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具有沿河流、交通、城市分布的特征,集聚态分布格局明显。运用分形理论对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空间结构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存在明显的无标度区,空间结构是分形的。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在自组织演化过程中的中心性较为明显,多分形结构凸出,空间结构较为复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是以武汉、咸宁、黄冈、麻城等主要城市为节点,通过系统内部的长江、京广高铁、京港澳高速、沪蓉高速等线状要素进行能量传递而展开的;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轴线分布特征,空间相互作用较强,旅游交通网络通达性优良。对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现状分析和分形刻画的基础上,认为"K"形空间发展结构是武汉城市圈旅游空间结构的最佳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具有沿河流、交通、城市分布的特征,集聚态分布格局明显。运用分形理论对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空间结构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存在明显的无标度区,空间结构是分形的。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在自组织演化过程中的中心性较为明显,多分形结构凸出,空间结构较为复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是以武汉、咸宁、黄冈、麻城等主要城市为节点,通过系统内部的长江、京广高铁、京港澳高速、沪蓉高速等线状要素进行能量传递而展开的;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轴线分布特征,空间相互作用较强,旅游交通网络通达性优良。对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现状分析和分形刻画的基础上,认为“K”形空间发展结构是武汉城市圈旅游空间结构的最佳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城市体系的分形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形研究是现代理论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分形维数是刻画城市体系结构的有效参数。为定量分析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城市体系的分形特征,通过计算豪斯道夫维数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规模分布的分形特征,通过计算关联维数和集聚维数,从城市要素的空间相关性和城市随机集聚的向心性两方面,分析了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测算结果表明:(1)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符合位序 规模分布类型,但首位城市的垄断性还很强,处于由首位型分布向序列型分布转变的过程之中,中间位序的城市数量偏少,城市之间呈竞争发展态势;(2)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呈现出均匀分布的特征,城市的空间关联性强,空间相互作用强度大。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对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城市体系的优化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运用聚集分形模型,将近10年分为4个研究时间点,从时空距离探讨江苏全省及其3大区域的高等级景区系统的聚集分形演化特征。结果显示:(1)各区域景区系统均呈聚集态,且苏北和苏中的聚集程度高于苏南与全省;(2)各区域景区系统都在向均匀模式演变;(3)各区域景区系统基于时间距离的空间结构比基于空间距离的结构,更接近于均匀模式;(4)苏北与苏中各区域内景区之间的交通网络水平低于苏南与全省;(5)各区域景区系统基于时间距离的演变,快于本区域基于空间距离的演变速度。研究结论可为江苏景区空间的合理布局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迭代原理的城市形态分形研究方法,运用分形维数(相关维数、半径维数、膨胀维数)和标度曲线,定量分析了徐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分形维数可以定量揭示城市用地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组织结构,标度曲线可以定量揭示不同空间尺度下各类用地的标度行为,二者相互结合可以更好地测度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规律;徐州城市居住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空间分布的均质程度在逐渐增强,但公共设施用地空间分布的均质性较差;随着城市的扩张,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表现出显著的外迁趋势,市中心区的商服功能则进一步加强,城市由市中心向外围逐渐形成明显的“公共设施用地 居住用地 工业用地”布局的圈层结构,并在城市外围形成新的商服中心;与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相比,工业用地边界形态复杂,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6.
江苏镇江地区聚落体系的空间集聚性多级分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定量研究市域尺度上的聚落体系的分形特征,以ArcGIS9.3软件为平台,选取江苏镇江地区团聚状聚落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豪斯道夫维数分析了聚落体系规模分布的分形特征,通过计算关联维数和集聚维数,从聚落要素的空间相关性和聚落随机集聚的向心性两方面,分析了聚落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对聚落体系的空间集聚性的多级分形特征作了重点探讨。结果表明:镇江地区团聚状聚落体系在规模分布和空间结构上都具有比较明显的分形特征,表现出自相似结构;镇江地区团聚状聚落体系的空间集聚性存在多级分形的特征,中心村的空间集聚能力强于城市和镇;地形和聚落体系的发育程度是影响聚落体系的空间集聚性主要原因。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利用分形思想进行聚落体系规划,有效地利用地理空间资源  相似文献   

7.
汉水流域城市空间分布的分形研究及优化举措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流域空间结构研究是空间结构理论研究的深化,是基于具体区域类型的空间结构理论研究尝试。而流域城市空间结构是流域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汉水流域为例,对其城市规模结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得出:城市体系比较完整,但城市首位度大,规模结构失衡;城市密度较大,空间分布很不均衡;城市分布的轴向特征明显。接着用差异度(表征城市等级规模的分形参数)和关联维数(刻画城市空间分布的分形参数)进行了验证,最后对优化城市群体结构提出了几点建议:强化武汉一级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构建襄(樊)十(堰)南(阳)成长三角;积极发展地方性中心城市;加快区域空间结构轴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优秀旅游城市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作为旅游空间的重要节点,具有集散地功能,其空间结构的优化关系到区域旅游空间整合以及整体效应的发挥。运用分形理论,从空间聚集性、关联性和可达性等方面对四川省优秀旅游城市的空间结构定量刻画与分析,结果表明:将分形理论运用于优秀旅游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是可行的,四川省优秀旅游城市空间结构具有分形的特征;四川省优秀旅游城市围绕中心旅游城市--成都市呈集聚态分布,向心性明显;优秀旅游城市具有集中到某一地理线上的趋势,空间关联性强;交通网络可达性以成都市为中心向周边呈逐渐衰减的空间格局。最后,提出构建“大成都”优秀旅游城市群、“K”形优秀旅游城市空间发展带等优化四川省优秀旅游城市空间结构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聚落规模和空间结构的研究历来是地理学的研究热点,分形理论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聚落的定量研究,而相对于城镇体系分形研究,乡村聚落体系的分形研究是一块"短板"。为定量对比分析苏南地区与皖北地区的聚落体系的分形特征,以ArcGIS9.3软件为平台,在县域尺度上选取镇江丹阳市和宿州埇桥区平原地区团聚状聚落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豪斯道夫维数对比分析了聚落体系规模分布的分形特征差异,通过计算关联维数和集聚维数,从聚落要素的空间相关性和聚落随机集聚的向心性两方面,分析了聚落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差异,对聚落体系的空间集聚性的多级分形特征差异作了重点探讨。结果表明:丹阳市和埇桥区规模分布分形的判定系数R2分别为0.966和0.962、空间结构的相关系数R2在0.990左右,表明苏南地区和皖北地区团聚状聚落体系在规模分布和空间结构上都具有比较明显的分形特征,表现出自相似结构,且皖北地区聚落体系处低水平发展阶段;苏南地区和皖北地区团聚状聚落体系的空间集聚性存在多级分形的特征,苏南地区的城市的集聚性强于皖北地区,而镇(乡)和中心村的集聚性(分维数D平均值为2.162和2.029)则明显小于皖北地区(分维数D平均值为1.916和1.592);平原地区聚落体系的分形特征与其城市化阶段密切相关。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利用分形思想进行聚落体系规划,有效地利用地理空间资源,优化区域聚落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特征,利用分形模型,分别测算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体系的集聚维、网格维和关联维。研究表明:(1)南昌市和九江市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体系自组织演化过程中核心作用明显(集聚维数分别为1.042 5和1.151 6),前人认为该区域城市体系具有双核结构特征,集聚维数的测算从城市自组织演化角度印证了该论点;(2)研究区城市体系在空间上以线(如公路、铁路)为轴线展布(容量维(1.035 6)、信息维(107)、关联维D→1),区域内各主要城市之间通达性良好(牛鸦维数比Q=0.941 6);(3)区域内城市体系系统演化动力比较单一(D1≈D0),自组织演化过程中明显受到鄱阳湖平原水陆生态系统的驱动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从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交通3方面对湖北武陵山区旅游系统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旅游资源分布的空间差异明显,重要旅游资源和A级景区主要沿交通干道和城市周边分布,呈北多南少的分布特点。国内客源市场相对集中,空间近邻性显著;入境客源市场较为分散,美国游客居多;恩施为游客一级集散中心,巴东、利川、长阳为二级集散中心。A级景区整体可达性一般,平均可达时间为4282 min,北部县市可达性总体优于南部县市。湖北武陵山区要通过打造核心品牌,建设旅游市场,增强集散中心作用,构建“恩施-宜昌-张家界”无障碍旅游网络等措施来优化旅游系统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部崛起背景旅游景区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中部地区是中华民族多元文明的核心。适时推出中部崛起战略,是国家整体利益驱动的必然。在中部崛起整体战略下,作为旅游业发展之依托的旅游景区的发展状况和战略至关重要。通过对中部地区旅游景区统计资料整理和文献综述分析,比照东西部地区,分别从旅游景区数量、质量等级、接待能力和水平、经营管理状况、空间分布特征、景区类型等方面比较分析,得出结论:1A 4A级景区质量等级分布均衡,但总体占有率低;接待游客总量居中,但接待入境游客少;接待收入和利润总额高,但人均创利和营业利润率低;地区分布不均衡,景区类型上以自然山水和文物古迹观光为主,娱乐型、度假型景区开发较少。据此,推出了景区升级与扩增、文化品牌、区域分工协作、整体营销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3.
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有助于梳理旅游地的发展脉络,探究其发展演化的内在规律和存在的问题,指导旅游地健康持续发展。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选取1996、2002、2010、2016年4个研究时段,在构建旅游综合实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交通可达性的技术方法及改进的场强模型,测度出4个研究时段江苏省各地级市旅游综合实力指数和旅游场强,揭示了江苏省旅游综合实力的区域性差异、旅游场强空间格局特征及动态演变过程,以此归纳出江苏省旅游空间结构的演化阶段,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其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机制。改进的场强模型和地理探测模型为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与方法,江苏旅游空间结构演化与影响机制的研究也为进一步推进江苏省区域旅游协作,实现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4.
长江旅游带旅游资源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是旅游产业规划、布局的重要基础。本文选择长江旅游带9省2市世界遗产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A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12类共计4 729处旅游资源单体的空间分布数据,借助Arc GIS软件,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核密度估计法对旅游资源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旅游带总体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均具有明显的聚类特征。总体旅游资源沿北纬30°线、G318国道以及沪昆、沪汉蓉高铁等交通主干线分布趋势明显;高级别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沪汉蓉及沪昆高铁沿线及其中间地带;人文旅游资源主要集聚在长江以南的长江三角洲、古徽州地区、滇西北地区以及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依据得出的旅游资源空间格局特征和分布规律,建议依托长江水道、G318国道和沿线高铁,打造东西向快速旅游通道和精品旅游线路;依托政策优势,联合多方组织机构形成跨区域旅游合作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红三角”地区城镇体系结构分形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分形维数是刻画城镇体系结构的有效参数。将“红三角”地区分成韶关、郴州、赣州三个城镇体系,分别测算各个城镇体系的Hausdorff维数、空间关联维数及牛鸦维数比、随机集聚维数。测算结果表明:①赣州、郴州两市的中等位序城市较多,人口分布比较均衡,而韶关市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差异明显,人口分布差异程度较大,韶关市区人口规模大,具有较强的垄断性;②各城镇体系中的城镇有集中到某一地理线上的趋势,具有轴线特征,同时整个地区的交通网络比较完善,整体通达性好,但城镇体系空间关联程度不够紧密;③各城镇体系空间分布呈现集聚性特征。最后对“红三角”地区城镇体系建设提出了发展次级中心城镇、加强区域空间结构轴建设、适当调整行政区划和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国内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及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基本研究单元,采用变异系数、Theil系数、nich指数等指标定量分析了1999~2010年江苏省国内旅游经济的总体差异、内部构成、空间格局及演变。结果表明:(1)1999~2010年江苏省国内旅游经济的区域总体差异呈现先增加后缩小的特征,1999~2005年呈波动增加,2005年以后总体差异逐渐下降;(2)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构成以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间差异为主,三大地区之间的差异奠定了江苏省国内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基本格局,地区内差异所占比重相对较小;(3)江苏省国内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都呈现明显的南北梯度差异,且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空间格局在一段时间内还将持续存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江苏省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网络关注度从赛博空间层面反映了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整体感知。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综合运用"直接取词法"和"范围取词法"选定的与湖南旅游目的地城市旅游活动密切相关的共计103个关键词的百度指数构建而成的网络关注度指数为分析数据,对湖南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网络关注度及其空间格局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1)旅游者对湖南各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网络关注程度有所差别,但是上述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网络关注度在年度周期内呈现出同步波动态势,具有较强的"共现性";(2)旅游者对湖南各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网络关注度构成了相对完整的关联结构,但是岳阳与其他旅游目的地城市之间网络信息互动较弱,娄底和益阳与其他旅游目的地城市之间基本没有网络信息互动;(3)旅游者对湖南各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网络关注度的网络影响力呈现出明显的等级结构,其中,长沙、郴州和株洲具有显著的"结构洞"优势,对湖南各旅游目的地城市之间的信息流动起到的"桥接"作用明显;(4)旅游者对湖南各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网络关注度的空间关联网络可以划分4个板块:其中湘西州位于"经纪人"板块;衡阳等4个节点位于"献媚"位置;长沙等6个节点位于"首属人"位置;娄底、岳阳和益阳则位于"孤立"位置;(5)旅游者对湖南各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网络关注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湖南各旅游目的地城市的资源禀赋和旅游产业发展状况,但两者之间并不完全匹配。湖南各旅游目的地城市的资源禀赋和旅游产业是旅游者对湖南各旅游目的地城市产生网络关注度的基础,而网络关注度则主要通过促进或阻碍地理空间因素的方式对湖南旅游目的地城市网络关注度及其空间格局产生影响。鉴于上述研究发现,论文提出,要促进湖南省的旅游产业发展,各旅游目的地城市除了需要强化自身的优质资源建设,凸显各自的旅游发展特质之外,还需要扩大各旅游目的地城市之间的旅游信息交流和合作,尤其需要促进湖南各旅游目的地城市与其他区域之间的旅游者、旅游信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逐步形成多中心、多网络协同发展的旅游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