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非市场价值的评估是水质改良项目经济可行性分析或水生态破坏补偿决策必须考虑的难题。以滇池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昆明市居民对滇池水污染的认识及对水质改良的选择数据,利用离散选择模型估计了滇池水质改良的非市场价值。结果表明,多数居民对水污染有较好的认识,居民选择水质改良的概率与家庭收入、目标水质、对生态影响的认识等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与水质改良的附加费、家中是否有小孩及在当地居住时间有显著的负相关性。居民户对四类水和三类水水质的支付意愿分别为42元/月和91元/月,或504元/a和1092元/a,分别占家庭年平均收入的011%和023%;算得滇池目前的水质改良到IV类和III类的非市场价值分别是6 91996万元/a和14 99324万元/a。可见,离散选择模型法通过对复杂的取舍关系进行分析,能在考虑多因素的基础上估算出水质改良的非市场价值,所得的信息可为水质改良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滇池流域水资源持续利用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滇池流域水资源目前存在着资源短缺,水质污染,生态环境恶化,防洪能力不强等主要问题,对流域的工农业生产,渔业发展,旅游,人体健康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制约着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满足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要求,昆明有关方面制定了该流域的水资源保护计划,未来滇池流域的水资源保护应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出发,渗透到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去。  相似文献   

3.
丹江口库区水土保持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特定尺度和区域范围内,运用环境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定量评估了规划实施的丹江口库区水土保持近期项目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结果表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近期项目全部发挥效用后,全年生态服务价值总量为3274亿元,其中,保持和涵养水源价值为448亿元,水污染防治价值791亿元,保持和改良土壤1027亿元,固碳供氧价值314亿元,净化空气价值352亿元,维持生物多样性价值341亿元。在各项价值中,保持与改良土壤、水污染防治价值最为突出,是水土保持生态价值的主要体现。从机会成本角度分析,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实施的年成本为239亿元,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成本的1369倍,建设项目预期生态经济效益非常显著。研究结果可为远期规划项目生态效益定量评价提供借鉴,为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水环境污染的经济损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区域水污染经济损失核算方法的研究,采用恢复费用法估算山东省1997—1999年的水污染损失。山东省年均水污染损失占GDP的0.38%;其中淮河流域的年均污染损失最大。占总损失量的66.82%;单位水量的污染损失以海河流域最大,为0.43元/m^3;淮河、海河流域由于水污染,工农业增加的水处理成本占其工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分别为0.43%和1.34%。结果表明,山东省由于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经影响到了山东省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巢湖流域大气污染的经济损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2002年巢湖流域大气污染资料进行调查和统计的基础上,应用人力资本法、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资产价值法等环境经济价值评估方法,从人体健康、农作物、森林、家庭清洗费用和建筑材料腐蚀5个方面估算了巢湖流域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结果表明,建筑材料腐蚀损失和人体健康损失分别为185亿元和151亿元,这两项费用占整个损失的比重达7814%;家庭清洗费用增加值、农作物经济损失和森林经济损失分别为073亿元、012亿元和009亿元。当年全流域环保投资总额为46亿元,而仅大气污染造成的环境经济损失就达到43亿元,约占当年GDP的084%。环保投资力度与环境污染损失不相适应。  相似文献   

6.
非市场价值的评估是水质改良项目经济可行性分析或水生态破坏补偿决策必须考虑的难题。以滇池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昆明市居民对滇池水污染的认识及对水质改良的选择数据,利用离散选择模型估计了滇池水质改良的非市场价值。结果表明,多数居民对水污染有较好的认识,居民选择水质改良的概率与家庭收入、目标水质、对生态影响的认识等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与水质改良的附加费、家中是否有小孩及在当地居住时间有显著的负相关性。居民户对四类水和三类水水质的支付意愿分别为4.2元/月和9.1元/月,或50.4元/a和109.2元/a,分别占家庭年平均收入的0.11%和0.23%;算得滇池目前的水质改良到IV类和III类的非市场价值分别是6 919.96万元/a和14 993.24万元/a。可见,离散选择模型法通过对复杂的取舍关系进行分析,能在考虑多因素的基础上估算出水质改良的非市场价值,所得的信息可为水质改良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洞庭湖渔业水域氮磷时空分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0~2011 年对洞庭湖渔业环境监测数据,对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和三江口4 个不同渔业水域的总氮、总磷、氨氮和硝酸盐氮浓度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洞庭湖总氮、总磷、氨氮和硝酸盐氮浓度均值分别为143±041、009±003、032±005和063±011 mg/L,总氮最大值为2009 年5 月丰水期东洞庭湖的鹿角采样点,为480 mg/L,总磷最大值为2008 年1 月枯水期鹿角采样点,为0417 mg/L,分析得知,所有采样点中鹿角采样点较其它采样点污染严重;(2)洞庭湖氮、磷浓度年均值间差异性显著(P<005),除总磷变化规律不明显外,总氮、氨氮和硝酸盐氮的年浓度均值总体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洞庭湖在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的氮、磷浓度均值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平水期总氮平均浓度最高,枯水期总磷浓度均值最高;(3)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和三江口4 个湖区氮磷浓度均值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总氮、总磷和硝酸盐氮均值以三江口最高,氨氮均值以东洞庭湖最高,主要受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水影响严重;(4)面源污染是洞庭湖主要污染方式,也是造成洞庭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剧的主要因素,面源污染占洞庭湖污染总量的94%~99%,主要包括农业污染、城市生活污水和畜牧水产养殖业污染;点源污染占洞庭湖污染总量的1%~6%,主要为工业污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虽然排放量相对于面源污染较小,但是工业污水含有高浓度的有毒物质,且瞬时排放量大,很容易造成渔业污染事故,严重时会影响到人类的健康;(5)参照《地表水质量标准》(GB3838 2002)中的水质分类标准,所有监测年份中,仅2000 年水质为III 类,其它年份水质类型多为IV 类,部分年份为V 类,推断洞庭湖渔业水域大部分处于中度污染状态,部分湖区处于重度污染,根据《渔业水质标准》和鱼类对水环境质量的需求,洞庭湖水质不利于鱼类繁殖、早期发育、索饵和越冬等行为,势必会造成洞庭湖渔业资源的衰退  相似文献   

8.
太湖流域上游河流污染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把握太湖流域上游西北部河网区域水体的N、P污染特征及其空间分布,2010年8月在该区域内的武进港 直湖港水系、洮滆水系、丹扁孟河(丹金溧漕运河、扁担河及孟津河)以及宜溧河水系的河网,监测了39个河流断面的水质。研究表明,4水系TN平均浓度分别为388、283、291及193 mg/L,DTN占TN比重分别为9180%、7843%、7001%及8444%,河网氮输出均以DTN为主。在DTN中NO-3 N浓度所占比重分别为6747%、5275%、7748%及4281%,NH+4 N浓度所占比重分别为1633%、3316%、1127%及4351%。TP平均浓度分别为059、030、026及015 mg/L,DTP所占比重分别为6213%、4019%、4673%及3197%,而PO3-4 P浓度占DTP比重分别为2073%、5461%、4327%及7772%。武进港 直湖港水系N平均浓度显著(〖WTBX〗p〖WTBZ〗<001)高于宜溧河水系,与其它两水系无显著差异,P平均浓度显著(〖WTBX〗p〖WTBZ〗<005)高于宜溧河水系和丹扁孟河,与洮滆水系无显著差异。影响太湖流域上游西北部区域河流水网水质的主导因素为氮污染,而其中以DTN污染最为严重。太湖西北部是蓝藻水华暴发的重灾区,上游区域DTN的大量输入,将成为引发太湖水体生态系统灾变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9.
崇明东滩不同部位的季节性沉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4月至2003年4月,通过对崇明东滩南部、中部和北部的标志桩观测以及实地观测分析,发现崇明东滩在一年中不同季节冲淤变化过程存在很大差异:春季到夏季,南部以冲刷为主,中部和北部以淤积为主;夏季到秋季,南部和中部以淤积为主,北部表现为冲刷;秋季到冬季,南部、中部和北部都以冲刷为主;头一年冬季到次年春季,南部和北部以淤积为主,中部则表现为冲刷。在同一观测路线上,不同季节高、中、低潮滩冲淤也存在一定差异。通过对沉积物粒度、水体含沙量等指标的测试,并借助潮差等资料,探究了影响潮滩季节性沉积的因素,发现潮滩季节性沉积与潮滩基础地貌、水体含沙量、水动力、潮流等有密切关系;但在不同部位不同季节,各因素对潮滩冲淤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0.
2002年4月至2003年4月,通过对崇明东滩南部、中部和北部的标志桩观测以及实地观测分析,发现崇明东滩在一年中不同季节冲淤变化过程存在很大差异:春季到夏季,南部以冲刷为主,中部和北部以淤积为主;夏季到秋季,南部和中部以淤积为主,北部表现为冲刷;秋季到冬季,南部、中部和北部都以冲刷为主;头一年冬季到次年春季,南部和北部以淤积为主,中部则表现为冲刷。在同一观测路线上,不同季节高、中、低潮滩冲淤也存在一定差异。通过对沉积物粒度、水体含沙量等指标的测试,并借助潮差等资料,探究了影响潮滩季节性沉积的因素,发现潮滩季节性沉积与潮滩基础地貌、水体含沙量、水动力、潮流等有密切关系;但在不同部位不同季节,各因素对潮滩冲淤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1.
以望虞河引清调水实践为背景,利用引水调水现状及实测数据,建立适合太湖的二维水量水质数学模型,并模拟计算调水前后湖体各项水质因子浓度的空间变化规律。结果显示:水利调度影响下太湖湖体中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总氮的浓度大体上有所减小,改善率分别为60%、160%和92%,总磷稍有反弹,其指标恶化了44%,太湖湖体水质总体改善面积37%,主要集中在贡湖、梅梁湖及东部湖区这些引排水水流流经的区域,表明“引江济太”调水工程对改善太湖局部湖区水质、保障太湖供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其他类似水域的水污染治理提供科学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富营养浅水湖泊的退化与生态恢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初步讨论了富营养浅水湖泊的退化现象的造成退化的主要原因,对湖泊生态恢复的目标和对策等问题也作了探讨,以武汉东湖为例,提出以水源保护地为主要功能的富营养浅水胡泊的恢复和整体优化对策,即恢复沉水植被、建立控制面源污染的半自然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优化水产养殖结构和恢复湖泊生物多样性等。对生物操纵在长江中下游富营养浅水湖泊恢复中的作用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洪涝灾害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威胁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口与经济集聚,洪涝灾害的损失日益严重。提出了洪涝灾害损失评估流程,建立基于网格数据的洪涝灾害损失估算模型,厘定各类资产的损失率。以空间网格为计算单元,在2003年洪水监测的基础上,应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2003年巢湖流域的洪涝灾害损失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巢湖流域总淹没面积2 12504 km2,水田淹没面积最大,为1 71924 km2,洪涝灾害损失总值为194 828万元,无为、合肥、庐江县等洪涝灾害损失较大,舒城和肥西县损失较小。通过验证,该模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随着滇池治理的进展,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恢复滇池饮用水环境功能,成为滇池治理的首要目标和任务。围绕滇池流域水资源供求平衡,采用水资源全要素配置框架下的三次平衡分析理论,从整体上分析了滇池流域水资源供求平衡关系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以需求为导向,建立滇池流域水资源综合平衡管理目标和措施。分析表明:在滇池治理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滇池流域水资源综合平衡管理体系,落实管理措施,从总量平衡的理论上能够充分发挥引水工程的作用,恢复滇池饮用水环境功能,实现水量、水质供求的综合平衡。建议进一步开展量化分析和模拟实验研究,为在滇池流域实施综合平衡管理提供可靠依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三峡工程是我国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型的工程项目,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方面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然而,三峡工程的运用不可避免地会对原有江河湖泊水文情势产生一定影响。通过建立长江中下游(宜昌~大通)水沙模拟模型,定量分析了三峡工程运用对鄱阳湖水位的影响。三峡水库蓄水期(9月中下旬~11月),三峡水库下泄流量比水库运用前减少3 000~6 000 m3/s,湖区各站水位最大降幅为07~19 m,平均降幅04~09 m。以此为基础,通过典型调查分析了三峡水库蓄水对鄱阳湖区农田灌溉用水和城镇供水的影响,提出了消除或降低影响的对策措施。研究结果可为鄱阳湖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鄱阳湖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汉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的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指从汉江的丹江口水库引水供给华北地区,同时考虑鄂,豫两省汉江唐白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的需水要求的战略性工程,是调整水资源的空白布局,解决我国北方缺水问题的紧迫任务。汉江中下游地区是湖北省的粮仓和重要的产业基地,是汉江流域经济发展的中心。由于调水的影响,汉江丹江口以下的流量及季节性分配将发生变化,航运,水质,农业灌溉,工业生产以及城市发展等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直接关系到汉江中下游地区  相似文献   

17.
太湖生态修复治理工程   总被引:57,自引:3,他引:54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泊,也是流域的重要水体。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高速发展,人为社会经济活动影响,水资源系统受到很大冲击,水质变劣,湖体富营养过程加剧,生态环境受到明显损害,制约了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加快水污染综合治理。除陆域实施严格的达标治理、河网水质调控、农业面源及生活污水治理外,太湖湖体生态修复和富营养化治理已为当务之急。目前应尽早实施:①太湖重污染区底泥的生态疏浚,减少底泥释放二次污染。②利用浮床陆生植物治理太湖典型富营养化水域,利用生物吸收、降解,继而富集营养盐,净化水质。③建立环湖湿地保护带。④恢复和重建湖滨带水生植被,实现长效生态管理和调控。⑤生态渔业工程,有效控制过度养殖,恢复湖泊生态良性循环。⑥藻类采集和资源化再利用。⑦强化流域管理。  相似文献   

18.
利用ERA 40再分析资料通过多种统计诊断方法对比分析了长江流域上、中下游空中水汽资源的气候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958~2001年以来长江流域上游以及中下游地区年平均大气可降水量均呈显著减少趋势,减少率分别为025和026 kg/(m2·10 a);年平均状态下,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地区均为水汽汇,上游地区年平均收入水汽226×105 kg/s,中下游地区收入124×105 kg/s;1958~2001年长江上游地区的年平均总水汽收入呈显著减少趋势,每10 a减少98×105 kg/s;中下游地区则呈显著增加趋势,每10 a增加115×105 kg/s。夏季水汽收入变化是影响长江流域水汽收支的重要因素,44 a来,长江上游地区水汽总收入减少和该区域夏季南边界上输入的水汽减少密切相关;而中下游地区水汽总收入的增加则主要是由夏季北边界上输出的水汽显著减少所导致;1958~2001年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地区水汽收支的变化和该时期夏季风北扩强度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其携带的南来水汽扩展变化则是最直接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