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4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33篇
基础理论   20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3年5月至2004年5月,在黄河三峡湿地保护区选择了8个采样点分别采集水样,研究了四个季节中浮游生物的变化情况.本文作者主要报道原生动物的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以及对水质的评价情况.  相似文献   
2.
原生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原始、最低等、结构最简单的无脊椎动物。在大自然界,原生动物广泛分布于陆地、天空和各种水域环境中。除少数种类外,多数原生动物营异养生活,即靠从外界获取营养物质而生存。因此,它们与环境关系十分密切。本文试图概述原生动物对水质的净化作用和功能,从而明确原生动物在环境中的地位及其对于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介绍一种简便、快捷预报生物处理出水BOD5的方法,经现场应用,具有较高精度。  相似文献   
4.
活性污泥中PFU原生动物群落的作用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生动物是水生生态系统食物链中重要环节,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生态功能作用.在水环境质量变化评价与发展趋势预测中,在水质监测应用方面,PFU原生动物群落显示了其它较高等生物类群无法比拟的很多优点.文章阐述了活性污泥中PFU原生动物群落的特征,重点介绍了活性污泥中PFU原生动物的应用,同时指出了应用中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田志梅 《环境科技》2005,18(3):15-16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针对不同的运行环境,我们选择适当的运行工艺和参数。通过控制菌胶团细菌和丝状菌平衡生长,或者是使固着型原生动物占优势,来获得良好的活性污泥,保证出水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6.
原生动物群落为靶生物,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毒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48h急性毒性的半数致死浓度为2.04mg/L.在试验浓度范围内,食菌和碎屑者鞭毛虫类具有较高的耐受性,随着高效氯氰菊酯浓度的增加,其在群落中的优势度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述了原生动物在环境监测和污水处理中的优势,对原生动物在水体和土壤环境监测中具体应用,以及在活性污泥系统和渗透过滤系统中的应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污泥膨胀状态下原生动物群落结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系统研究了丝状菌膨胀与非丝状菌膨胀2种典型污泥状态下原生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规律。伴随丝状菌的大量增殖,原生动物总量相应减少,匍匐型纤毛虫及有壳类肉足虫数量迅速上升,占据明显的优势地位,典型原生动物为斜管虫(Chilodonella sp.)、小轮毛虫(Trochilia minuta)以及匣壳虫(Centropyxis sp.);非丝状菌污泥膨胀对原生动物总量及种群结构影响较小,伴随粘性菌胶团的大量出现,各功能类群的比例变化较小,但原生动物总量持续增加,其中菌食性纤毛虫呈线性增加,典型原生动物为钟虫(Vorticella sp.)。  相似文献   
9.
环境因素对原生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1999年12月至2000年11月,对华中科技大学华瑜池的原生动物群落进行了研究,共检出原生动物125种,其中植鞭毛虫19种,动鞭毛虫28种,纤毛虫64种,肉足虫14种,对原生动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表明:1)自然条件下,PFU原生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数及原生动物群落的群集速度相对稳定;2)自然条件下,PFU原生动物群落结构和功能不受季节变化的影响;3)当PFU原和动物群落受到外界胁迫时,不管这种胁迫来自物化因素或是生物因素,其群落结构和功能都会发生破坏性变化;4)用PFU法进行原生动物群落生态学和毒理学研究,所得的结构参数及功能参数能反映客观状况,具有环境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垃圾渗滤液浇灌对红壤原生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采用“非浸没培养皿法”(non-flooded petri dish method)培养,对李坑垃圾填埋汤垃圾渗液淋灌的土壤中的原生动物群落进行了分析。实验发现4属4种纤毛虫:膨胀肾形虫(Colpoda inflata)、有肋薄咽虫(Leptopharynx costatus)、莫式拟肾形虫(Paracolpoda maupasi)、恼斜板虫(Plagiocampa difficils)。随淋灌中垃圾渗滤液浓度的上升,出现的纤毛虫种类呈递减趋势,从定量实验的结果来看,即使是较低浓度的垃圾渗滤液,也对土壤原生动物群落造成了较大的伤害。25%浓度的垃圾渗滤液淋灌的土样中,原生动物数量仅为CK组的30%;超过50%浓度的渗滤液稀释液淋灌土样,则仅为CK组的10%左右。数据表明污染本身并没有被降解,而是全部(或至少大部分)转移到了受渗滤液影响的土壤中,从而导致土壤中的原生动物群落的结构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种类上均曹到相当大的破坏。表4参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