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于2010年1、4、7和10月对三期蓄水后长江中游宜昌至城陵矶江段的浮游植物进行周年调查。结果显示:浮游植物共计8门74属147种,以硅藻、绿藻和蓝藻为主,分别占401%、265%和204%。优势种为颗粒直链藻(〖WTBX〗Melosira granulate)、颗粒直链藻最窄变种(M.granulata var. angustissima〖WTBZ〗 O.Müller)、美丽星杆藻(〖WTBX〗Asterione formosa〖WTBZ〗 Hass)、克洛脆杆藻(〖WTBX〗Fragilaria Crowe crisp bar〖WTBZ〗 sp.)、钝脆杆藻(〖WTBX〗Fragilaria capucina〖WTBZ〗 Desm)、普通等片藻(〖WTBX〗Ordinary film algae)、具星小环藻(Cyclotella stelligera〖WTBZ〗 Cl.et Grun.)、单角盘星藻具空变种(〖WTBX〗Pediastrum simplex var.duodenarium)、优美胶毛藻(Chaetophora elegans〖WTBZ〗 (Roth) Agardh)、小颤藻(〖WTBX〗O.tenuis)、飞燕角甲藻(Geratium hirundinella〖WTBZ〗)等11种。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差异较明显,秋季种类数最多,为110种,夏季种类数最少,只有55种。全年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1611×104 cells/L,平均生物量为226 mg/L,夏季生物量最大(497 mg/L),秋季最小(044 mg/L)。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值为122,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值为027,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值为154,四季中春季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为最高。通过生物评价得出长江宜昌至城陵矶江段处于β 中污带,秋季部分江段出现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2.
太湖蠡湖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对水质的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7年冬季(1月30日)和春季(3月27日)对太湖蠡湖进行两次全面调查。采用种类相似性指数、优势指数、多样性指数和污水生物系统等多项生物学指标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并结合理化指标评价蠡湖水质营养状况。结果表明:蠡湖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88种;其中以绿藻门种类最多,共48种,占总种数的5455%;硅藻门次之,共15种,占总种数的1705%。两次调查中各个站位的优势种均为绿藻门种类,其中冬季的优势种为小球衣藻〖WTBX〗(Chlamydomonas microsphaera)〖WTBZ〗,优势指数变化在7143%~9628%,春季优势种为小形平藻〖WTBX〗(Pedinomonas minor)和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WTBZ〗,优势指数变化在6702%~8259%,优势种非常明显。浮游植物相似性指数测算结果显示,冬季和春季的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差异很大,相似性指数仅为030。同时,生物学评价显示,蠡湖冬季水质劣于春季,与化学评价结果相一致;但从评定级别看,生物评价认为,2007年冬、春季节蠡湖水质分别处于重污染和中度污染状态,较化学评价的污染程度重,显示出两种方法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1987、1995、2000和2006年长江口TM、ETM遥感影像,采用“空间代时间”和主成分分析(PCA)综合评价模型的方法,对长江口奉贤不同围垦年限土地利用动态特征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利用南汇围垦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对综合评价的结果进行验证。表明:(1)围垦区土地利用程度指数随着围垦年限增加而呈线性升高趋势(〖WTBX〗R2〖WTBZ〗=0457 7),GM(土地利用多样性指数)呈现指数上升趋势并在围垦后35~40 a达到稳定态;(2)PCA土地利用综合评价指数(〖WTBX〗F〖WTBZ〗)与农耕用地正相关(水田>大棚用地>旱地>林地>园地),与反映滨海特征类型(养殖塘>草地>开放水域>光滩)呈负相关;(3)土地利用PCA综合评价指数(〖WTBX〗F〖WTBZ〗)随围垦年限增加呈现对数增长(〖WTBX〗R2=0511 9)〖WTBZ〗并在围垦后40 a左右达到稳定态,回归分析表明〖WTBX〗F〖WTBZ〗值能很好反映土地利用程度指数(〖WTBX〗L〖WTBZ〗)和多样性指数(〖WTBX〗GM〖WTBZ〗)的变化趋势;(4)不同围垦年限土地利用动态变异驱动力:人为因素>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4.
为了揭示入湖河流的污染负荷对滇池福保湾沿岸带底栖硅藻群落的影响,在不同季节采集研究了该湖湾6个样点的底栖硅藻样品,分析其群落结构的物种组成、细胞密度和多样性指数等。研究发现:东部沿岸区在调查期间的大多数月份是极小曲壳藻(Achnanthes minutissima)占绝对或主要优势,其相对丰富度最高可达79.5%;在1~7月份,西部沿岸区的优势种类主要是异极藻属(Gomphonema〖WTBZ〗 spp.),污染最为严重的河口区是耐污性的具柄双眉藻〖WTBX〗(Amphora pediculus)和两栖菱形藻(Nitzschia amphibia)占优势,而在调查的中后期,极小曲壳藻逐渐发展为这两区的优势种类。同时发现底栖硅藻密度随着与河口间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升高。以上结果表明入湖河流的污染负荷对受纳湖湾底栖硅藻的密度和时空变化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根据2004年5月至2005年8月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对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附近水域浮游植物分布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水域物种丰富,共记录浮游植物6门68属132种,硅藻门的物种最多(37属93种),其次为绿藻(17属20种),甲藻、蓝藻、黄藻和裸藻相对较少;物种群落结构多样,有近海低盐性、外海高盐性、河口半咸水性和淡水性四大类群,浮游植物年平均丰度为305.28×104 ind/m3,平水期(5、11月)>丰水期(8月)>枯水期(2月),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对物种之间细胞丰度分配比例和浮游植物细胞总丰度起关键性支配作用.长江径流、外海水系季节性消长直接影响到浮游植物物种组成与种群结构变化,浮游植物河口生态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6.
江西大鄣山夏季鸟类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6月至2010年8月采用样线法对江西大鄣山夏季鸟类资源及其生境分布状况进行调查,并计算其物种多样性、均匀性、优势度及不同生境群落间的相似性。共记录江西大鄣山夏季鸟类13目31科78种,其中留鸟45种,夏候鸟21种,冬候鸟7种,旅鸟5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鸟类6种,省级保护鸟类22种;结果表明:东洋种鸟类占有明显优势(500%),古北种次之(282%),广布种占218%。白头鹎(〖WTBX〗Pycnonotus sinensis)和白腰文鸟(Lonchura striata〖WTBZ〗)为当季优势种。6种群落类型中,Shannon Weiner指数与Simpson指数排序均为:阔叶林>农田居民区>针阔混交林>溪流水域>灌木草丛>针叶林。Pielou指数排序为:针阔混交林>溪流水域>阔叶林>农田居民区>灌木草丛>针叶林。Sorenson指数中阔叶林 针阔混交林(〖WTBX〗S〖WTBZ〗=048)为最高。研究结果可为当地森林管理和鸟类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于2012年春季(4月)和秋季(10月)对长江上游曲麻莱至玉树段的浮游植物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浮游植物共3门62种(属),以硅藻门最多,42种(属),占678%,其次是绿藻门11种(属),占177%,蓝藻门9种(属),占145%。浮游植物优势种为普通等片藻(Diatoma vulgare)、长等片藻(Diatoma elongatum)、尖针杆藻(Synedra acus)、曲壳藻(Achnanthes sp)、舟形藻(Navicula sp)、桥弯藻(Cymbella sp)、脆杆藻(Fragilaria sp)、直链藻(Melosira sp)、异极藻(Gomphonem sp)、菱形藻(Hantzchia sp)、小环藻(Cyclotella sp)、小颤藻(Oscillatoria tenuis)、席藻(Phormidium sp)和小球藻(Chlorella sp)14种,其中硅藻门12种(属),占优势种类的786%。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不明显,春季(4月)和秋季(10月)均以硅藻为优势种群。浮游植物平均数量3487×104 cells/L,平均生物量0138 8 mg/L,硅藻数量和生物量分别占8786%和9668%,为优势种群。浮游植物现存量表现为春季高于秋季,支流高于干流。Shannon Wiener指数平均值251,Pielou指数平均值070,Marggalef指数平均值089,Shannon 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和Marggalef指数是秋季高于春季。结合浮游植物各项评价指标,得出长江上游曲麻莱至玉树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比较稳定,种类分布较为均匀,水体属贫营养型,水域生态环境良好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雅砻江下游浮游植物在梯级水电站运行多年后的现状,于2020年春季和秋季分别对雅砻江下游流域的22个断面进行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采样调查,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究其环境驱动因子。共采集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10纲20目36科72属123种(包括变种),以硅藻门、绿藻门和蓝藻门为主,其中春季物种数明显多于秋季,共有的物种有55种,干流与支流物种数接近,共有的物种有82种。全年优势种有5种,分别为硅藻门的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尖针杆藻(Synedra acus)、极小曲壳藻(Achnanthidium minutissima)、隐藻门的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和蓝藻门的尖头藻(Raphidiopsis sp.),春季优势种5种,秋季优势种4种,干流优势种6种,支流优势种4种。调查期间雅砻江下游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3.17×106 cells/L,秋季平均丰度高于春季,支流高于干流。相关分析显示:总磷(TP)、悬浮物(SS)、高锰酸盐指数(CODMn)、溶解氧(DO)、透明度(...  相似文献   

9.
赣江一级支流浮游植物群落动态特征分析——以袁河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6、11月和2010年4月共3个水情期(即丰、枯和平水期)对赣江下游一级支流袁河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开展河流生态学调查分析。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109种,隶属于6门61属。其中绿藻门物种种类数最多,共27属54种,其次为硅藻门,共15属30种,第三是蓝藻门11属12种。此外,裸藻门3属6种,甲藻门3属4种,隐藻门2属3种。调查样点的浮游植物丰度均处于1.12×105~129.20×105 ind./L,丰水期和枯水期浮游植物以蓝藻为优势类群,平水期则硅藻占绝对优势。丰水期浮游植物优势属为脆杆藻属和席藻属,枯水期为栅藻属,针杆属,蓝隐藻属和小环藻属,到了平水期小环藻属占绝对优势。3个水情期中优势种钝脆杆藻和小席藻(丰水期);尖尾蓝隐藻和双头针杆藻(枯水期);梅尼小环藻(平水期)等均为污水指示种。通过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发现藻类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14~2.92、0.45~0.93、0.36~0.92和0.42~2.78。通过指示生物群落法和生物多样性指数法对袁河进行水质评价发现两种评价结果基本一致,袁河处于α-β-中污染状态,不同采样点间污染程度差异性较大。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汉江中下游早春频繁暴发硅藻水华,为探明汉江早春硅藻水华暴发过程及原因,2010年1月1日~3月6日,对汉江干流及部分支流进行了浮游植物采样调查。结果表明,早春期间汉江干、支流的浮游植物密度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襄樊及以上各个站点浮游植物密度明显低于襄樊以下,汉江干流各个站点的浮游植物密度明显低于入汉江支流--唐白河。1月7日,唐白河站点浮游植物的密度最高,达5050×106个/L,冠盘藻的比例占9609%;从1月27日开始,汉江干流开始出现水华(1442×106个/L),2月23日达到峰值(2466×106个/L),到3月3日,水华开始消退(666×106个/L),前后共持续了1个多月。相关分析表明,汉江早春期间藻体密度与DO(溶解氧)、STN(溶解性总氮)、STP(溶解性总磷)有着极显著的正相关(Pearson (DO),r=063,p<001; Pearson (STN),r=085,p<001;Pearson (STP),r=077,p〖WTBZ〗<001),与SD(透明度)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earson,r=-044,p<001),而与水体中的SSi(溶解性硅)呈显著的负相关(Pearson,〖WTBX〗r=-035,p〖WTBZ〗<005)。依据汉江干、支流优势硅藻密度的时空差异,可以推测,唐白河中高密度的冠盘藻可能是汉江中下游水华暴发的种源之一;同时分析指出,2010年早春汉江中下游干流水华生消与气象因素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1.
镇江通江城市河道浮游植物优势种群生态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2011年对镇江市典型通江城市河道--古运河4个季节浮游植物组成与分布的现场调查与分析,采用改进的Levins公式和Petrailis指数分析了河道内浮游植物优势种群生态位宽度值和生态位重叠程度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各优势种的生态位有较大差异,各物种对环境因子的适应能力存在较大差别。河道内春、秋季分别以十字藻、微囊藻生态位最宽,河道内以蓝、绿藻为主要发展型优势种;夏、冬季均以小环藻生态位最宽,硅藻门优势地位明显。不同时期河道内生境条件变化影响了藻类种群结构变化与优势种生态位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苏皖交界处的石臼湖是长江下游唯一的通江淡水湖,通过青弋江和姑溪河直接与长江相连,形成了复杂的河网水系。为探讨这种复杂的河网水系中浮游植物种群结构特征,2012年平水期和枯水期分别对石臼湖及其周边入湖支流进行了浮游植物调查,研究河网水系中河网与湖区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季节变化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共采集到浮游植物105种,平水期与枯水期种类数差别不大,两次调查均出现的种类约有70%相同;浮游植物丰度最高可达1×108cell/L,达到了水华暴发的标准。优势种类主要绿藻门和蓝藻门为主,但是从生物量来看硅藻门占优。排序分析显示河网区域浮游植物季节演替明显,且河网与湖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明显,进一步分析则表明影响浮游植物主要的环境因子是氮、磷等营养元素。  相似文献   

13.
浮游植物群落特征是水域生态系统的一个基础信息,三峡水库作为长江经济带环境保护的重要区域,而关于三峡水库全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报道仍不多见。为了解三峡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差异及影响因素等一系列基础信息,于2015年4月对三峡水库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调查范围包括17个长江断面(共51个样点)及22条支流库湾(共122个样点)。结果显示:共采集到浮游植物7门39属61种,以绿藻门、硅藻门、甲藻门为主,其中绿藻门有26种,占据总种数的42.62%;硅藻门有16种,占据总种数的26.23%;甲藻门有7种,占据总种数的11.48%。丰度方面,硅藻门占绝对优势,比例为34.26%,其次是隐藻门(23.72%)、蓝藻门(20.96%)。生物量方面,则是甲藻门占绝对优势,其比例达到了44.18%,随后是隐藻门(29.92%)、硅藻门(14.32%)。丰度和生物量分别变化在2.22×10~4~5.12×10~(7 )cells/L和0.001 8~120.99 mg/L之间,且存在一致的趋势,从三峡大坝往长江上游,丰度值和生物量值逐渐增加。支流库湾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长江干流(Mann-Whitney U检验,P0.001)。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表明,在长江干流中,水温(WT)、可溶性硅酸盐(DSi)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P0.001);在支流库湾中,硝态氮(NO~-_3-N)、水温(WT)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P=0.002)。该研究的成果有助于全面认识了解三峡水库长江干流和支流库湾春季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影响因子,同时对三峡水库水资源管理和水生态保护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长江荆江段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以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于2017年3、6、9和12月对荆江7个采样断面的左右岸共14个采样点的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水文、水质参数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荆江采集到浮游植物7门67属135种(含变种),以硅藻门(51.85%)和绿藻门(25.19%)为主。浮游植物的丰度均值为73.16×10 4 cells./L,生物量均值为0.87 mg/L,上荆江各采样断面间浮游植物丰度和生物量变化不明显,下荆江浮游植物的丰度和生物量表现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增高的趋势。优势种为硅藻门的颗粒沟链藻和梅尼小环藻。Margalef 丰富度指数是0.83,Pielou均匀度指数是0.80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是1.90,下荆江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大于上荆江,说明上荆江比下荆江污染严重。典范对应分析溶氧、温度、氨氮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浮游动物48属81种,其中轮虫最多(37.04%),其次是原生动物(25.93%)和枝角类(23.46%)。浮游动物丰度均值为6.32 ind./L,生物量均值为88×10-3 mg/L,上荆江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低于下荆江。浮游动物优势种为冠砂壳虫、桡足类无节幼体和剑水蚤一种。Margalef 丰富度指数是5.2,Pielou均匀度指数是0.84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是1.32,下荆江的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大于上荆江,说明上荆江比下荆江污染严重。冗余分析显示温度、溶氧和氨氮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通江城市河道浮游植物分布动态规律,同时为制定有效的水环境质量改善方案,对镇江市古运河的浮游植物组成与分布变化进行现场调查与分析,探讨了环境因子变化对河道浮游植物结构与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共检出藻类6门38属,其中绿藻门、蓝藻门和硅藻门为3个常见门类。河道内藻类细胞密度与生物量排序为春季>秋季>夏季>冬季。对比河源采样点,河道内藻类细胞密度、生物量均在春、秋季大幅增长,藻类种类组成比例也逐渐由硅藻门为主过渡到以绿、蓝藻为主,但在夏、冬季这种变化趋势不明显。水动力、营养盐浓度、水温以及水体悬浮泥沙含量等多环境因子影响了河道内藻类生长与繁殖条件,其中因受闸控影响的水动力学条件变化是造成藻类分布变化的关键诱发要素。〖  相似文献   

16.
2013年5月对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的水华发生过程进行了连续的动态监测与分析,以期了解水华过程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情况、小江夏初水华暴发特征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期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80属136种(含变种),以绿藻类为主(35属48种),蓝藻类(10属31种)和硅藻类(18属30种)次之,水华发生后期浮游植物及其蓝藻类的种类数少于初期和中期。浮游植物群落组成表现为蓝藻-绿藻型,且蓝藻门微囊藻占绝对优势,细胞丰度最高可达90%以上。浮游植物数量最高达107cells/L以上,表层水体大于中层和底层水体。水华过程中,总氮处于重富营养水平,总磷处于轻-中富营养水平,不同水层的流速变化规律不同,其中中层与底层水体理化因子的变化特征基本一致,与表层水体有显著差异。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细胞总数与蓝藻数量及其微囊藻数量密切相关,与溶解氧、氮磷比等呈正相关,与总磷、流速等呈负相关,氮磷比及流速是水华发生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金沙江干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时空分布特征,于2017~2018年春秋两季对干流14个断面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金沙江干流水域共分布浮游植物8门100种(含变种),主要由硅藻(56%)、蓝藻(22%)、绿藻(11%)组成,浮游植物密度变化范围为0.019 3×10~6~0.341 0×10~6cells/L,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016~0.434 mg/L,各江段存在显著性差异。Shannon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168~2.519,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范围为0.559~0.876,Margalef指数变化范围为1.573~3.36,各江段多样性指数变化各异,金沙江干流水环境综合评价为中污染状态。等级聚类和排序结果表明,2017、2018年的春秋两季样本点群落均分为3组。上中下游在不同季节、年份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相似性,由于不同断面的环境差异造成了浮游植物群落的时空差异。时间上,金沙江干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上每个季节演替明显,既有延续也有交替;空间上,采样点从上游至下游浮游植物群落越均匀旺盛,具有较明显的空间趋异性,聚类和排序较好的揭示了金沙江干流各江段浮游植物分布组成、种类数量和生境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8.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长江源区是长江流域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系统的天然屏障,同时也是自然生态系统最敏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浮游植物作为水体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其群落结构对反映水体质量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为探究长江源区水环境特性和浮游植物群落特征,于2018年3月份与10月份对长江源区10个典型河段的水环境因子与浮游植物群落组成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显示:10月份各调查河段流速、浊度、水温及电导率等水环境参数均比3月份高;同一月份中,楚玛尔河的浊度、盐度、电导率等水环境参数均显著高于其余河段;两个月份各调查河段的pH、溶解氧以及亚硝酸盐氮等指标差异不显著。采样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28属58种,其中以硅藻、绿藻和蓝藻物种数占优,分别占总数的79.3%、10.4%和8.6%。调查期间,长江源区浮游植物密度在6.06×10~4~39.90×10~4 cells·L~(-1)之间,平均生物量为0.59 mg·L~(-1)。浮游植物优势种有美丽颤藻(Oscillatoria formosa)、普通等片藻(Diatoma vulgare)、脆杆藻(Fragilaria sp.)、针杆藻(Synedra sp.)、舟形藻(Navicula sp.)、桥弯藻(Cymbella sp.)、小球藻(Chlorella sp.)等。两个月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均值分别为3.06和3.12,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均值为1.17和1.52,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值为0.90和0.82。结合水体营养盐指标、浮游植物密度及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对水质评价,长江源区水质总体呈无污染或轻度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19.
采用种类相似性指数、多样性指数等多项生物学指标分析2009年秋季长江下游段的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并结合理化指标评价其水质营养状态。结果表明:2009年秋季,长江下游段共检出绿藻(Chlorophyta)、硅藻(Bacillariophyta)、蓝藻(Cyanophyta)、裸藻(Euglenophyta)、隐藻(Cryptophyta)5门27种,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变化在5.68×104~7.08×104 cells/L,平均为6.01×104 cells/L,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化在30.43~34.73 μg/L,平均为32.46 μg/L;各采样站位之间的浮游植物相似性指数变化在0.30~0.63,介于轻度相似至中度相似之间;多样性指数变化在2.38~2.73,多样性较好或丰富,显示出长江下游段的浮游植物群落处于较稳定的状态;水质CODMn、TN、TP和TLI(∑)分别变化在2.71~3.23 mg/L、1.24~1.35 mg/L、0.058~0.072 mg/L和44.87~45.96;综合水质生物学和化学评价结果可知2009年秋季长江下游段的水质较好;但从水质评定级别来看,化学评价得出的水质等级与生物学评价得出的水质等级有所不同,显示出两种方法的差异性,因此,生物监测应与理化监测相结合,以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