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7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75篇
安全科学   49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85篇
综合类   464篇
基础理论   87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49篇
灾害及防治   17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2.
为研究高原高寒污水处理系统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以拉萨、云南、四川的3座高原污水厂作为实验组,同时以重庆2座非高原污水厂作为对照,采用PCR-DGGE技术对比分析了高原与非高原污水厂的微生物特性.研究表明:高原污水厂样品与非高原样品在聚类中展现出了较为疏远的关系,微生物群落区别明显.受强紫外线辐照的抑制,高原高寒污水处理系统微生物多样性的平均水平显著低于非高原污水厂,较低的微生物多样性是导致高原高寒地区污染物去除效果不佳的一项重要原因.群落构成方面,共鉴定出16个优势菌属,对应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Firmicutes、Verrucomicrobia 4个门.组间差异分析结果发现,高原组中丰度显著偏高的菌属只有Prosthecobacter,该菌在污水厂内分布广泛,且能够适应高原低温的条件.对于大多数活性污泥微生物而言,高原强紫外线是不利的生存条件.因此,减少高原露天污水处理系统的紫外辐照,是提升污水处理效能的一个潜在措施.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喀斯特小流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基于网格法在后寨河流域挖掘了2 755个土壤剖面,并采集了22 057个土壤样品。分析了后寨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密度特征。结果表明:后寨河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主要受人为干扰、土壤厚度与岩石裸露率的制约。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密度(0~100 cm)总体上呈现以下规律:水田>旱地>经果林地>园地>草地>弃耕地>坡耕地>乔灌木林地>乔木林地>荒地>灌木林地>灌草地。后寨河流域100 cm土壤有机碳平均碳密度为8.70 kg/m2,低于中国土壤有机碳平均密度10.83 kg/m2,总有机碳储量为5.39×108 kg。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利用方式调整与管理,可以增大喀斯特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储量。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碳酸盐岩风化剖面土壤中Rb/Sr值、有机碳氮的稳定同位素值(δ~(13)C_(org)和δ~(15)N_(org))并结合~(14)C定年结果,讨论了贵州黔西南喀斯特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植被和气候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晚更新世以来,研究区气候在千年尺度上经历了多个冷热、干湿循环过程,植被以C4植物为主;(2)研究区在14 750 a BP时期可能发生过较为极端的气候事件;(3)Rb/Sr值和δ~(13)C_(org)值可以用来指示古环境变化情况,高Rb/Sr值和高δ~(13)C_(org)值指示湿热气候,低Rb/Sr值和低δ~(13)C_(org)值指示干冷气候。  相似文献   
5.
黔西南喀斯特地区红色风化壳的物源及元素迁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方喀斯特地区广泛分布着大量的红色风化壳,其成因及形成机制目前还存在争议。本文以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泥凼石林的两处红色风化壳剖面(ND和YK)为研究对象,来探讨风化剖面上覆红土的物源问题,并计算其主、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的迁移规律,认为本研究两处风化壳上覆红土为下伏基岩原位风化形成的,而且两剖面土壤均继承各自基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并由于pH、风化强度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了元素迁移特征上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湖泊水体中硫酸盐增高的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高原3个硫酸盐浓度差异的湖泊沉积物水界面硫的形态分布、扩散通量和碎屑有机硫通量等估算,揭示了湖泊水体硫酸盐增加以后的环境效应和自然反馈机制.研究认为:水体向沉积物内部扩散和界面硫酸盐还原作用是高硫酸盐浓度水体硫酸盐的主要清除作用,随硫酸盐浓度的增加,它在水体清除硫酸盐作用的贡献逐渐增大,而低硫酸盐含量湖泊水体生物同化吸收作用是水体硫酸盐的主要清除机制,它在硫酸盐浓度不同的水体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从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从森林植被营造、恢复重建的角度,提出并分析了贵州喀斯特区环境的4个重要特点,即环境因子的利弊兼客性、生境的多样性和严酷性、水分亏缺的异质性和派生性、环境的脆弱性和改造的艰难性。据此提出了应采取的相应对策。论证了森林植被恢复是喀斯特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根本。特别强调在扩大森林面积,增加森林总量的同时,要非常注意森林质量的提高,要强化内涵的增长。以贵州省保留的原生性较强的喀斯特森林、残存林片、石山人工造林的成功为例,从生态学理论上进行了论述,阐明了喀斯特区森林生态系统建设的可能性,提出了植被恢复的途径,人工造林和植被自然恢复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环境变迁与生态系统研究”项目于1992年8月由国家科委正式批准列入国家攀登计划。同年9月聘任孙鸿烈院士为该项目首席科学家,10月批复成立了项目“专家委员会”。  相似文献   
9.
论若尔盖高原泥炭赋存规律成矿类型及资源储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指出若尔盖高原是中国最大泥炭分布区,共有泥炭地 442块,泥炭面积4605.28km2,容积储量为 7361.67×108m3大地构造、地貌和气候是 3个基本控矿因素,并划分出3个成矿带和4个泥炭成矿类及所属12个成矿型(亚类)。  相似文献   
10.
黔南喀斯特区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黔南喀斯特区气候的一般特征,气候动态变化趋势,异常气候现象及气象灾害生态环境建设与气候条件改善,并指出:黔南由于受到地形地貌多样复杂,纬度较低和海拔较高等地理因素的影响,气候复杂多样,地区差异较大。自1961年以来,年平均气温趋于下降,年降水量趋于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