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2篇
基础理论   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采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了涪江上游骨滑坡的主要形成条件及触发因素。结果显示,相对主同差是滑坡的主要形成条件,地震是滑坡的主要触发因素,此外,还对滑坡相关因素进行了相关显著性比较,评价了每项相关因素的其中所起的作用,最后讨论了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度分析方法在滑坡研究中的利弊。  相似文献   
2.
山地丘陵过渡带地形独特,地形因子分析不仅可以对复杂地理单元的景观格局做出合理解释,而且能进一步了解景观格局分布规律,为优化空间配置奠定基础。以2017年Google Earth影像、DEM和全球30 m地表覆盖数据为数据源,运用GIS技术、分布指数、景观格局指数和移动窗口法等方法,分析了涪江流域中上游地区景观类型随高程、坡度、起伏度和坡向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不同地形因子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随着高程、坡度和起伏度的增加,景观类型由人为主导的耕地、建设用地过渡为以自然为主导的林地、草地;从阳坡到阴坡,建设用地分布由优势到劣势下降最为明显。(2)流域景观类型最为丰富的地貌为冲积平原,主要分布于海拔500~650 m、坡度0~5°和起伏度10~30 m的区域;高海拔、坡度和起伏度地区的景观格局单一化趋势明显,破碎化程度较轻。(3)山地区的多样化景观主要分布在涪江沿岸,丘陵区涪江沿岸景观呈现单一化趋势,冲积平原区景观由外向内呈现出相对单一化—多样化—相对单一化的趋势,城乡结合部景观最为丰富。(4)不同地形因子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程度为高程坡度起伏度坡向,高程、坡度、起伏度与景观格局有较强的相关性,而坡向则表现为弱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5·12汶川大地震后涪江绵阳段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保护科学》2015,(5):142-146
为探明5·12特大地震对涪江绵阳段重金属沉积特征的影响,对涪江绵阳段(平武县至三台县,5·12地震带横穿调查江段)沿江9个点位的沉积物重金属含量进行了采样分析。结果显示:沿江各点位Cd、Cr、Zn含量变幅较大,Cd超标2~12倍,具有明显的富集作用。由各元素间相关性分析可知:5种重金属元素来源大致相同,这与涪江绵阳段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地震后破碎冲积物有关。总体而言,上游沉积物重金属含量高于下游,佐证了地震后新产生的碎屑沉积物降低了地震带下游河流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涪江支流安昌沉积物对Cr、Cd、Cu、Pb具有明显富集作用,可知工业源也是重金属重要来源。内梅罗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均表明:平武到青义属于重度污染和中度污染区,绵阳市区到三台属于未污染状态。涪江绵阳段综合评价为中度污染,首要污染因子为Cd。  相似文献   
4.
5.
沱江和涪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且都存在严重的水体污染问题,其中氮(N)和磷(P)为最主要污染物.通过对沱江和涪江干支流进行取样并进行水体N和P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寻找不同空间水质差异的原因,为长江上游及其支流流域地表水污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沱江水系和涪江水系均存在严重的总氮(TN)污染,劣Ⅴ类水质断面占比分别高达94%和50%,总磷(TP)污染适中,主要集中在Ⅱ类~Ⅳ类水质,但沱江水系TN和TP浓度整体上要高于涪江水系,污染程度要比涪江水系更严重;对沱江而言,干流硝态氮(NN)浓度从上游到下游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氨氮(AN)浓度最大值出现在干流上游位点,中下游浓度较低,每流经一座城市后,TP浓度均明显增高,涪江干流的TN和NN浓度呈现上中下游逐渐增加的趋势;沱江和涪江水系均表现出支流TN和TP浓度大于干流的现象,且河流中的TN、 TP和NN还受水体pH和水温(T)影响,可见河流N和P污染控制应重视水环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