N含量与植物的C/P正相关,与N/P负相关;而C/N与植物P含量之间有负相关性。(4)该研究区土壤的C、N元素较为匮乏,P含量较高;植物的N/P值小于14,说明崇明芦苇生长主要受到N的限制。  相似文献   

6.
沿海滩涂垦殖对土壤氮总转化速率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滩涂湿地在吸收、转化和滞留氮、磷等营养元素方面具有重要功能。选取江苏东部沿海典型滩涂区,分别对垦殖时间为0、3、6、17、30、60 a的沿海滩涂进行采样,对相应的土壤氮总转化速率指标进行实验测定。结果表明,滩涂垦殖后,表征氮素活化过程的指标,如总矿化率、总硝化率、净矿化率和净硝化率等有所增加,而有利于氮固持的铵态氮同化率指标无显著变化,硝态氮同化率指标变慢;围垦期限超过30 a后,各氮总转化速率指标渐趋稳定。相关性分析表明,净矿化率、总矿化率、铵态氮同化率、净硝化率、总硝化率与围垦年限呈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966、0.929、0.819、0.800、0.798;硝态氮同化率与围垦年限呈显著负相关(p<0.01),相关性系数为-0.685;除铵态氮外,全氮、硝态氮、pH值、有机碳均与各氮总转化速率指标呈显著相关关系(p<0.01)。滩涂垦殖后土壤理化性质指标的改变带来土壤氮总转化速率的变化,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土壤氮生态系统平衡。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沿江沿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滩涂湿地分布区,其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对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了上海市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综合评价法对研究区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并设定了相应的健康评价分级标准。结果表明:杭州湾北沿边滩、南汇边滩、浦东边滩、宝山边滩、长兴岛周缘边滩、横沙岛周缘边滩、崇明南滩、崇明北滩均处于亚健康状态;崇明西滩处于较健康状态;而崇明东滩和九段沙湿地处于健康状态。过度围垦、环境污染、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JP2〗入侵等胁迫因子是上海市滩涂湿地面临的主要压力。在多重胁迫因子作用下,近30 a〖JP〗来上海滩涂湿地面积锐减,生态系统结构改变,生态功能退化。应重点控制滩涂开发强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并加强对上海市滩涂湿地尤其是大陆边滩的保护,以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8.
从长江口南汇东滩冲淤变化探讨合理选择促淤造陆边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上海人口与经济的发展,建设用地迅速增加,人-地矛盾越来越尖锐。按相关规划预计,至2010年,上海市建设用地总需求2 267.80 km2,现有建设用地存量2 224.39 km2,未利用的土地仅有9.00 km2,因此围垦造地是上海目前和今后解决人—地矛盾的根本出路所在。河口海岸地区动力条件复杂,地形变化剧烈,如何选择围垦促淤造陆与疏浚促淤造陆边界尤为关键。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研究长江口南汇东滩1996~1999年的冲淤演变规律,结果表明:0.5~1 m高程带为南汇边滩冲淤平衡带,年平均冲刷率为0.007 m/a,在此带以上,滩涂多年的结果表现为淤积,此带以下,滩涂多年的结果表现为冲刷。结合长江口水文泥沙的实测资料分析结果,根据低滩围垦造陆实践和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的实际情况,认为长江口低滩围垦促淤造陆和利用工程促淤造陆的边界定在0.5~1 m之间较为合理可靠。  相似文献   

9.
长江口湿地资源生物的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长江口湿地是我国一块重要的滨海湿地,蕴含了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些自然资源为当地乃至更广领域的经济发展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主要探讨该湿地生态系统中六种具有代表性资源生物的利用现状。这六种资源生物是中华绒螯蟹苗、日本鳗鲡苗、缢蛏、河蚬、芦苇和海三棱草。它们在维持河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上具有其他许多生物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资源的持续发展已受到了一定的威胁,造成它们资源现存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捕捞、受污严重及围垦滩涂等一些因素。如何正确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已是一项急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为可持续利用它们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河口海岸带盐沼植被的消浪护岸功能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以长江河口地区海岸带盐沼植被为研究对象,在长江口崇明岛东滩、北八滧和东南部区域设置6条样带,每条样带布设3个测点,测点位置依据“光滩与盐沼交界-盐沼-盐沼”的模式布设,利用波潮仪、Trimble R8卫星接收机等仪器开展野外波浪数据、地形坡度、植被生长状况等综合测量,分析不同盐沼植被的消浪功能。研究结果表明:(1)自然状态下,典型盐沼植被,距海同等距离下的消浪强弱关系为互花米草>芦苇>海三棱藨草。波浪经过30 m宽的互花米草时,有效波高衰减80%,波能衰减90%;同样衰减80%的有效波高,则需要经过40 m宽的芦苇,或185 m的海三棱藨草区域。(2)植被消浪护岸功能受植被生长特征、空间分布、植被密度、坡度、土壤特性等多重要素影响,但植被密度是影响植被消浪护岸功能的主要因素,波浪在海三棱藨草区的衰减规律为多项式函数关系,在互花米草区域呈现为指数函数关系,在芦苇区呈现对数函数趋势。 关键词: 盐沼植被;生态功能;消浪护岸;波浪衰减;长江口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不同陆生植物配置模式对滨海围垦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土壤呼吸特征的影响,在崇明东滩围垦湿地公园栽植了8 a的湿地松纯林、湿地松 紫穗槐混交林及紫穗槐纯林3种典型陆生植物配置模式,以裸地作为对照,采用Li 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仪的土壤呼吸叶室对其土壤呼吸进行了测定,期间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容重,影响土壤呼吸的土壤微气候因子、植物群落结构等进行了同步测定。结果表明:土层0~4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范围为296~691 kg/m2:湿地松 紫穗槐混交林>裸地>紫穗槐纯林>湿地松纯林,不同植物配置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储量改善不同,湿地松与紫穗槐混交配置比纯林更有利于增加滨海围垦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土壤呼吸速率年平均值变化范围为274~519 μmol/(m2·s):紫穗槐纯林>湿地松 紫穗槐混交林>湿地松纯林>裸地,土壤温度是影响滨海围垦区土壤呼吸的关键因子,各配置模式土壤呼吸的差异可能与其土壤有机碳储量及植物叶面积指数有关。可为滨海围垦区进行以增汇为目的人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周期性的潮汐是滨海湿地重要的水文特征,为了探讨潮汐的半月周期(包括小潮期和大潮期)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于2009年7月中下旬测定了长江口崇明东滩湿地土壤理化性质在小潮期和大潮期交替周期内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小潮期相比,由于频繁的潮水淹没,大潮期0~5 cm土壤含水量的增加量从低潮滩向高潮位依次为:44.8%、18.5%、10.9%和14.3%,5~10 cm含水量的增加量从低潮滩向高潮位依次为:19.2%、9.8%、12.6%和16.2%,10~20 cm则依次为:5.6%、6.1%、2.5%和7.3%。大潮期,从低潮滩向高潮滩增加的盐度依次为0.18、0.13、0.10和0.09 ms·cm-1,增加的硫酸盐依次为0.32、0.21、0.16、0.13 mg·g-1。与小潮期相比,大潮期氧化还原电位(Eh)显著降低;土壤容重、pH、可溶性有机碳和可溶性氮在大小潮期间无明显差异。此外,在潮汐的半月周期内,低潮滩土壤比高潮滩有更高淹水频率和更长淹水时间,受潮水的影响更明显,大潮期低潮滩土壤含水量、盐度和硫酸盐的增加幅度大于高潮滩,低潮滩土壤Eh降低幅度则小于高潮滩。半月周期的潮汐可以显著影响滨海湿地的部分土壤理化性质,且不同潮位的土壤性质对潮汐的响应程度不同,进而可能会对湿地植物生长和相关生态过程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3.
海岸湿地是由低地、滩涂与生物群落组合的海岸环境。中国海岸湿地环境受季风波浪、潮汐与大河影响的河海交互作用为特征,地跨39个纬度带,其面积约占中国湿地总面积的1/5。按成因与表相可分为:河口芦苇、草滩湿地,平原海岸草滩盐沼湿地及在华南隐蔽港湾顶部红树林沼泽湿地3种类型。均具有潮上带、潮间带与潮下带分带特性。海岸湿地是珍贵的新生空间资源,但由于滥伐垦殖、外来生物种属入侵危害、陆源水沙减少及海平面上升招致海岸侵蚀、盐潮入侵与内涝频繁等灾害影响,海岸湿地环境质量下降,面临着解决海岸湿地生态保护与沿海人民生计这一新生矛盾问题。需沿流域进行陆海结合的系统研究与对比总结,找出湿地保护与开发的临界度,全面规划实施。  相似文献   

14.
洞庭湖湿地土壤持水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持水能力是反映土壤调节水文和供给植物耗水的重要指标,受土壤有机质、容重、机械组成和植物地下生物量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与森林和农田生态系统相比,湿地土壤持水能力关注较少。于2010年12月,对洞庭湖湿地3种主要植被(苔草、芦苇和杨树)土壤持水能力、土壤理化性质和地下生物量进行了调查,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对影响土壤持水能力的主要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除非毛管孔隙度外,3种植被上层土壤的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和含水量差异显著,均为苔草>芦苇=杨树,而中、下层无显著差异。沙粒为苔草≥杨树≥芦苇,而粗粉粒、细粉粒和粘粒均为杨树≥芦苇≥苔草;容重为杨树≥芦苇>苔草,有机质为苔草=芦苇>杨树。各级别生物量在植被类型大小顺序不一:总地下生物量、0~1 mm和>5 mm径级地下生物量均以芦苇最大,而1~5 mm径级地下生物量则以苔草最大。主成分分析表明,上层土壤,容重、有机质和1~5 mm径级地下生物量是影响其持水能力的主要因素,而中层土壤和下层土壤,环境因子对土壤持水能力的影响很小。此研究对于洞庭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管理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三峡水库小江消落区为研究区域,于2009~2011年研究了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消落区坡度、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小江消落区有维管束植物146种,其中草本植物有134种。优势度大于0.02的物种主要有苍耳、香附子、狗牙根、马唐、白茅和小白酒草等19种。坡度影响土层厚度和土壤容重,进而影响植物分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植物鲜重与地形坡度负相关(P<005),与土壤全氮(P<001)、全磷(P<005)、全钾(P<001)、有效氮(P<001)和有效钾(P<005)含量正相关,而土壤有效磷和pH值对植物鲜重的影响不显著(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植物鲜重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土壤容重和全氮。冗余分析(RDA)表明影响植物重要值的主要环境因子为高程和土壤有效氮。2009~2011年,物种的优势度发生了变化,狗牙根、水蓼和醴肠的优势度增加,而荩草、鬼针草、黄花蒿和艾蒿的优势度下降  相似文献   

16.
探究复垦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基础呼吸的特征及其演变归因,有助于监测复垦土壤质量演变,并为提高复垦土壤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利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邹城东滩矿区复垦土壤微生物量碳(MBC)与基础呼吸(SBR)随复垦年垦的变化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复垦土壤MBC和微生物熵(qSMBC)随复垦年限呈增加趋势;复垦土壤SBR均显著高于对照,土壤代谢熵(qCO2)随复垦年限趋于降低,复垦后土壤微生物量逐渐恢复,同时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利用效率逐渐提高,说明土壤环境逐渐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土壤MBC与碱解氮、总氮和有机碳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反映土壤养分缺乏是复垦后土壤微生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土壤代谢熵(qCO2)与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MBC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pH呈显著正相关(p<0.05),说明氮磷等元素的缺乏以及较高的土壤pH环境是限制微生物生长的重要因素。这些对全面监测复垦后土壤质量的演变,并指导今后的复垦工作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 采煤塌陷区;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熵;基础呼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