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0篇
安全科学   24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82篇
基础理论   19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运用不同磷基材料对铅酸蓄电池污染场地土壤进行稳定化修复,通过毒性特征浸出测试、简单生物提取测试和效果—成本分析确定适用于铅酸蓄电池污染场地的磷基材料,并采用MINTEQ化学平衡模型模拟磷基材料添加后土壤中铅赋存状态的改变、识别土壤中铅的迁移受控相。结果表明:(1)优选的3种磷基材料(磷酸二氢钾(KP)、磷酸二氢钾+轻烧氧化镁(KPM)和磷酸二氢钾+贝壳粉(SKP))对铅的稳定率高于92%,可使铅的生物可给度降低幅度达到12百分点以上,修复成本为65~180元/t。(2)3种磷基材料可明显降低土壤中Pb~(2+)活度。KP和SKP添加后土壤中铅的迁移性主要受Pb_5(PO_4)_3Cl控制;KPM添加后土壤中铅的迁移性主要受Pb_5(PO_4)_3OH和Pb_5(PO_4)_3Cl控制。  相似文献   
2.
3.
铬是环境监测的重要项目之一,已确证,铬(Ⅵ)对人休、鱼类等都是有害的,并有一定程度的致癌作用.一般在电镀、冶炼、制革、颜料等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含铬废水排放于河道,致使环境水体、河床底质甚至土壤等会受到污染.因此,研究一个灵敏、准确、简  相似文献   
4.
一、铍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铍是一种质轻脆并有灰色光泽的难溶的稀有金属.其化学性质与铝相似,但与锌和镁显著不同,这与Be~(2 )离子具有很小的离子半径(0.32A°)和很大的阳离子场有关(e/r~2=17).铍在水中几乎不溶,能溶于稀盐酸和硫酸中,加热时可溶于碱生成盐.在高温时铍与氧反应生成氧化铍.重要的铍化物有氢氧化铍、碱式碳酸铍、硫酸铍、磷酸铍、砷酸铍、硝酸铍、卤化铍等.  相似文献   
5.
采用垃圾填埋堆体模拟装置,对杭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在1998年2月至1998年10月期间稳定化过程中的垃圾渗滤液水质指标变化、堆体内部温度变化、垃圾减量化、沉降高度和产气量进行了研究,装入模拟装置的221kg生活垃圾经8个月的降解后,垃圾减量化显著,总量降至127kg,其中有机组分由94.8kg(42.9%)降至20.93kg(16.5%),无机组分由72.71kg(32.9%)降至53.65kg(4  相似文献   
6.
将火电厂冲灰水回水回收至冷却水母管,用作循环冷却水的补充水之灰水再利用方案尚属首创。小型模拟台等多项试验证明:该方案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灰水回收后不会增加冷却水系统和冲灰系统的结垢或腐蚀,且有较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微波消解法测定农药废水中的总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一种测定农药废水中总磷的新的预处理方法-微波消解法。其消解时间从传统法的40min缩短到8min,精确度和准确度与传统的消解法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测定了己烷完全氧化的催化剂有效因子,其值在0.11—0.16之间.用近似计算方法计算L-H双分子反应η的理论值.配合使用试射法与梯形法数值介法算出在催化剂孔内的O_2分压分布.  相似文献   
9.
长江原水臭氧-生物活性炭挂膜中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究面向长江水源的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的挂膜技术,进行了长江原水常州段的臭氧-生物活性炭挂膜中试研究.结果表明,在挂膜前期,由于炭柱的物理吸附作用逐渐饱和,炭柱对DOC(溶解性有机碳)、UV_(254)和COD_(Mn)(高锰酸盐指数)的去除率逐渐降低,对氨氮几乎没有去除,在挂膜中后期,由于活性炭上生物膜逐渐成熟,生物降解起主导作用,有机物和氨氮去除率升高并趋于稳定.90 d后,炭柱对DOC、UV_(254)和COD_(Mn)这3个有机物指标的去除率分别稳定在30.64%、57.50%和30.00%以上,氨氮去除率稳定在88.93%左右,认为挂膜成功.扫描电镜图显示活性炭表面出现丰富的菌胶团,同时高通量测序也验证了活性炭中丰富多样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10.
为分析漓江中上游土壤化学性质的差异,选取相对独立的两个小流域,即漓江中游的会仙试区和漓江上游的金龟河试区,对比分析两个试区土壤和底泥的pH、有机质、总氮、总磷4个指标。结果表明:1)漓江中上游两个小流域土壤和底泥氮、磷含量无显著差异;2)会仙试区土壤氮、磷平均含量分别为1.9,0.76 g/kg,金龟河试区土壤的氮、磷平均含量分别为2.54,0.52 g/kg,均处于较高水平,氮、磷易流失从而造成水体污染,存在一定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