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长江下游刀鲚生物学及最大持续产量研究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对1993~2002年长江下游刀鲚的生物学特征、单船产量变化及最大持续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汛期刀鲚平均体长为29.19 cm,平均体重为94.33 g;体长和体重呈幂函数相关,拟和方程为Y= 0.004 8X2.906 9,丰满度系数为0.379。绝对怀卵量平均为23 695粒,相对怀卵量平均为229粒/g体重,成熟卵卵径平均为0.77毫米;绝对怀卵量与体长的关系式为Y= 0.017 2X4.101,与体重的关系式为Y= 305X-5 410.1。汛期种群以2冬龄为主。研究期内刀鲚平均汛期单船总产为393.14 kg;长江下游刀鲚年均捕捞量为891.51 t,应用Schaefer模式估算最大持续产量为2 061.81 t。与历史资料相比,刀鲚个体小型化明显,种群结构简单化、低龄化,资源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2.
长江近口段沿岸4种珍稀、重要鱼类的资源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长江近口段沿岸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鳜(Siniperca chuatsi)以及乌鳢(Channidae argus)4种珍稀重要经济鱼类的资源动态,我们于2002~2013年在靖江沿岸设置定置张网,每月收集2~3份渔获物样本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2年共采集379份样本,渔获量112 587尾,681 080.2 g,分别隶属于14目28科77属119种。上述4种鱼共476尾,占总渔获量的4.23‰。其中以鳜的数量为最多,有224尾;中国花鲈和乌鳢其次,分别有121尾和96尾;胭脂鱼最少,仅35尾。出现鳜、乌鳢、中国花鲈和胭脂鱼的样本分别有93份、83份、38份和21份,出现率为24.5%、21.9%、10.0%和5.5%。平均相对重要性指数IRI显示,胭脂鱼是少见种,中国花鲈为一般种,鳜和乌鳢均为常见种。但年度IRI分析显示,最近3年胭脂鱼已上升为一般种,乌鳢则为优势种,都呈增长趋势。分析还显示,4~6月的长江禁渔期可以保护靖江沿岸约31.43%的胭脂鱼、29.75%的中国花鲈、18.30%的鳜和26.04%的乌鳢幼鱼。如将沿岸水域的禁渔期延至9月,则可将48.57%的胭脂鱼、94.21%的中国花鲈、92.86%的鳜和68.75%的乌鳢幼鱼免受沿岸定置张网的损害。  相似文献   

3.
鄱阳湖鱼类群落结构及其时空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系统阐明鄱阳湖鱼类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便为鄱阳湖的鱼类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2010年4~11月对鄱阳湖鱼类群落空间差异和季节动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共调查到鱼类72种,隶属于7目14科46属。在群落结构上,江湖洄游型鱼类占鱼类种数的25.00%,河流型鱼类占鱼类种数的19.44%,湖泊定居型鱼类占鱼类种数的55.56%。在空间结构上,沿岸带共采集到鱼类49种,其中鲫(Carassius auratus)、鲤(Cyprinus carpio)、鲇(Silurus asotus)、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等10个种类在数量上占优势;敞水区共采集到鱼类68种,其中刀鲚(Coilia ectenes)、鲫(Carassius auratus)、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似鳊(Pseudobrama simoni)等10个种类在数量上占优势;沿岸带鱼类密度和生物量在各样点间存在显著差异。在季节变化方面,敞水区物种数和生物量在月份间存在显著差异。鱼类群落组成与环境因子的CCA分析发现,影响鄱阳湖沿岸带鱼类群落的环境因子为水温、支流影响、离长江距离和透明度,而影响敞水区鱼类群落的环境因子为离长江距离和透明度。  相似文献   

4.
鄱阳湖湖口水域四大家鱼幼鱼出现的时间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长江仅存的两个通江湖泊之一,鄱阳湖在长江四大家鱼幼鱼的肥育方面有着重要意义。迄今为止,关于长江四大家鱼幼鱼进入鄱阳湖的相关问题仍不清楚。以鄱阳湖湖口水域为研究对象,分析湖口水域四大家鱼幼鱼出现的时间过程。根据2007~2008年监测,湖口水域四大家鱼幼鱼出现的时间集中在7、8月份,其中7月中下旬~8月底为青鱼、草鱼和鲢幼鱼的高峰期;而鳙幼鱼的高峰期在7月份。青鱼、鳙的体长主要为500~999 cm,草鱼、鲢以500~1499 cm的个体为主。此外,2007和2008年湖口水域四大家鱼幼鱼均以鲢为主,鳙所占比例较小,且它们每天出现的数量都与湖口的水位呈正相关。这为深入研究长江四大家鱼幼鱼进入鄱阳湖的时间过程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长江靖江段鲇形目鱼类的数量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靖江段处于长江下游与河口段的交汇地带,在长江河口渔业资源养护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解该区域鲇形目鱼类(Siluriformes)的资源动态,我们于2002~2015年间在靖江沿岸设置一座定置张网,每月定期收集2份或3份渔获样本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4 a共采集渔获样本447份,渔获尾数为144 741尾,渔获量为934 728.9 g。种类共计121种,隶属于14目28科77属。其中鲇形目鱼类共有6 160尾、48 890.5 g,隶属于4科7属15种,占总渔获尾数的4.26%(重量占比5.23%)。光泽黄颡鱼(Pseudobagrus nitidus)、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i)、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和粗唇鮠(Leiocassis crassilabris)等4种鲿科(Bagridae)分别占鲇形目尾数的72.71%、20.55%、3.18%和1.70%,是主要的优势种。14 a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N结果显示,光泽黄颡鱼和黄颡鱼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瓦氏黄颡鱼呈不规则的年际波动状态,而粗唇鮠则呈逐年上升趋势。14 a鲇形目鱼类总体的相对重要指数(IRI)结果显示,光泽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为这一水域的常见种,黄颡鱼为一般种,粗唇鮠为少见种。研究还显示,光泽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的优势体长组分别为4~6 cm和6~10 cm,仅长江靖江段沿岸平均每年即约有342.5万尾的光泽黄颡鱼和85.3万尾的瓦氏黄颡鱼被捕获,因此该江段是宝贵的苗种资源库。建议应降低捕捞强度,控制沿岸污水排放,减少岸线码头建设,保护河岸植被,以维持幼鱼栖息、觅食和育幼环境,保护渔业资源。  相似文献   

6.
长江靖江段刀鲚捕捞量的时间变化及相关环境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苏靖江段位于长江近口段,是长江刀鲚渔汛最集中的水域。调查了靖江段2008、2009、2012~2015年6个渔汛期的捕捞数据,采用广义可加模型(GAM模型)分析了刀鲚捕捞量与靖江段表层水温、潮差、气压、降水量、浑浊度、CODMn等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调查显示,靖江段每年发放刀鲚专项渔业捕捞证84~95本,平均年作业天数28~43 d,2012~2015年的作业天数比2008~2009年明显下降。6个渔汛期刀鲚的年捕捞量变幅为3.71~17.38万尾和3.61~18.26 t,除2013年外,年捕捞量总体上仍呈下降趋势。采用GAM模型对10艘持证渔船的刀鲚日捕捞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日捕捞量随水温的升高而递增,汛期78.8%的产量在15~23.2℃水温范围获得。而当水温低于10℃时,空网率上升,仅获得5.7%的汛期产量。表明当水温不足10℃时,刀鲚可暂时停止其生殖洄游过程。分析还显示,69.1%的汛期产量在2.0 m以上的大潮差期获得,表明潮汐亦是影响刀鲚日捕捞量的重要因子。低浊度及气压、降水量、CODMn等对刀鲚的日捕捞量无显著性影响,但当浊度大于100 NTU时,日捕捞量迅速降低。可见,水温、潮差和高浑浊度是影响长江靖江段汛期刀鲚捕捞量的关键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7.
鄱阳湖南矶山自然保护区渔业特点及资源现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通过鄱阳湖对南矶山自然保护区鱼类的采样和调查,记录鱼类58种,分别隶属于6目14科43属。其中鲤科鱼类37种,占总数的63.79%,其余各科共21种,占总数的36.21%。与以往记录相比,保护区鱼类群落结构以及鱼类个体均小型化。此外,统计了主要鱼类的平均体重、生物量和K值,并探讨了鱼类资源衰竭和个体小型化的原因和保护对策。 较准确地反映了现阶段鄱阳湖西南水域渔业资源的特点和现状。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长江口沿岸碎波带浮游动物的分布与刀鲚仔稚鱼摄食的关系,2006年7~12月每月大潮期间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设置13个站位点,用浮游Ⅰ型生物网(口径30 cm,网目0.2 mm)在表层拖曳采集浮游动物78次,采集到浮游动物72种,平均密度 3 278.95 个/网;用小型拖网(1 m×4 m,网目1 mm)拖曳234次,采集到刀鲚仔稚鱼 37 170 尾,平均密度158.85尾/网。通过胃含物分析共鉴定刀鲚仔稚鱼饵料生物15种(类)(浮游动物11种,浮游幼体4类),平均摄食密度1.306个/尾。研究结果表明:前弯曲期仔鱼偏好摄食哲水蚤、剑水蚤和枝角类;弯曲期仔鱼偏好摄食猛水蚤和桡足类桡足幼体;后弯曲期仔鱼除偏好摄食桡足类幼体以外,也偏好摄食游泳能力较强的糠虾;稚鱼对糠虾有极强的偏好。水温和盐度对刀鲚仔稚鱼的摄食量影响较小;浮游动物分布并不直接影响刀鲚仔稚鱼分布,相关性较小。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4年6月和12月在怀洪新河太湖新银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现场调查数据,对保护区生境及渔业群落进行了研究。保护区主要水质指标达到Ⅲ类标准,TN为制约因素。保护区共分布有水生维管束植物24种,其中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漂浮植物和浮叶植物分别占41.67%、33.33%、16.67%和8.33%。现场调查共采集到鱼、虾类37种,包括鱼类33种、虾类4种,分别隶属于8目15科35属。群落结构以淡水定居性物种及杂食性物种占优,夏季优势种为日本沼虾、红鳍原鲌和刀鲚,冬季为鲫、鲢和鳙。夏季各种网具中采集的渔获物均重变幅为0.12~114.32 g,冬季为4.07~696.70 g。保护区成鱼(虾)资源密度为20.18万尾/km2和10 440.8 kg/km2,幼鱼资源密度为534.58万尾/km2和587.8 kg/km2。冬季资源密度显著低于夏季,数量及重量密度仅分别为夏季的6.94%和30.93%。基于渔获尾数的多样性特征值为:丰富度指数(R)3.812 0,信息指数(H’)1.496 0,优势度指数(D)0.409 9,均匀度指数(E)0.124 0。克氏原螯虾在保护区内广泛分布,对其危害性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洞庭湖通江水道鱼类资源的周年动态及其洄游特征,2017年5月~2018年6月,对洞庭湖通江水道的仔鱼和幼鱼、成鱼进行了逐月调查。(1)共采集仔鱼19种,数量以■(Hemiculter leucisculus)最多(占总数的76. 6%),其次为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占8. 8%)和似鳊(Pseudobrama simoni)(占4. 3%);仔鱼主要出现在4~9月,密度以6月最高(848. 8 Ind./1 000 m~3)。(2)采集幼鱼、成鱼42种,数量以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占总数的30. 3%)最多,其次为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占15. 3%)和■(占12. 2%);幼鱼、成鱼丰度以8月最高(为729尾/船/日)。(3) 4~7月,江湖洄游型鱼类的运动指数在0. 1~0. 7之间,呈现入湖趋势; 9~次年3月,江湖洄游型鱼类的运动指数在-0. 4~-0. 1之间,呈现出湖趋势;径流量是幼鱼、成鱼出、入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1.
淡水双壳类是淡水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河流等生态系统中有重要功能。2010年11月至2011年2月对江西赣江中下游淡水双壳类的种类、分布及丰度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双壳类34 种及亚种,隶属3科14 属。中游双壳类有8种,优势种为圆顶珠蚌和河蚬;下游干流有34种,优势种为圆顶珠蚌、河蚬、洞穴丽蚌和中国尖嵴蚌。赣江中游、下游干流双壳类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64±91 ind./m2、210±254 g/m2,267±441 ind./m2、2123±3148 g/m2。从赣江中游到下游干流双壳类物种多样性、密度和生物量均呈现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雅鲁藏布江异齿裂腹鱼生活史对策和种群资源利用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在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采集到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1 126尾,对其生活史对策和种群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异齿裂腹鱼的总死亡系数(Z)雌性为0.090/a,雄性为0112/a;自然死亡系数(M)雌雄分别为0053/a和0064/a;捕捞死亡系数(F)雌雄分别为0037/a和0048/a;开发率(E)雌雄分别为0415/a和0428/a。以达氏鳇(Huso dauncus)和尖头塘鳢(Eleotris oxycephaoa)作为参照物,运用模糊聚类进行分析,表明异齿裂腹鱼属于比较典型的K 选择类型鱼类。在现捕捞死亡系数、现起捕年龄和现自然死亡系数下,异齿裂腹鱼的繁殖潜力比雌雄分别为5280%和5164%,都大于目标参考点40%。通过单位补充量亲鱼生物量模型分析,显示目前雅鲁藏布江中游异齿裂腹鱼种群资源的开发水平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甘孜州松茸栖息地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3S技术结合野外调查,对甘孜州松茸栖息地10 a间(1994~2004)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根据建群种的生活型可将松茸栖息地划分为3大栖息地类型(12个群系),分别为硬叶常绿阔叶林栖息地、针阔叶混交林栖息地以及针叶林栖息地;(2)松茸栖息地破碎化整体上呈增加趋势,主要表现为最大斑块指数减小,斑块边界总密度、形状指数及多样性指数增大;(3)至2004年松茸栖息地总面积达1 728 96309 hm2,较1994年面积增加4329%;新增川滇高山栎川西云杉混交林和高山松黄背栎混交林两大斑块类型,面积分别为409 95468 hm2和24 61428 hm2;栖息地面积、类型及数量的增加,对破碎化的发展速度起到一定的延缓作用;(4)鳞皮冷杉林、高山松林、川滇高山栎川西云杉混交林以及高山栎鳞皮冷杉混交林为栖息地的优势斑块类型,有必要对其乔木层片与灌木层片中栎类植物的组成比例进行调整,改善栖息地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4.
长江天鹅洲故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11年4月~2012年1月按季度对长江天鹅洲故道浮游动物进行了采样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87种,其中原生动物22属38种,占总种类数的437%;轮虫25属36种,占总种类数的414%;枝角类8属9种,占总种类数的103%;桡足类4种,占总种类数的46%。浮游动物的年平均密度为25 7119 ind/L,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主,分别占总密度的937%和56%;年平均生物量为36 mg/L,以原生动物和枝角类为主,分别占总生物量的319%和281%。15种优势种中9种为富营养水体指示种。绿急游虫、双叉尾毛虫、长圆膜袋虫和小链巨头轮虫全年形成优势,而针簇多肢轮虫、缘板龟甲轮虫、角突臂尾轮虫在春、夏、秋季形成优势,螺形龟甲轮虫只在春秋形成优势。绿急游虫、双叉尾毛虫、长圆膜袋虫等富营养水体指示种在受污染较多的6和10号两处采样点数量较多。按现存量法和浮游动物优势种群法判定,天鹅洲故道属于富营养类型,与根据Shannon Weav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评价为中污染水平的结果一致。同时对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小型化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5.
以不同龄级(1~5年生)南川木波罗幼苗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生物量及分配,并利用苗高(H)、基径(D)及HD2估测单株木及其器官生物量的适合模型。结果表明:(1)随着苗龄的增加,单株生物量及各器官生物量随之增加,其中枝生物量增加幅度最大;(2)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表现为:干生物量>叶生物量>枝生物量;(3)地下部分各龄级根系生物量分配以主根和粗根为主,表现为:主根>粗根>细根,地上部分生物量分配率高于地下部分,并最后趋于稳定;(4)以基径(D)作为自变量优于利用株高(H)和HD2建立生物量预测模型,并且多以幂函数为最佳,建立的生物量预测模型中,除细根生物量预测模型较差外,其它预测模型效果都较好,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表明利用本文建立的估测南川木波罗各器官生物量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产量、养分含量及养分归还量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文献收集法对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主要分布区凋落物产量、养分含量和养分归还量进行分析,以研究我国马尾松林主要分布区凋落物养分动态和区域特征,以期在区域尺度上为马尾松林生产经营和生态管理提供更全面和更具普遍性的参考。结果表明:不同地区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产量差异显著,并随林分龄级而异,10~20、20~30 a龄级马尾松林凋落物产量差异较0~10、30~50 a龄级马尾松林凋落物大,产量最高地区的10~20、20~30龄级林分分别是产量最低地区同一龄级的293、274倍,30~50 a生林分产量最高地区仅是最低地区的137、163倍;凋落物不同养分含量差异显著,三峡库区N元素含量较高,福建三明P、Ca、Mg元素较高,K元素则是贵州龙里较高;广西武宣23 a生林分N归还量是8 a生N归还量的345倍,K归还量则是1013倍。不同凋落物组织器官受环境影响的因素不同,不同林分对环境和立地因子的响应不同,因为气候对凋落物产量的影响具有滞后性,而在局部区域凋落物产量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凋落物养分含量受林分土壤主要养分调节,凋落物养分归还量反映土壤养分的潜力,土壤养分通过马尾松的生长影响凋落物产量,说明马尾松林凋落物养分循环与土壤养分状况有很大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调节  相似文献   

17.
滴水湖浮游植物时空分布动态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究滴水湖水系浮游植物群落状况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在滴水湖出海闸、湖心及与外河相通处共设置8处样点,于2011年1~12月,逐月对滴水湖浮游植物群落和水质状况进行调查。期间共鉴定浮游植物6门61属128种,绿藻门和硅藻门种数之和达检出种总数的70%,全湖以隐藻门的尖尾蓝隐藻、绿藻门的小球藻、斯诺衣藻为全年主要优势种。优势种类以3月、4月和11月份最多且优势种间数量差别不大,显示春秋季较夏冬季群落结构复杂。浮游植物Shannon Wiener、Margalef和Pielou指数分别为123±046、397±066、083±029。多样性指数显示湖区水体位于轻污-中污水平,3种指数均表现夏冬季较春秋季低。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浮游植物种类数和个体数在月间差异极显著,而空间上均无显著差异。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742×106 ind./L,与水温呈极显著相关,对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除温度外,总磷浓度是影响湖区常见浮游植物数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长江口口门区潮下带水域鱼类群落组成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6~2007年对长江口口门区潮下带鱼类的监测数据,分析了该水域鱼类群落组成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本次调查采获鱼类42种,隶属21科。生态类群以海洋鱼类种类最多(27种),其次为河口定居种(10种),而淡水鱼类、溯河产卵洄游鱼类和降海产卵洄游鱼类种类数很低。S1站点和S2站点类似,均以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刀鲚(Coilia ectenes)、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为优势种。两站点鱼类群落在空间上无显著差异,而时间上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和初春的样品聚为一组(Ⅰ组),夏、秋季的样品聚为一组(Ⅱ组)。通过SIMPER分析可知,两组间的平均相异性较高,达7303,共有17种鱼类对组间的贡献超过90%,如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棘头梅童鱼、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刀鲚、焦氏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龙头鱼等。  相似文献   

19.
2012年4~10月采用自制沉降颗粒收集装置收集主养草鱼和黄颡鱼池塘生态系统中沉降颗粒物,开展了颗粒物质的垂直沉降量以及沉降颗粒中碳氮磷等营养物质的组成及沉降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养殖可以显著提高池塘颗粒物质的垂直沉降量,主养草鱼池塘中颗粒物质垂直沉降量显著高于主养黄颡鱼池塘(p0.01),且两种养殖模式池塘颗粒物质沉降量随着养殖时间推进有显著增加的趋势。主养草鱼的池塘中颗粒物质垂直沉降量在100.39~414.66g/(m2·d)之间变化,平均为224.46g/(m2·d),主养黄颡鱼池塘中沉降颗粒物质垂直沉降量在34.14~272.91g/(m2·d)之间变化,平均为155.18g/(m2·d)。两种养殖模式沉降颗粒的碳氮磷成分在养殖周期内的变化规律不明显但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主养黄颡鱼池塘沉降颗粒中TN、TC、TOC和TON的含量均比同时期主养草鱼高,且均随着养殖时间的推进,沉降颗粒中碳氮磷的总量呈增加趋势。两种养殖模式池塘沉降颗粒中的C/N比值与沉积物中的C/N比值较为接近,表明沉降颗粒与沉积物营养物质来源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养殖系统内养殖对象与其所处环境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对颗粒物质的产生以及沉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不同陆生植物配置模式对滨海围垦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土壤呼吸特征的影响,在崇明东滩围垦湿地公园栽植了8 a的湿地松纯林、湿地松 紫穗槐混交林及紫穗槐纯林3种典型陆生植物配置模式,以裸地作为对照,采用Li 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仪的土壤呼吸叶室对其土壤呼吸进行了测定,期间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容重,影响土壤呼吸的土壤微气候因子、植物群落结构等进行了同步测定。结果表明:土层0~4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范围为296~691 kg/m2:湿地松 紫穗槐混交林>裸地>紫穗槐纯林>湿地松纯林,不同植物配置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储量改善不同,湿地松与紫穗槐混交配置比纯林更有利于增加滨海围垦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土壤呼吸速率年平均值变化范围为274~519 μmol/(m2·s):紫穗槐纯林>湿地松 紫穗槐混交林>湿地松纯林>裸地,土壤温度是影响滨海围垦区土壤呼吸的关键因子,各配置模式土壤呼吸的差异可能与其土壤有机碳储量及植物叶面积指数有关。可为滨海围垦区进行以增汇为目的人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