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能源供给和生态环境面临着双重压力,为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应使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及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耦合关系"解耦",走出一条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的解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既是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主要途径。本文在研究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解耦规律的基础上,回顾了我国过往30多年的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历程,提出我国未来发展的三种情景假设,即惯性情景、低碳情景和2度情景。研究认为,惯性情景是一种高碳发展情景,既不可能实现也不允许发生;2度情景的实现有较大难度,是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我国应按照低碳情景模式发展。我国未来能源发展路径应在科学供给满足合理需求前提下,按照科学产能实施国内能源生产,加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特别是煤和石油等高碳化石能源使用量,改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生产要低碳、清洁,能源消费要节能优先、绿色高效。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费量,控制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降低单位能源消费产生的温室气体量,控制人均排放量。如按假设的低碳情景发展,中国发展进入新常态,GDP预期增速虽有所下降,但经济总量仍保持良好增长态势,2020年后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开始呈现逐步解耦的趋势,中国煤炭和石油消费量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我国经济增长与高碳能源(煤炭和石油)消费将在2030年前解耦;至2050年,我国能源消费趋于饱和,增量接近零,而经济总量继续增长,中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接近绝对解耦;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将于2030年(或之前)到达,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或之前)实现绝对解耦。  相似文献   

2.
与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因素相比,经济发展对人均碳排放的影响最为显著.以江苏省沿海地区能源消费情况为基础,研究得出地区碳排放、人均碳排放,并且1999-2008年该地区碳排放量与人均碳排放量的增加趋势一致.选取人均GDP来代表经济增长数据,人均CO2排放代表碳排放数据,借助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模型来分析江苏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与CO2排放之间的关系和演变态势.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江苏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与人均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最优拟合模型中参数α0为0.245 7,α1为3.658 14e-5,α2为1.318 32e-8,α3为-3.298 09e-13,所以根据模型设定判断得出:1999-2008年间江苏省沿海地区人均碳排放置和人均GDP并不符合标准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倒U型)关系,而是表现为三次方曲线模型.同时,依据人均碳排放量的变化特征,将江苏省沿海地区人均碳排放分为两个阶段:1999-2006年,人均碳排放量随着经济的增长持续增加;2006-2008年人均碳排放量随经济增加趋势变缓.  相似文献   

3.
经济增长对资源消耗存在很大的依赖性,研究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可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低碳城市建设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基于IPCC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中的方法估算了无锡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并建立“脱钩”模型探讨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0年,无锡市碳排放从84335万t增加到2 52804万t,总量不断增加,但趋势有所减缓,且各县市碳排放特征差异显著;(2)无锡市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整体处于弱脱钩状态,且脱钩状态有不断增强的趋势,市区经济发展已不依赖于能源消费,朝着环境友好方向发展,江阴和宜兴节能减排压力仍然很大;(3)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结构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改善无锡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和经济增长关系的有效途径,各县市根据具体情况,侧重点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我国能源节约战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中国万美元GDP能耗水平是发达国家的3至11倍。节能潜力很大。其中工业部门是我国的能源消费大户。其能源消费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0%左右,其节能潜力也居第一位。2020年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人均GDP是3000美元,按届时人口15亿计算,全国GDP为49500亿美元,所需要的能源总量是33亿t标准煤,万美元GDP的能耗是6.67吨标煤;人均能耗是2.13吨标煤。只要政策选择适当。我国完全可以以当初发达国家一半的能源供应实现其相应的人均经济发展目标。为此,我们需要继续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推动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的新机制;加快制定与《节约能源法》配套法规,引导和规范用能行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5.
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的边限协整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能源的使用是导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研究能源消费与不同污染物之间的关系就很有必要。本文以1985-2007年的年度数据为样本,建立了自回归分布滞后—误差修正模型,并运用边限检验对我国的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来看能源消费总量、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和水电、核电、风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对SO2的排放有重要影响,但是对工业烟尘排放量来说只有水电、核电、风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的影响是显著的;短期来看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对SO2排放的影响是显著的,能源消费总量和水电、核电、风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对工业烟尘的排放有显著影响。由于能源消费总量和结构对不同污染物的长期和短期影响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治理时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工业化对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如何?如何在快速推进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同时确保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论文以能源强度指标代替传统的能源消费指标来反映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并应用考虑截面相关性和异质性回归系数的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使用共同相关效应组均值(CCEMG)估计方法对中国1978-2014年城镇化、工业化与能源强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人均实际GDP增长1%,能源强度将会降低0.412%,工业化水平增长1%,能源强度将会上升0.630%,而由于生产消费等经济活动的增加、高度集中化以及规模经济的综合作用,使得城镇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并不确定。联系研究结论,本文提出政策建议:我国应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进"五化"协同发展;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化质量,提升我国整体的能源效率,确保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推动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人均GDP和能源强度作为门槛变量,建立了城市化与能源消之间关系的STIRPAT模型。研究发现,城市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双重门槛特征:以人均GDP作为门槛变量的两个门槛值分别是7376元和14443元,以能源强度作为门槛变量的两个门槛值分别是0.23和0.11。随着人均GDP的提高或者能源强度的降低,城市化对能源消费的弹性系数先减小后增大。目前我国大部分省份已经跨越了人均GDP和能源强度的第二个门槛值,城市化对于我国大部分省份能源消费量的贡献度逐渐增大,城市化将越来越成为我国能源消费增加的一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一直以来,不同人文发展水平国家能源消费的不平等程度仅仅受到非常有限的关注。基于人文发展的标准意味着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实现潜在的发展水平是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基本权利,以人文发展指数(HDI)为标准来分析能源消费的不平等性,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运用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和Theil指数等指标对比分析了人均能耗、人均能源生产、经济活动以及人文发展四种判别标准下的能源消费不平等性。考虑了一个从1998-2007年包含不同人文发展水平的国家的大样本,其人文发展水平用联合国的人文发展指数来表示。研究发现,在本文选择的时间段内,世界能源消费的不平等性是在逐渐下降的,全球化和一些发达国家改善能源基础设施是这一现象的部分结果。然而,人文发展的进步和能源消费增长将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不同人文发展水平国家之间能源消费的不平等。世界能源消费不平等的解决,必须整合不同发展水平的各个国家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
城市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由“环境-资源-生产-消费-环境”组成的物质循环系统.在这一物质循环系统中消费通过前后相关联,从生产到资源利用和直接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两个方向影响着城市环境。据此.以河谷型大城市兰州市为例.以能源、交通、水资源和家庭消费等四项指标代表消费结构构成.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等计量模型来定量研究1990-2002年13年尺度下消费构成变动对环境的影响.探讨城市消费结构变动的环境效应及其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市温室气体排放系统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开展城市温室气体减排研究十分迫切。重庆作为中国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和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其协调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的实现模式对广大西部地区具有重要示范意义。本研究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内部结构出发,以经济和人口增长导致的能源消费为核心,构建重庆市温室气体排放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中考虑不同投资率下的高、中、低三种经济发展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设置节能和低碳情景,探求节能水平提高、能源结构改善和碳汇能力增强对未来重庆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产业能耗水平降低即节能情景,是重庆市温室气体减排的主要途径,对保证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最后本文在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碳汇增加等方面针对重庆未来低碳经济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为分析对象,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分析2001~2017年副省级城市的碳排放效率情况。结果表明:(1)2001~2017年各副省级城市碳排放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均增长率为6.823%,其中成都市上升趋势最明显,年均增长率为13.150%,深圳市上升趋势最平缓,年均增长率仅为5.232%;(2)工业土地集约利用(IILU)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影响作用显著,地均劳动力、资本投入及科教支出对碳排放效率均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地均能源消耗则存在负向效应;而控制变量中除城镇化因素影响作用不显著外,工业产值占比与人均GDP均对碳排放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单位工业产值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则存在较为显著的抑制作用;(3)IILU指标中不同的解释变量对碳排放效率低、中、高值区的影响效果是不同的,地区差异性较大,地均劳动力要素仅对高值区有正向效应,地均能源消耗对低、中、高值区均有显著负向效应,地均资本要素对低值和中值区有显著促进作用,地均科教因素对低、中、高值区均有显著促进作用。本文从提高用地转换率、改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倡导低碳文明的绿色发展道路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减少城市碳排放和环境污染,达到优化城市空气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 region and the other regions in China is increasing. In addition, the condi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in west China needs amelioration. Developing conditions of the west provinces and its cities using economic barometers (e.g.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and per capita GDP) and urban population datum (e.g. urbanization level and city primary degree) have been analyzed in this article. Five indexes have been chosen to work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vinces, for example, the contribution degree of the increment in GDP, the contribution degree of the increment of per capita GDP, urbanization level, city primary degree, city primacy ratio.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growth of the GDP and per capita GDP of the western provinces is in a poor way; moreover, it is not steady going. (2) The comparability amo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ization level growth of the provinces is at a low level. (3) The urbanization levels of Inner Mongolia province and Sinkiang province are more-sensitive responders to the growth of per capita GDP, whereas those of Guangxi province and Tibet province are less-sensitive responders. (4) The urban population in most of the provinces are highly concentrated, which can be shown by city primary degrees and city primacy ratios. While working on these cities in west China, some earlier zone-organic cities are chosen as sample cities, and these cities are also analyzed using economic barometers and population datum. By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 among the cities and comparing the research findings of Professor Zhou and the author,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made: (1) the growth of the GDP and per capita GDP of the cities are mostly not steady going; (2) the middle and big cities are more-sensitive responders to the growth of economy, whereas the small and mega cities are less-sensitive responders; (3) the sizes of southwest cities have a higher speed than those of northwest ones, and furthermo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are still increasing.  相似文献   

13.
生态单元制图是通过对区域遥感信息的解译及与现场调查信息的叠合,得到可视性较强的生态信息图谱,是将景观生态学成果应用到城乡规划中的一条有效途径。生态单元制图如何与中国城乡规划编制相衔接,提供专业、可靠的基础性研究成果,是本文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将城市所有用地类型都作为研究对象的"本土化"和"城市化"的生态单元分类方法,完成了符合我国《城市用地分类与建设用地标准》的生态单元制图分类系统(9大类37小类)及其景观生态学指数分析;通过绿地率、建筑密度、乔木树冠覆盖度、植物物种丰富度等各单项指标进行分层及叠加综合评价制图,科学全面地识别不同用地的生态价值。认为可以通过提出诸如各类城市用地的附属绿地的面积、容积率高低、建筑退让范围、大乔木的保护措施等具体细致的规划要求,来保护及调整城市用地内部的绿地面积及植被丰富度、乔木的覆盖度等生态指标,确保重要的城镇自然系统在城市开发过程中不受冲击,以及如何实现我国城市绿地的"精明增长"等后续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合肥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结构中的自然生产力主体,在城市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科学合理地评价合肥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现状,建立较为全面、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选取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破碎度指数、分离度指数、分维度指数、连通性指数等8个景观指数对合肥市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格局进行研究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合肥市城市绿地生态格局总体上较好,绿地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较高;但也存在绿地分布不均,各种类型相差较大,破碎度较高,多样性程度不高,分形维数指数偏低,绿地景观的自然性和复杂性不够,连通度较低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肥城市绿地景观生态规划的优化建议。研究结果为合肥市城市绿地景观生态系统的规划、设计提供了生态学依据,为“生态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气候谈判中采用的碳排放基准数据,关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本文认为基于生产者责任原则的碳排放数据为气候谈判基准是不合理的。提出基于贸易隐含碳的城市人均碳足迹数据为基准,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城市(纽约、东京、伦敦、上海)进行样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贸易隐含碳排放的情况下,上海的人均碳足迹最低。2008年,纽约为上海的2.2倍,伦敦为上海的1.8倍,东京为上海的1.6倍。本文希望在考虑贸易隐含碳的情况下,对国际上有相近功能的城市人均碳足迹的研究可以为我国的气候谈判赢得更多的话语权,并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1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人地矛盾冲突加剧等问题随之产生。江苏省作为我国东部沿海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城市化提升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1978年的13.7%上升到2002年的44.7%,产生的城市问题具有典型代表性。在对江苏省1978年以来城市化发展和城市建成区面积变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寻城市用地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展,2000年是1991年的1.5倍,人均建成区面积也不断上升,小城市上升幅度最大,为40 m2,特大城市最小,为17 m2,人均建成区面积从小城市到特大城市呈倒三角形分布,经济发展和用地配置机制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开发区、城市新区建设是城市用地扩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在城市用地中存在用地效率不高、土地供求矛盾尖锐等问题,应当加强土地管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方法,对2008~2017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承载力的差异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1)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及湖北、湖南、江西省域人均生态足迹呈现“倒U型”特征,在3个省份中,湖北省域人均生态足迹最高,湖南、江西较接近;(2)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及湖北省域人均生态承载力呈现逐年上升态势,湖南省域、江西省域总体人均生态承载力呈现微弱下降态势,且江西省域最高、湖北省域次之、湖南省域最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城市,人均生态承载力就越小,生物资源项目比重较高;(3)各省域生态赤字水平均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湖北省域最高、湖南省域次之,江西省域最低,且第一梯队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湖北省域,第四梯队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湖南省域和江西省域;(4)各省域生态压力指数发展趋势呈现明显的“倒U型”特征,湖北省域最大,湖南省域次之,江西省域最小;(5)各省域生态压力指数发展趋势呈现明显的“U型”特征,江西省域最大,湖南省域次之,湖北省域最小。鉴于此,本文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集约化土地使用结构、差别化使用土地等方面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城市绿色规划分析与评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全球城市化的无序扩展给城市生态系统平衡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倡导绿色规划随之成为国际潮流,因为其可以促进城市生态平衡、提供市民休憩场所和产业支持等。本文首先就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公园、都市农业等3个方面介绍了国外城市的绿色规划发展概况,着重分析了绿色规划的作用与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了国内城市绿色规划特点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9.
Green spaces considered natural remnants in urban environments play a key role in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forming a sustainable city. Nowadays, development of urban spaces has taken a hasty growth. In the meanwhile, the natural green spaces are severely damaged. The current study aims at investigating the trend of changes in green space of Tabriz City, the second large industrial city in Iran, on the basis of landscape ecology principles. In order to prepare the land-cover maps, Landsat TM and IRS LISS-III of the years 1989 and 2006 were applied. Alongside, landscape percentage metrics, the largest patch index, number of patches, patch density, edge density, total edge, class area and landscape shape index were also used to analyse the changes. Metric analysis of the landscape within the studied years revealed that a large part of the region has enjoyed a rapid growth (equivalent to 64.5 %) in constructions. As the obtained results showed, the smallest landscape percentage (3.9 %) in the study area is belonged to the municipal green space, while the largest landscape percentage (66 %) is allocated to the barren land. This shows that the constructions have not balanced with creation of new green spaces, and the lack of green space per capita continues to be felt.  相似文献   

20.
Studying the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land change in different phases of urbanization and diffe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much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urban land change and management at a macro level. Taking the example of Jiangsu Province, the present paper studi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urban land change process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1981 to 2003 on the basis of statistical data. The results showed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irst, urban land area has changed periodically and the research dur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eriods: from 1981 to 1994 and from 1995 to 2003. In each period, the changing trend is the same, i.e. slow at first and then quick. Studying from the comprehensive change status, the characteristic of fluctuant change is significant with three acute change pinnacles in 1988, 1991 and 2002 which were corresponded to turning point year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hases of Jiangsu Province respectively. Second, the synchronization between urban land change and urbanization level change is not strict. With the evolution of urbanization phases, the change pace of urbanization level increased remarkably, but urban land change rate did not increase significantly accordingly. Third, the area of urban land has exponentially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per capita GDP. In diffe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s classified by per capital GDP, land resource cost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different, respectively 29.01 hm2, 26.34 hm2, 26.22 hm2, and 11.14 hm2 for the increase of 100 million RMB GDP when the per capita GDP is under 1000, 1000–2000, 2000–5000 and over 5000 RM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