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Yang Haisheng Jia Jia Zhou Yongzhang .Lingnan College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China .Center for Earth Environment&Resources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China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英文版)》2006,4(4)
Most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policy designing are uncertain and irreversible;therefore,the timing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implementation becomes especially important.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random dynamic programming model and analyzes the optimal timing problems in environmental policy under uncertain variables.This mode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wo variable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timing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they work in opposite directions:on one hand,the more uncertain the economy is,the higher the cost of policies implementation will be,and consequently the incentive to immediately adopt the policy will be stronger.On the other hand,the higher the uncertainty of the environment is,the stronger the irreversibility of ecological harm caused by pollutants per unit will be.Therefore,the government should implement new environmental policies as early as possible in order to gain more ecological benefits.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要回顾了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环境政策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每一个阶段环境政策的内容和特点,探讨了当前中国环境政策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完善环境政策,如何有效执行环境政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环境管制政策的局限性与变革--自愿性环境政策的兴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虽然基本上避免了环境质量急剧恶化的局面。但是现行环境政策并没有从根本上遏制环境状况不断恶化的趋势,我国环境政策的效率亟待摄高。究其原因,我国环境政策以行政直控的管制政策为主。具有强烈的行政管理色彩,使得政府和企业的博弈长期锁定在非合作状态。要摆脱这种困境,必须引入第三方激励、监督机制。促使双方的博弈转变为合作博弈。20世纪90年代中期自愿性环境政策的渐渐兴起,是企业和公众在产品市场上互相影响的结果。而政府起到引导激励、信号传递作用。文章从博弈论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自愿性环境政策缓解了环境管制成本与效果冲突的困境,是未来环境政策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企业环境行为:环境政策研究的微观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环境行为是是企业面对来自政府、公众、市场等方面的压力.而采取的宏观战略和制度变革、内部具体生产的调整等措施和手段.是环境政策效果的具体体现。政府、公众和市场压力在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工业绿色化的初级阶段以政府压力为主。随着公众和企业更多地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来自市场及社区的压力逐渐成为企业环境行为的主导驱动力量。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环境问题突出.必须积极开展对企业环境行为的研究,探求环境压力与企业环境行为转变的内在关系.找到促进企业改善环境行为和表现的最优方式,为我国环境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5.
西部生态环境脆弱而屏障作用显著.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对过去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政策进行回顾和总结,辨析其实施成效与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对今后西部国土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西部生态环境政策进行梳理和分析,发现:①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政策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征,改革开放以前(1949-1977年)主要是开发带动治理,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之前(1978-1999年)逐渐由开发转变为以保护为主,西部大开发十年期间(2000-2010年)开始全面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②在空间上,通过自然保护区设置、生态移民、财政转移支付和差别化的生态环境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③在各项政策和工程实施下,西部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得到明显缓解,同时,农牧民的生活条件和经济收入得到较大提高,在生态环境治理、全社会参与、环保投资等方面探索出诸多成功经验;④生态环境政策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生态环境建设多以各个部门主导,缺乏统一规划和政策协调,有些政策缺乏充足的科学依据,生态补偿政策缺乏总体还需进一步完善,环境政策实施效果评估,反馈环节还较薄弱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最后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主体功能区环境政策需求的基础上,从环境政策目标、政策手段、政策保障三个层面构建了主体功能区环境政策体系框架。初步确立了各类主体功能区环境政策的宏观目标及微观目标;重点研究了环境准入、污染控制、生态补偿、环境经济等政策措施;从环保绩效考核、环境信息公开、资金保障、法律保障等方面探讨了政策保障体系。本研究为进一步深入开展主体功能区环境政策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可以为开展主体功能区规划等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不确定性是经济学现代发展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可耗竭资源(Exhaustible Resources)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可耗竭资源市场中的不确定性问题是值得研究。从资源市场的供给、需求与价格三方面探讨了不确定性问题的来源;从开采和勘探两方面分析了供给不确定中的储量不确定。从需求量变化和支撑技术不确定分析了需求不确定,从价格内生与外生分析了价格不确定;最后进行简短的评价。提出值得关注的几个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省级政府制定的环境政策逐渐增多。在数量繁多的各类问题中,省级政府的决策者如何能够充分认识到某个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其置于优先考虑的位置,进而出台一项环境政策?与经济发展政策相比,省级政府制定环境政策的过程有何特征?本文通过研究两个案例来探讨这些问题的答案,一个案例是陕西省制定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政策,另一个案例是云南省正在制定的类似政策。研究表明,在省级政府制定环境政策的过程中,政策倡导者往往不是省级政府决策者,而是省级政府中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政策倡导者建立政策的途径是说服作为决策者的省级政府相关领导,进而使之批准政策出台。其说服方法是建立由相关部门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组成的支持联盟,通过科学研究阐明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和政府职能的相关性,并提出具有科学基础和立法基础的政策方案。这一过程既区别于中央政府制定环境政策的过程,又与省级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过程不同。 相似文献
9.
企业积极环境行为的层次及其政策设计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企业积极的环境行为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着力点,使企业成为积极的环境行为主体是环境政策的重要目标.由于企业在环境治理中存在达到企业最优污染控制水平、社会最优污染控制水平及污染完全控制三个目标层次的选择,企业在不同的污染控制目标层次上,其行为是有差异的.本文针对企业不同的污染控制目标层次,提出企业积极环境行为存在循环经济、利益调配、非此即彼三个行为层次的选择.每一个行为层次和相关的目标层次相对应.不同层次的环境行为,其行为动力和政策要求是有差别的.本文指出,从循环经济层次到利益调配层次、再到非此即彼层次,企业积极环境行为的动力是逐步递减的,并针对这一特征分别设计了相关的环境经济政策,以促进企业积极的环境行为. 相似文献
10.
环境规制的界定、分类与演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Chipko运动启发,本文对环境规制的内涵做了重新界定.基于这一界定,将环境规制分为显性环境规制和隐性环境规制,其中,显性环境规制又分为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以市场为基础的激励性环境规制和自愿性环境规制;分析了不同类型环境规制的内涵与特征等,着重提出了隐性环境规制这一全新范畴,并对其涵义、生成与作用模式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从规制主体、规制对象、规制成本和效率等方面探讨了不同环境规制闻的联系与区别;研究了环境规制的演变过程.本文的意义在于,对政府而言,对隐性环境规制的探索,可能扩大了政府环保策略的选择与运用空间;对企业来说,则打开了长期为人们所忽略的一个"环境规制黑箱",丰富了人们对企业环境决策变量的认识,为改善和优化企业的环境决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农业贸易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的案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贸易与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贸易政策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指导贸易政策的制定。是解决贸易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了解中国入世后一系列的农业政策调整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环境。对于新的政策决策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在总结贸易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步骤和方法的基础上。对农业贸易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进行讨论,并以河北省迁安市小麦种植业为例,进行农业贸易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的案例研究。由于农业贸易政策直接作用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再通过农业生产经营等活动间接地影响环境质量状况。本文借助转移矩阵方法进行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2.
国家审计署2008-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将资源环境审计作为六大审计类型之一,同时在2009年9月出台<关于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必将极大促进我国环境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在历史即将翻开新的一页之时,有必要对我国环境审计理论与实践研究轨迹进行系统总结和梳理,发掘其规律、问题,以利于未来环境审计研究.本文以发表于1999-2009年的689篇环境审计论文为样本,从发表时间、期刊类型、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推动力量、学术影响力及研究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系统描述我国近十年环境审计研究的轨迹.结果发现,我国环境审计研究的层面不够深入,研究方向存在偏颇性,研究视角显片面性.未来的环境审计研究应更加紧密围绕全球环境问题和国际环境会计的最新实,整合生态学、环境科学、会计学及审计学界力量,倡导研究视角的多元化,更加注重民间环境审计、环境审计的鉴证职能、生态绩效的评价审核等研究. 相似文献
13.
环境载荷与环境压强:环境压力指标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产生的环境压力与其具有的环境承载能力。决定了该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状况。因此.测度环境压力和承载力是制定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政策的必要条件之一。基于国家尺度的社会代谢物质流、地理面积和生态承载面积。可以构建出一个国家本国环境所承受的环境压力总量指标体系——环境载荷和环境压强;德国、荷兰、奥地利、日本和美国等五个工业国家的环境载荷和各环境压强总量指标若干年的实证计算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虽然美国的国内环境总载荷、人均物质总需求及人均生态足迹赤字等均是各国最高者.其环境压强却处于五国的最低端。与奥地利相近;以环境压强指标测度。除日本不明显外.其余四国的经济发展与本国环境压力之间在研究期(1975—1996)均显示出“脱钩”关系.即本国环境压强并没有随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增加。为此.最后就环境问题的公平性和环境压力指标的优缺点进行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环境治理投资对环境质量冲击的计量分析——基于VEC模型与脉冲响应函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低碳经济的发展如日中天的形势下,经济快速发展所诱发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资已是大势所趋.“清洁发展机制”(CDM)以及“绿色信贷”(Green Credit)等新措施,为环境治理投资开辟了新路径.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基于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1998 - 2008年工业GDP、工业废气排放量以及工业废气治理投资额,使用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使用误差修正模型(VEC)和脉冲响应函数(IRF)对环境治理投资对环境质量的冲击路径进行模拟.得到的结论是,我国目前环境治理投资与环境质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环境治理投资对环境质量有正向的冲击,但冲击持续的时间较短.与此同时,环境质量的变化会给环境治理投资带来长达10期的较大幅度的冲击,并且随着环境治理投资的效应逐渐显现即环境质量的改善,环境治理的投资额逐步下降.鉴于这种情形,我国政府、商业银行和企业应该加强对环境的关注,建立环境治理投资的长效机制,调整投资结构,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资. 相似文献
15.
Kel Dummett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2006,8(3):375-389
There is a limited body of research into what drives some major companies to become aware of their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what drives some to develop policies, and for an even smaller number of companies, what drives them to act on these policies and actually change their practices to become more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This paper draws on part of the research conducted for a PhD, and looks at what a selection of senior business leaders from major Australian and international companies, as well as key academics, corporate analysts and environmentalists believe are the major drivers for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CER). While the key finding, namely that government legislation or the threat of legislation, is the number one driver, came as no surprise and concurs with findings of other studies (Emtairah et al.: 2002, Who Creates the Market for Green Products? An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Different Actors in Relation to Supply and Demand of Green Products, Swedis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Stockholm; Faruk: 2002, The Ashridge Journal; Husted: 2003, 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 2, 61–74), what was a surprise was the level of support from business leaders for more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n the form of policies, including legislative, to encourage or force greater CER.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我国的农村现代化进展迅猛。但由于管理体系不畅、资金来源不足、扶持措施不力、治理模式不适,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趋突出。建议“十一五”期间统筹“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良好”目标,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和转移支付力度的同时充分引入市场机制,并采取以下措施:点上治理和面上规划并重。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基础体系建设,采用多种手段扶持有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在工农业生产中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并倡导污染集中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Benjamin K. Sovacool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2007,9(2):187-201
Contrary to claims from American politicians, lobbyists, and oil and gas executives, allowing energy development in the Alaskan
Arctic National Wildlife Refuge (ANWR) will harm the environment, compromise international law, erode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wilderness protection, and ultimately fail to␣increase the energy security of the United States. After exploring a brief
history of the ANWR controversy, this piece argues that the operation of oil and gas refineries in ANWR will release discharged
solids, drilling waste, and dirty diesel fuel into the ecosystem’s food-chain, as they have from oil operations in Prudhoe
Bay. Less obvious but equally important,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ANWR will violate a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treaties on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In the end, development in ANWR will threaten the concept of wilderness protection, and will do little
to end US dependence on foreign sources of energy.
About the Author: Benjamin K. Sovacool is a doctoral candidate in the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at the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 State University in Blacksburg, Virginia. He works as a research analyst for the Consortium on Energy Restructuring
and is a Senior Research Fellow for the Virginia Center for Coal and Energy Research. He also just completed a Graduate Fellowship
in Energy Policy at the 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 in Oak Ridge, Tennessee.
Readers should send their comments on this paper to: BhaskarNath@aol.com within 3 months of publication of this issue. 相似文献
18.
宁夏盐池县生态保护政策对农户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生态保护政策能否真正起到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被农户在经济利益上所接受。盐池县的草原退化和沙漠化问题严重,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造成的。近年来盐池县采取了一系列的生态保护政策,并开始实行草原禁牧的政策,以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环境。农户调查的研究结果表明。目前的生态保护政策并不成功。90%以上的农户仍然在草原上偷牧,禁牧使农户收入减少是导致该政策失败的根本原因。虽然农户的生态意识较为理性,但是目前的生态保护政策与农户经营行为之间至少存在两大矛盾:一是,生态效益长期性与农户追求短期效益的矛盾;二是,生态环境外部性与农户小农意识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环境规制是实现农业面源污染减排的重要手段,而科学合理地划分环境管理权力是夯实环境规制减排绩效的制度基础。厘清环境分权、环境规制与农业面源污染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优化环境管理体制和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鉴于此,文章将环境规制、环境分权和农业面源污染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基于2005—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考察了环境分权、环境规制与农业面源污染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显示:①环境规制是抑制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手段;环境分权、环境监察分权和环境监测分权对农业面源污染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环境行政分权对农业面源污染则表现为负向作用。②环境事务管理权力的下放将恶化环境规制的农业面源污染减排效应,引发“绿色悖论”效应,其中环境监察分权和环境监测分权的影响尤为突出。③从区域层面来看,中西部地区环境事务管理权力下放引发的“绿色悖论”效应显著,而东部地区则不显著。④环境规制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随环境分权程度的变化呈现出门槛特征。伴随环境分权程度的提高,环境规制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由“援助之手”转为“攫取之手”。因此,为解决日益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应制定差异化的环境分权策略。一方面,环境行政权力应适当下放,而环境监察和环境监测权力要逐步上移;另一方面,进一步压缩中西部地区环境政策自由裁量空间,加大农业环境考核与监督力度。同时,建立长期动态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形成联防联控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20.
环境损害的法律定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晨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198-201
结合近年发生的重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从环境权益的角度,深入剖析“环境损害”的现象与实质,兼与“环境侵权”、“环境侵害”辨析,借鉴国外立法经验,为制定我国《环境损害赔偿法》界定“环境损害”的法律定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