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0年9月~2012年8月在长江上游攀枝花等9个采样点收集到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 Bleeker)样本1 528尾,基于体长频率数据采用世界粮农组织(FAO)开发的FiSAT II软件研究了长江上游长薄鳅的生长与种群参数。估算结果显示长薄鳅的极限体长(L∞)为6561 mm,生长系数(k)为015/a,理论生长起点年龄(t0)为-0048 a。采用Pauly的经验公式估算长薄鳅的自然死亡系数(M)为033(其中长江上游年平均水温为184℃),总死亡系数(Z)、捕捞死亡系数(F)和开发率(E)分别为085、053和062。2010~2011年长江上游长薄鳅年均资源重量和资源数量分别为1321 t和162 862尾,最大可持续产量(MSY)为517 t。经相关估算参数和相对单位补充渔获量分析得出,当前长江上游长薄鳅已处于过度捕捞状态,有必要采取有效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
长江靖江段沿岸似鳊生长及种群参数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2年1月~2013年12月连续24个月在长江靖江段沿岸收集似鳊标本2 334尾,采用基于体长频率数据的ELEFAN I技术估算长江近口段沿岸似鳊的生长参数与种群参数。结果表明:似鳊体长(L,cm)与体质量(W,g)幂函数关系为:W=0.0182×L~(2.948)(r=0.9823,n=2334)。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描述的似鳊生长参数为:极限体长(L_∞)=19.25 cm,生长系数(K)=0.2/a,理论生长起点年龄(t_0)为-1.59 a,体质量的生长拐点年龄为3.55 a。采用Pauly的经验公式估算似鳊自然死亡系数(M)为0.556/a。由长度变换渔获曲线法估算出的似鳊总死亡系数(Z)为1.638/a,捕捞死亡系数(F)和开发率(E)分别为1.082/a和0.66/a。2012~2013年长江靖江段沿岸似鳊年均资源重量和资源数量分别为120.59 t和947.4万尾。经相关估算参数和相对单位补充渔获量分析得出,当前长江靖江段沿岸似鳊已处于过度捕捞状态。建议将沿岸水域禁渔期延长至9月(即4~9月),以实现似鳊资源的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岷江下游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岷江下游干流江段产漂流性鱼类早期资源状况,于2016和2017年的5月7日~7月30日在岷江下游干流江段进行鱼类早期资源调查。调查发现:产漂流性卵鱼类18种,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8种,分别是小眼薄鳅(Leptobotia microphthalrna)、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e)、红唇薄鳅(Leptobotia rubrilaris)、异鳔鳅鮀(Xenophysogobio boulengeri)、裸体异鳔鳅鮀(Xenophysogobio nudicorpa)、四川华鳊(Sinibrama taeniatus)、中华金沙鳅(Jinshaia sinensis)和短身金沙鳅(Jinshaia abbreviata)。主要产卵场有喜捷镇、高场镇和蕨溪镇3处。小眼薄鳅和长薄鳅的产卵规模相对较大,分别为652.75×10~6粒或尾和368.01×10~6粒或尾。典型对应分析结果显示,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产卵时断面流量相对增大,透明度相对降低;吻鮈(Rhinogobio typus)产卵期间江水透明度相对较高;随着流速增加,中华金沙鳅(Jinshaia sinensis)和短身金沙鳅(Jinshaia.abbreviata)卵漂流密度均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7年6月至2008年11月在三峡库区木洞江段进行的船罾网渔获物调查的数据,运用FAO开发的体长频率数据分析软件FisatⅡ对圆口铜鱼幼鱼的生长、死亡参数以及种群补充模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圆口铜鱼幼鱼的体长范围为20~231 mm,优势体长为40~80 mm,占74.67%;体长和体重的关系式为W=1×10-5L3.030 2,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各参数为:渐进体长〖WTBX〗L∞=694 mm,生长系数K=0.16,t0=-0.748。总死亡系数Z=3.101 a-1,自然死亡系数M=0.346 7 a-1,捕捞死亡系数F=2.754 3〖WTBZ〗 a-1。种群补充模式表明,每年4~7月份为圆口铜鱼幼鱼主要补充期。开发率E=0.89,圆口铜鱼处于资源过度利用状态。因此必须加强对圆口铜鱼资源的保护,建议适当调整禁渔期,并取缔船罾网,以利于圆口铜鱼资源的恢复与保护。〖  相似文献   

5.
2010~2012年每年5~7月在长江上游江津江段开展鱼类产卵场调查。结果表明长江上游现有产漂流性卵鱼类21种,其中特有鱼类6种,分别为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红唇薄鳅(Leptobotia rubrilabris)、中华金沙鳅(Jinshaia sinensis)、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圆筒吻鮈(Rhinogobio cylindricus)和异鳔鳅鮀(Gobiobotia boulengeri)。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量分别为32.42×108粒、46.72×108粒和39.71×108粒,其中四大家鱼产卵量分别为3.21×108粒、4.52×108粒和2.69×108粒,铜鱼产卵量分别为1.45×108粒、3.33×108粒和3.87×108粒,长薄鳅产卵量分别为0.29×108粒、0.99×108粒和0.58×108粒。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高峰出现在5月底~7月初,产卵量日变化与流量和水温日变化显著相关,调查期间日均水位上涨率大于0.24 m/d产卵高峰最为集中。经推算,长江上游榕山镇、合江县和弥沱镇三江段为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主要产卵场。金沙江一期工程蓄水后可能会对产漂流卵鱼类的繁殖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利用长江口南支上段东风西沙调查站位(121°15′45′′E;31°40′18′′N)2015年度鳗苗捕捞数据,通过CPUE波动趋势分析,确定当年日本鳗鲡鳗苗溯河汛期特征;进而采用Leslie和Delury两种方法估算东风西沙站位鳗苗资源指标。结果显示,2015年度东风西沙站位出现6个明显的鳗苗补充汛期,两种方法估算的汛期波动规律一致。各汛期捕捞持续时间5~27 d,平均为10.17 d。Leslie法估算的各汛期捕捞开发率43.38%~96.30%,平均77.14%;Delury法估算结果为43.36%~105.37%,平均81.43%;均为较高水平。高开发率表明东风西沙水域樯张网作业方式致使溯河迁移鳗苗处于高度开发状态,减少溯河鳗苗数量,影响长江流域成鳗资源。Leslie法估算日捕捞死亡系数和日捕捞死亡率平均值分别为0.23和20.02%,均分别低于De Lury法估算平均值0.27和22.79%;捕捞死亡系数将为采用年渔获量估算鳗苗资源量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
为掌握金沙江下游巧家江段产漂流性卵鱼类繁殖状况,为金沙江下游鱼类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于2017~2018年5~7月对金沙江下游巧家江段进行鱼类早期资源调查。结果表明,至少有14种(亚种)鱼类在金沙江下游江段繁殖,其中包括产漂流性卵鱼类12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7种。两年调查期间,估算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量分别为6 949.73×10~4 ind和11 056.17×10~4 ind,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产卵量分别为3 861.44×10~4 ind和5 338.16×10~4 ind。监测期间累计出现5次产卵高峰(2017年2次,2018年3次),合计产卵量为7 942.02×10~4 ind,占两年产卵总规模的42.67%。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鱼卵径流量与水环境因子进行分析,2018年水温与鱼卵径流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圆口铜鱼、长薄鳅和中华金沙鳅等特有鱼类产卵高峰均出现在流速增长期。产卵场范围为巧家县至攀枝花市江段,2017年主要产卵场分别为巧家县、会泽、会东和皎平渡4个江段;2018新增加了武定江段。与历史调查结果比较,本次调查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种类数量相对增多,产卵总量变化不显著,产卵江段相对更为分散。建议加强巧家江段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研究,尤其是特有物种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同时科学适宜地开展水利工程生态调度。  相似文献   

8.
雅鲁藏布江异齿裂腹鱼生活史对策和种群资源利用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在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采集到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1 126尾,对其生活史对策和种群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异齿裂腹鱼的总死亡系数(Z)雌性为0.090/a,雄性为0112/a;自然死亡系数(M)雌雄分别为0053/a和0064/a;捕捞死亡系数(F)雌雄分别为0037/a和0048/a;开发率(E)雌雄分别为0415/a和0428/a。以达氏鳇(Huso dauncus)和尖头塘鳢(Eleotris oxycephaoa)作为参照物,运用模糊聚类进行分析,表明异齿裂腹鱼属于比较典型的K 选择类型鱼类。在现捕捞死亡系数、现起捕年龄和现自然死亡系数下,异齿裂腹鱼的繁殖潜力比雌雄分别为5280%和5164%,都大于目标参考点40%。通过单位补充量亲鱼生物量模型分析,显示目前雅鲁藏布江中游异齿裂腹鱼种群资源的开发水平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9.
森林在全球和区域碳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研究森林碳储量的变化对于估算碳收支与平衡有重要意义。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天保工程)作为我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之一,不仅改善了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且对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具有重要影响。利用1988~2008年5期的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及长江上游地区天保工程实施方案(一期、二期)等资料,基于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分析了长江上游天保工程区一期(2000~2010年)森林植被碳储量、天保工程实施前后10a长江上游六省区市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变化以及长江上游天保工程区二期(2011~2020年)森林植被固碳能力。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天保工程区一期森林植被碳储量为1 367.47Tg C,其中天然林碳储量1 195.24Tg C,人工林碳储量1 72.23Tg C,分别占工程区总碳储量的87.41%和12.59%。天保工程实施10a前(1988~1998年)与天保工程实施10a后(1998~2008年),长江上游六省区市的森林植被碳储量分别增加290.65Tg C、705.12Tg C,同时该地区在1999~2003年到2004~2008年的森林植被碳储量增加量,较1989~1993年到1994~1998年的增加量高80.92Tg C。根据长江上游天保工程区一期森林植被固碳速率及其变化,估算该地区天保工程二期的森林植被固碳能力为5 903.25Tg C。  相似文献   

10.
于2011年5~7月和10月在长江干流宜宾江段进行了鱼类资源调查。共采集到鱼类62种(亚种),隶属于4目10科40属,其中19种为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鲫(Carassius auratus)、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e)、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铜鱼(Coreius heterodon)、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鲇(Silurus asotus)等为宜宾江段优势种。对主要经济种的体长体重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渔获规格较历史数据下降明显,单船日捕捞量亦有减少,长江宜宾段的渔业资源呈现衰退的趋势。作为向家坝蓄水前最后一次对宜宾江段的鱼类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可以为分析向家坝水库蓄水对长江上游鱼类的影响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金沙江二期工程白鹤滩、乌东德水库蓄水前,金沙江下游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场现状,2016~2018年在皎平渡江段使用弶网对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开展调查。结果显示:金沙江下游皎平渡江段产漂流性卵鱼类有7种,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5种,分别为中华金沙鳅(Jinshaia sinensis)、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和红唇薄鳅(Leptobotia rubrilabris)。2016~2018年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量分别为2 140.0×104、2 189.9×104、2 486.2×104粒,产卵场主要分布在元谋县、永仁县、平地镇、金江镇和格里坪镇5个江段。金沙江下游皎平渡以上江段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规模较大,但在二期工程蓄水后部分江段将成为淹没区,其产卵繁殖活动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针对研究结果,建议对乌东德库尾以上干支流流水江段开展生境保护和修复。  相似文献   

12.
于2019~2020年6~7月在雅砻江下游锦屏大河湾里庄江段开展鱼类早期资源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采集鱼类卵苗19种,其中产漂流性卵鱼类7种,5种为长江上游特有鱼类。产漂流性卵鱼类2019年和2020年产卵规模分别为103.07×104粒和388.58×104粒,主要产卵场自上而下分布在烟袋、南河-青纳和里庄等3个江段。与历史数据相比,锦屏大河湾产漂流性卵鱼类种类组成变化不大,均以中华金沙鳅和犁头鳅为主要繁殖种类,产卵规模有所降低,以圆口铜鱼、长鳍吻鮈和长薄鳅等的减少较为明显,产卵行为仅零星发生。虽然受到梯级水电开发、过度捕捞和采砂挖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作为雅砻江下游流程最长的流水河段,锦屏大河湾仍是多种鱼类产卵繁殖的重要分布区,产卵规模近年来呈逐渐上升趋势。建议进一步增加栖息地保护与修复、河流连通性恢复、优化生态调度等措施,促进该区域鱼类物种和生境多样性保护。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下游中华绒螯蟹成蟹资源现状(2007~2011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7~2011年在长江安徽段和江苏段的中华绒螯蟹成蟹汛期调查结果,研究了长江下游中华绒螯蟹的资源变动特征。中华绒螯蟹平均体重在空间分布上基本呈现由上游至下游逐步下降的趋势,在时间上各江段变动规律各有不同,最大平均体重出现于2010年的安庆江段,为0.25kg;最小平均体重出现于2008年的靖江江段,为0.05kg。安徽段总捕捞量为9.07~30.44t,汛末瞬时资源量为3.01~6.07t,总资源量为12.09~36.50t;江苏段总捕捞量为6.76~48.28t,汛末瞬时资源量为2.85~10.19t,总资源量为9.88~55.92t。近5a长江下游中华绒螯蟹汛期捕捞强度为0.75~0.86,捕捞压力处于高位,加之长江下游中华绒螯蟹幼蟹、蟹苗捕捞作业逐步恢复,中华绒螯蟹资源仍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为促进中华绒螯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议全江禁捕,建立中华绒螯蟹保护区,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加强科学研究及渔政管理。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下游刀鲚生物学及最大持续产量研究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对1993~2002年长江下游刀鲚的生物学特征、单船产量变化及最大持续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汛期刀鲚平均体长为29.19 cm,平均体重为94.33 g;体长和体重呈幂函数相关,拟和方程为Y= 0.004 8X2.906 9,丰满度系数为0.379。绝对怀卵量平均为23 695粒,相对怀卵量平均为229粒/g体重,成熟卵卵径平均为0.77毫米;绝对怀卵量与体长的关系式为Y= 0.017 2X4.101,与体重的关系式为Y= 305X-5 410.1。汛期种群以2冬龄为主。研究期内刀鲚平均汛期单船总产为393.14 kg;长江下游刀鲚年均捕捞量为891.51 t,应用Schaefer模式估算最大持续产量为2 061.81 t。与历史资料相比,刀鲚个体小型化明显,种群结构简单化、低龄化,资源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15.
金沙河水库鲢、鳙生长特征及起捕规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在金沙河水库分别取鲢(〖WTBX〗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WTBZ〗)157尾、鳙(〖WTBX〗Aristichthys mobilis〖WTBZ〗)53尾样本,对其年龄组成和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水库鲢、鳙均以3~4龄为主。体长和体重的关系式分别为〖WTBX〗WH=10×10-4L2.5135,WA=27×10-5L〖WTBZ〗2.8705。鲢、鳙的生长规律符合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鲢的生长方程分别为LH=1121244[1-e-0.1544(t+0.1371)],WH=1418916[1-e-0.1544(t+0.1371)]2.5135;鳙的生长方程分别为LA=685382[1-e-0.396(t-0.3239)],WA=5101875[1-e-0.396(t-0.3239)]2.8705。根据此方程计算出生长速度和生长加速度方程,并得出鲢、鳙生长拐点分别为583龄和300龄。与不同水库鲢、鳙生长比较,金沙河水库鲢比鳙生长快。并对金沙河水库鲢、鳙的放养和捕捞规格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三峡蓄水后长江口凤鲚汛期生物学特征及捕捞量变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在长江南支南门至新河水域、北港水域和圆沙至九段沙水域设置调查断面,对三峡蓄水后(2003~2011年)长江口凤鲚汛期生物学特征、渔汛特征及捕捞量进行了持续调查,并将之与蓄水前(1997~2002年)调查数据进行了对比研究。调查期内凤鲚汛期绝对怀卵量变幅为3 404~26 850粒,平均为11 554粒;相对怀卵量变幅为347~1 582粒/g,平均为783粒/g;卵径变幅为0.53~1.06mm,平均为0.78mm。凤鲚全长变幅为139~155mm,平均为146mm;体长变幅为123~137mm,平均为129mm;体重变幅为12.0~15.8g,平均为13.6g;丰满度系数变幅为0.387~0.466,平均为0.442。2003~2011年凤鲚全长小于140mm的个体所占比例均值为36.91%,140~180mm的个体占比为57.06%;体重小于12g的个体占比为39.57%,12~20g的个体占比为45.34%。长江口凤鲚渔汛出现时水温通常介于17℃~20℃,5月中下旬至6月中旬为旺汛期,各年5月捕捞量占比变幅为30.59%~83.76%,平均为61.17%。调查期间长江口凤鲚汛期捕捞船数量变幅为63~278艘,平均为141艘;单船全汛捕捞量变幅为367.9~5 023.5kg,平均为2 441.2kg;汛期总捕捞量变幅为23.2~1 256.9t,平均为422.3t。三峡蓄水后长江口凤鲚渔获规格和捕捞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与历史记录相比,其资源几近枯竭,捕捞价值基本丧失。建议立即对凤鲚实施禁捕,并尽快建立繁殖场和越冬场保护区。  相似文献   

17.
利用长江上游主要水文站1956~2010年输沙量数据和雨量站日降雨量时间序列资料,采用线性回归研究流域降雨侵蚀力与河流输沙量的关系,并估算长江上游各子流域降雨侵蚀力变化对河流输沙量的总体贡献。结果表明:长江上游降雨侵蚀力为2 362 MJ·mm/(hm2·h·a)到3 814 MJ·mm/(hm2·h·a),多年平均值为3 006 MJ·mm/(hm2·h·a);各子流域的年均降雨侵蚀力差异较大,其中乌江子流域最大,为5 055 MJ·mm/(hm2·h·a),金沙江子流域最小(1 560 MJ·mm/(hm2·h·a)),不足乌江子流域的1/3。各子流域降雨侵蚀力的极值比大小嘉陵江 > 岷江 > 乌江 > 金沙江。长江上游流域以及子流域输沙量在1956~2010年间均呈总体下降趋势,各子流域年均输沙量大小金沙江 > 嘉陵江 > 岷江 > 乌江。降雨侵蚀力变化对长江上游输沙量变化贡献率为7%,对岷江、嘉陵江、乌江子流域输沙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36%、20%、9%。总体来说,降雨对长江上游输沙量变化的影响不如人类活动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上游宜宾江段长鳍吻鮈种群资源量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2002年,对宜宾柏溪与云南水富县交界处至柏溪二二四大桥之间全长约17 km的江段,进行了渔船作业情况和渔获物采样调查统计。在此基础上推算出该江段长鳍吻鮈年渔获量,再采用渔获物体长股分析方法对该江段长鳍吻鮈种群资源量进行了估算,以期为以后监测和评价三峡工程对鱼类尤其是特有鱼类资源的影响提供基础资料。研究结果表明:1998~2002年宜宾江段年总渔获量(〖WTBX〗Y〖WTBZ〗)分别为315 718、732 873、591 337、569 402和611 858尾;相应的长鳍吻鮈年渔获量分别为39 219、22 528、24 458、39 743和13 845尾。1998~2002年宜宾江段长鳍吻鮈年资源量依次为75 162、22 594、49 951、43 308和21 996尾,多年平均为42 602尾,95%置信区间为23 300~61 903尾.  相似文献   

19.
长江靖江段鲇形目鱼类的数量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靖江段处于长江下游与河口段的交汇地带,在长江河口渔业资源养护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解该区域鲇形目鱼类(Siluriformes)的资源动态,我们于2002~2015年间在靖江沿岸设置一座定置张网,每月定期收集2份或3份渔获样本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4 a共采集渔获样本447份,渔获尾数为144 741尾,渔获量为934 728.9 g。种类共计121种,隶属于14目28科77属。其中鲇形目鱼类共有6 160尾、48 890.5 g,隶属于4科7属15种,占总渔获尾数的4.26%(重量占比5.23%)。光泽黄颡鱼(Pseudobagrus nitidus)、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i)、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和粗唇鮠(Leiocassis crassilabris)等4种鲿科(Bagridae)分别占鲇形目尾数的72.71%、20.55%、3.18%和1.70%,是主要的优势种。14 a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N结果显示,光泽黄颡鱼和黄颡鱼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瓦氏黄颡鱼呈不规则的年际波动状态,而粗唇鮠则呈逐年上升趋势。14 a鲇形目鱼类总体的相对重要指数(IRI)结果显示,光泽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为这一水域的常见种,黄颡鱼为一般种,粗唇鮠为少见种。研究还显示,光泽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的优势体长组分别为4~6 cm和6~10 cm,仅长江靖江段沿岸平均每年即约有342.5万尾的光泽黄颡鱼和85.3万尾的瓦氏黄颡鱼被捕获,因此该江段是宝贵的苗种资源库。建议应降低捕捞强度,控制沿岸污水排放,减少岸线码头建设,保护河岸植被,以维持幼鱼栖息、觅食和育幼环境,保护渔业资源。  相似文献   

20.
葛洲坝至古老背江段鱼类的水声学调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4年10月~2006年5月利用Bisonics DT-X科学回声探测仪(200 kHz)对葛洲坝至古老背-葛洲坝下游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自然保护区核心江段(30 km)的鱼类进行了5次水声学调查。结果表明:鱼类在该江段中分布呈现不均一性,深潭处分布集中,而急流处分布很少,葛洲坝至艾家河江段鱼的密度明显大于艾家河至古老背江段;在中华鲟产卵日,鱼类在葛洲坝至庙咀江段高度密集,2004年的平均密度达到62.62±24.77尾/1 000 m3,2005年的平均密度达到70.58±37.45尾/1 000 m3;整个江段中,体长60~106 mm的鱼类占有较高比例,约7.0%以上,53 mm以下的鱼类和750 mm以上的鱼类占较低比例,均小于2.0%;调查期间,探测到中华鲟产卵亲鱼,初步估算2004年的资源量约为1 453尾,2005年的资源量约为789尾;95%置信度下分别为1 370~1 537尾、775~803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