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26篇
基础理论   20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昌黎县中部有沙地资源29万亩,土地瘠薄,生态环境恶劣,生产能力低下。昌黎县从1988年开始对沙地进行以打井、配电、修路、发展农田防护林网等为主要内容的规模立项开发。经过多年的实践,使沙地生产面貌得到较大改善。在沙地得到初步改造治理后,为促使沙地向高标准、高效益、园田化发展,经过多年探索,昌黎县摸索出了沙地保护地蔬菜生产,栽植乔木保护沙地果园,沙地节水高效种植,沙地防风林生态建设,和畜禽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五种高效利用模式,并在县内大力推广,取得了较大的综合效益,为沙地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探索了路子。  相似文献   
2.
陕西大荔沙苑自然保护区的基本特征和建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大荔沙苑自然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不同,它是一处以建立人工沙地生态系统,防风固沙,合理开发利用沙区资源为目的的自然保护区,在性质上与宁夏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类似。该保护区的保护对象是沙苑沙地生态系统和自然;其建设方针是:全面保护自然环境,积极开展科学研究,适度开发自然资源,促进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该文介绍了沙苑保护区的基本特征,同时分析了建设问题,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3.
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研究区2000年土地利用图形数据、土地沙漠化监测数据、环境状况公报数据以及统计年鉴数据,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规定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从旗、县尺度上对科尔沁沙地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0年科尔沁沙地各旗县的生物丰度指数为22.01-37.96。植被覆盖指数为25.20~45.86,水网密度指数为22.51—30.97。土地退化指数为1.47—21.06。环境质量指数为57.98~59.84,综合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为25.28~33.25。根据国家生态环境状况分级标准判断.该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属于较差级别.意昧着该区域植被疆盖度较差。严重干旱少雨.物种较少。存在着明显限制人类生存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杨树刺槐混交林沙地土壤的水分—物理性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研究了刺槐与杨树混交林后沙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变化的状况,结果表明,刺槐与杨树混交后,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得到了改善,表现在土壤最大持水量增加,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得以提高,土壤有效持水量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刺槐与杨树混交后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得到提高,并由此而改善了混交林土壤的渗透性能,表4参7  相似文献   
5.
沙地云杉生态型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沙地云杉是内蒙古地区特有树种,只分布于浑善达克沙地东部边缘;由于长期适应干旱生态条件,分化出3种土壤生态型,即紫果型、红果型和绿果型沙地云杉,并在很多生态、生理特征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了3种生态型沙地云杉的过氧化物同工酶和酯酶同工酶的酶谱特征.结果表明:不管是过氧化物同工酶还是酯酶同工酶,紫果型沙地云杉的酶带条数最多,红果型其次,绿果型酶带条数最少.在酶带强度方面也有类似的结果,紫果型沙地云杉具有较多的强、次强、中带,红果型其次,绿果型最少.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干旱条件下产生的3种不同生态型沙地云杉,以紫果型对干旱抗性最强,绿果型最弱,红果型居于二者之间,这一结论将为沙地云杉的经营管理及品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图2参21  相似文献   
6.
彰武县阿尔乡围封沙地的地貌特征及土壤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结果表明,彰武县阿尔乡围封沙地按地貌特征可分为五种地貌类型:即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固定沙丘、风蚀洼平地和丘间低地。五种地貌类型上的植物组成、植被覆盖率、土壤养分特征和土壤颗粒组成都具有明显差异。土壤调查结果表明:风沙土的土壤剖面特征是沙层深厚,没有明显的剖面层次。腐殖质层薄,表面有沙压层存在;土壤水分特征是水分含量低,蓄水能力差,没有底墒;土壤养分特征是有机质含量低(0 . 13 %~1 .0 1% ) ,全氮含量低(0. 0 480 %~0 . 0 913 % )。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具有相同的规律性:即固定沙地>半流动沙地>流动沙地;土壤颗粒组成特征是砂粒含量高(79. 97%~95. 5 3 % ) ,粘粒含量低(3 . 3 7%~9. 83 % )。粘粒含量分布规律为:固定沙地>半流动沙地>流动沙地,砂粒含量分布规律为:流动沙地>半流动沙地>固定沙地  相似文献   
7.
基于光谱分析的生物结皮提取研究——以毛乌素沙地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典型地物高光谱数据和TM遥感影像,对毛乌素沙地处于旺盛生长期(7-9 月)的由苔藓结皮主导的生物结皮进行了提取研究.结果表明:① 苔藓结皮在生长期具有与绿色植物相似的光谱曲线变化趋势;红边参数显示,二者除红边位置非常接近外,红边振幅、红边宽度和红边面积差异均较大;在近红外区域,苔藓结皮比绿色植物的反射率低很多;苔藓结皮无明显的553 nm反射峰;低盖度苔藓结皮(33%)、藻类结皮和植被枯落物在整个波段光谱曲线比较接近,与裸沙相比,三者反射率均较低.② 基于TM影像,用生物结皮指数(BSC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监督分类和坡度分级相结合的方法提取生物结皮,发现苔藓结皮的像元面积为0.72×104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43%.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不同林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性质的变化规律,选择10、20、30、40、50、60 a生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了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土壤微生物量氮(MBN)、土壤呼吸强度、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MB C/MBN)、土壤微生物碳、氮熵等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随林龄增加,MBC和MBN均先增大后平稳再下降,二者最大值分别出现在40 a和50 a;土壤呼吸强度、土壤微生物碳、氮熵都呈现出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且各指标均在60 a最小,表明过熟林微生物性质恶化;MB C/MBN先维持稳定,后期大幅度增大,在60a时达到最大.随着土层深度增加,MBC、MBN及呼吸强度呈现表聚性;土壤微生物碳、氮熵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变化规律,深层MB C/MBN大于表层土壤.微生物各指标与樟子松人工林地上部分存在正相关关系,与全磷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冗余分析表明,全磷、有机碳对不同林龄樟子松林下土壤微生物量影响显著.综上所述,樟子松近熟林和成熟林期微生物各指标达到最佳,过熟林时微生物活性差.  相似文献   
9.
在腾格里沙漠南缘长期封育沙地区,通过一个生长季的定位观测,分析研究全刈割和刈割一半两种利用强度对封育沙地土壤水分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天然植被围栏封育区和人工种植+围栏封育区,全刈割、半刈割处理下的土壤含水量与对照间均存在显著差异。植被对土壤水分的消耗量随着刈割利用强度的增加而减小,封育沙地0~80cm各层的土壤含水量总体上具有随刈割利用强度的增加而增大的变化趋势;在3-7月份沙地土壤水分逐步降低的过程中,全刈割处理、半刈割处理与对照间土壤水分含量的差异较大,而在7-9月份沙地土壤水分逐步回升的过程中,不同利用处理间土壤水分含量的差异则显著减小;不同利用强度下封育沙地土壤水分随深度增加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0~30cm土壤层,离地表越近,土壤含水量越低,而在30~70cm土壤层,则表现为随深度增加而快速下降的趋势。不同强度的刈割处理与对照间各深度层的土壤含水量差异大多都表现为:全刈割处理﹥半刈割处理﹥不刈割处理。表明刈割利用对封育沙地土壤水分生态具有一定的调节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略论科尔沁沙地荒漠化土地生态恢复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科尔沁沙地的区域自然生态状况,指出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草场退化、盐渍化、沙化,生态平衡失调,恶性循环旷日持久,最终造成农林牧业生产水平低而不稳。提出了如何协调沙区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采取行之有效的沙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