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上海浦东开放和三峡工程上马,长江中游平原湖区的农业生产地位更趋重要。由于全区垦殖率较高。后备耕地较少,农业自然资源外延挖潜只能依赖养殖水域开发和湖洲资源利用;在耕地规模扩大潜力有限的情况下,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单产,发展冬季农业与旱作农业、增加复种,已是商品基地生产内涵挖潜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初步框算了区域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潜力及潜在人口支持能力。指出政策落实,科技进步,资金保证,环境改善,是区域农业生产综合挖潜的根本条件。  相似文献   

2.
农业生产地域分工与农产品专业化生产是使农业从自然经济阶段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商品农产品生产转变的一个标志。本文在分析该区农业布局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总体布局的设想与不同类型地域农业开发的主攻方向与对策,并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粮食、棉花、猪、禽、水产品等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地域选择、建设规模与技术措施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江汉平原湖区农田防护林的小气候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区域开发中,平原湖区的林业发展潜力很大,同时,湖区农田防护林的建设,也是促进生态平衡的一项重要措施,防护林能进一步改善湖区小气候环境,尤其对保障农业生产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江汉平原湖区的农田防护林网内的小气候效应温度,湿度,风速等要素的观测数据进行研究,我们得出的结果表明:江汉平原湖区农田林网的建设,除提供工农业生产所需的林木外,随着林木的增多,林网的完善,还可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相似文献   

4.
采用了条件价值评估法(CVM),采取入户调查方式,随机抽样调查了湖北、湖南两省5地区的350户农户,对中小型小麦油菜干燥机这一设施的现状、支付意愿、需求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小麦和油菜收获时降雨以中到大雨为主,持续5 d及以上时间所占比例分别为715%和583%;小麦和油菜损失10%~50%所占比例分别为376%和518%;03%的农户对干燥机有所了解,821%的农户没有购买意愿,837%的农户可以承受的价格在每台800元以下;支付意愿与受访农户年龄呈显著负相关(p=-0013),与其所处调查区域(p=0000)、文化程度(p=0010)、收入来源(p=0009)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谷物干燥机在长江中游平原湖区推广仍面临诸多困难。文章建议政府应通过提高农户对干燥机的认识度,降低其购买及运行成本,提高农户文化素质、农机购买补贴等多方面的措施来改善农户对干燥机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江汉-洞庭湖平原湿地的历史变迁与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2200aBP以前,江汉-洞庭湖平原是一个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其湿地空间逐渐由平原边缘向腹心萎缩,水陆交错型湿地之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早于水体型湿地之生物多样性的破坏,耕地转化是湿地空间萎缩和湿地生物多样性损失的主因,从湿地历史变迁看,江汉一洞庭湖平原现有湿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必须:调整传统的“国家粮仓”的区域战略定位,实施湿地生态大农业和湿地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加强湿地效益和宣传教育,提高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政府决策能力和公众参与水平;协调耕地保护与湿地保护关系,推行湿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优化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将退田还湖作为区域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扩大湿地自然保护区面积,恢复和增强湿地的景观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的成功管理湿地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黄河三角洲盐荒地改良和利用的生物学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黄河三角洲盐荒地改良和利用的生物学对策,其对策是迅速增加绿色植被,保护现有植被,恢复生态平衡,减少土壤蒸发,以植物蒸腾取代土壤蒸发。迅速增加绿色植被最有效的措施是大量种植经济盐生和耐盐植物,通过实验证明这是一种用费少,见效快的简单易行的措施。种植经济盐生和耐盐植物后,不但使土壤盐分降低,而且可增加有机质和矿质元素N、P、K,还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江苏省常熟市全市范围代表性水稻土采样并布置室内短期(20 d)培育实验,研究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动态,并分析其与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水稻土有机碳含量变化为488~2731 g/kg,平均为1807 g/kg,全氮含量变化为058~284 g/kg,平均为186 g/kg;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为2940~1 2874,1854~8178和701~2879 mg/kg,且不同土属间存在显著差异(〖WTBX〗p〖WTBZ〗<005);土壤呼吸强度为3476~19168 mgCO2/(kg·d),平均为7993 mgCO2/(kg·d),不同土属间高低顺序为乌栅土>乌黄泥土>灰黄泥土>白土>黄泥土>乌沙土;培养期内有机碳日均矿化量为1076~6520 mgCO2/kg,平均为4046 mgCO2/kg,有机碳累计矿化量为21525~1 30213 mgCO2/kg,平均为80720 mgCO2/kg,不同土属间有机碳日均矿化量和累计矿化量变化趋势为乌栅土>乌黄泥土>乌沙土>白土>灰黄泥土>黄泥土;研究区域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率为307%~758%,但不同土属间差异不显著(p>005)。统计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呼吸强度和日均矿化量与微生物生物量碳及水溶性有机碳之间均呈显著正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86、0594、0826、0749。〖  相似文献   

8.
苏南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特征及其与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江苏省常熟市全市范围代表性水稻土采样并布置室内短期(20d)培育实验,研究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动态,并分析其与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水稻土有机碳含量变化为4.88~27.31g/kg,平均为18.07g/kg,全氮含量变化为0.58~2.84g/kg,平均为1.86g/kg;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为294.0~1287.4,18.54~81.78和7.01~28.79mg/kg,且不同土属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土壤呼吸强度为34.76~191.68mgCO2/(kg·d),平均为79.93mgCO2/(kg·d),不同土属间高低顺序为乌栅土>乌黄泥土>灰黄泥土>白土>黄泥土>乌沙土;培养期内有机碳日均矿化量为10.76~65.20mg-CO2/kg,平均为40.46mgCO2/kg,有机碳累计矿化量为215.25~1302.13mgCO2/kg,平均为807.20mgCO2/kg,不同土属间有机碳日均矿化量和累计矿化量变化趋势为乌栅土>乌黄泥土>乌沙土>白土>灰黄泥土>黄泥土;研究区域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率为3.07%~7.58%,但不同土属间差...  相似文献   

9.
如何处理好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效益协调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该文利用2005~2016年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面板数据,通过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和超效率SBM模型对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和生态效率进行测算,试图揭示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1)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逐步递增趋势,增长幅度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2)生态效率逐年增加,增长幅度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3)2016年,7个(23%)省市达到协调发展类,4个(14%)省市属于濒临失调类;19个(63%)省市属于失调衰退类。其中,上海和宁夏属于生态效率滞后型,其他省市均属于土地集约利用滞后型。此外,二者的耦合协调度有较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但集聚程度逐渐减弱,空间分异愈加明显。  相似文献   

10.
基于遥感与GIS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土地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载体;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作为生产生活资料的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强度;而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则反映了土地利用方式的发展变化趋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在数量,方式,强度,结构和趋势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全面,客观地反映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有利于正确认识当前土地利用中合理和不合理的利用方式,为制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土地管理和土地规划提供依据。遥感技术提供巨大而丰富的信息源,GIS技术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空间分析等功能,二者的结合有着传统方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具有周期短,效率高,费用低等特点,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制定详细的技术手段,对重庆市15年间的土地利用及其动态变化在时间序列和空间序列上加以分析,阐明这种变化的外在表象,即耕地,林地的减少和城镇用地的增加;同时分析这种变化的内在驱动力主要为自然环境(坡度,高程,土壤等)和人文要素(经济条件与人口压力等)。为国土资源的有效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中游潜沼化土壤的限制因子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表明,地下水和单一的种植结构与利用方式,是长江中游地区潜沼化土壤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子,在调查和田间试验的基础上,在国家目前难以实现配套水利工程设施的条件下,提出了以生物措施为主,结合小型工程措施进行综合改良利用,治渍改土的切实可行的方案,在优化农业结构的前提下,比较了诸多优化模式,通过田间试验,筛选出诸如退田还湖,种植水生经济植物,垄稻沟鱼及各种轮作方式,同时适当引进耐潜作物品种,实行配方施肥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江汉平原中低产土壤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将其分为涝渍、漏瘠和粘结三种类型,提出了五条改良利用措施:1、渔农复合,增强调蓄能力;2、抗旱治渍、协调水气;3、增肥调养,增肥地力;4、选择适当作物品种和优良耕作栽培模式;5、综合治理、系列配套。  相似文献   

13.
江汉平原的芦苇土壤资源和开发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江汉平原芦苇土壤资源的分布特点,形成条件与肥力性质,所得结果指出了这些土壤资源开发利用中应注意的问题,为提高这些土壤资源的生产力并加以开发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洪湖沼泽土及涝洼水稻土水生作物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洪湖湖区的生态环境,阐述了湖周沼泽土和涝洼水稻土的性质及其开发利用现状。还报导了作者在该湖湖周进行水生作物开发利用研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湿地农田低产土壤改良利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系统地阐述了四湖地区湿地农田低产土壤的分布、成因、类型、特性及障碍因素,并着重对采取“三沟”配套排水、增肥调养、使用释氧化物、选手抗逆良种及轮作养地等综合改良利用技术的试验研究对果作了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16.
太湖地区是我国古老农业区之一。在六七千年之前先民已开始种植水稻 ,随着耕作培肥措施不断加强 ,与土壤肥力进化同步伴随着耕作轮作制的不断演进 ,由轮荒———沤田———水旱轮作———三熟制的变化 ,土壤基础肥力稳步提高 ,稻麦单位面积产量逐年上升。该区水稻土历经数千年的耕肥与平田整地等人为活动 ,在起源土壤背景上发育成五类水稻土 ,这五类水稻土经过培肥改良均达到水旱轮作高产稳产阶段 ,尽管地力上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这不能不说是人为定向培育的成果。在一般情况下 ,土壤质量是由土壤肥力决定的 ,基础肥力高低是农业生产优质高产低耗的关键 ,在评价土壤质量时必需首先予以关注。当然 ,随着工业的发展 ,土壤污染所波及的农产品超标问题 ,也应在评价土壤质量时予以关注 ,并作为评价因素在综合评价体系中占有应有的份量  相似文献   

17.
四湖地区湖泊水域萎缩及其洪涝灾害研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采用遥感方法分析了四湖地区的湖泊水域的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50年代至80年代初由于大规模围湖造田,致使湖泊水域萎缩相当严重。80年代以后,湖泊水面急剧减少的趋势得到遏制,而90年代以后,湖泊水面基本处于无显著变化状态。由于四湖地区湖泊萎缩,湖泊的调蓄功能受到严重破坏,致使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恶化了生态环境。因此我们应该全面规划,综合利用湖泊资源,坚决禁止围湖造田,有些地区还应退田还湖。加强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长江中游四湖地区地下水动态观测数据分析得出,长江对沿岸平原地下水影响程度随距离增大而逐渐减弱。用遥感技术和实地调查,确定了潜育化、沼泽化土壤在四湖和沿庭湖地区分布以及潜在威胁面积。并依此分析了三峡工程对土壤潜育化沼泽化的影响。在大量调查和田间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当地的潜育化沼泽化土壤改良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