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6篇
基础理论   3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铜对草鱼及花鲢的毒性预测:基于生物配体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万宾  陈莎  吴敏  赵婧 《环境科学》2014,35(10):3947-3951
试验配置不同胡敏酸浓度(DOC浓度为0.05、0.5、1、2、4 mg·L-1)下,分别对草鱼及花进行铜的一系列96 h生物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DOC浓度与LC50呈正相关关系,此与生物配体模型描述一致.利用两鱼种(Fathead minnow、Rainbow trout)的生物配体模型预测草鱼及花的LC50,得出平均绝对偏差分别为591.2、157.14μg·L-1及728.18、91.24μg·L-1.在生物配体模型(biotic ligand model,BLM)铜形态分布平台下,得到草鱼及花的LA50(以湿重计)依次为10.960nmol·g-1和3.978 nmol·g-1.通过校正草鱼及花的LA50,得出平均绝对偏差依次为280.52μg·L-1和92.25μg·L-1,预测性能显著提高.基于所确立的LA50,通过搜集草鱼及花的毒性数据,预测其LC50,得到平均绝对偏差分别为252.37μg·L-1和50.26μg·L-1,此证实基于生物配体模型的毒性预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镉对花鲢Aristichthys nobills仔鱼,鱼苗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3.
武山湖是紧邻长江的通江型富营养湖泊.为了解该湖在以、鳙放养为主的情况下后生浮游动物结构特征,于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对其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开展了监测.结果 表明,武山湖共采集浮游动物61种(属),其中轮虫24种,枝角类23种和桡足类14种;优势种共有13种,其中轮虫12种和桡足类1种.轮虫丰度全年有11个月占比超过70%,而桡足类和枝角类全年占比均较小.就生物量而言,轮虫全年有10个月占比超过80%,但桡足类生物量占比在实施冬季捕捞期间即12月、1月和2月占比分别为20.1%、79.2%和51.8%,明显比其他月份高,表明减少、鳙能够减缓浮游动物被捕食压力.冗余分析结果显示温度、叶绿素a和pH是影响武山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因子.研究结果表明武山湖后生浮游动物以小型轮虫为主,枝角类和桡足类数量少且仅为小型种类.  相似文献   
4.
鲢鱼、芦台鲌鱼对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室内受控生态系统实验,研究鱼和芦台鲌鱼对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的控制作用.对各受控系统中藻类与浮游动物的统计数据及理化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非参数检验的统计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在一定密度下放养滤食性鱼足可以起到控藻作用的.一定密度的芦台鲌鱼与水生植物联合养殖也会起到控藻作用.放养鱼类控藻都要在适当的密度下,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控藻效果.研究还发现,鱼类的放养会使水体中蓝藻在浮游植物中的比例增大.  相似文献   
5.
通过鳙鱼不同密度的放养试验,研究了滤食性鱼类对池塘浮游生物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鳙鱼密度的增加,浮游植物生产力并不下降,密度有所提高;鳙鱼的放养促使浮游动植物向小型化发展;鳙鱼放养密度对浮游生物多样性指数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放养鲢鱼预处理高藻原水的除藻效能及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减轻藻类对水厂常规处理工艺净水效能的影响,在某水厂预沉池中进行了放养滤食性鱼去除高藻水中藻类的生产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水华微囊藻为优势种的高藻原水经过在水厂预沉池放养鱼进行预处理之后,藻类总量、蓝藻和水华微囊藻含量分别下降了了61.8%、76.1%和78.2%.原水藻类含量的大幅降低有效减轻了后续常规工艺的藻类负荷,为水处理创造了有利条件.分析认为的滤食选择和不同的藻类规格是对蓝藻和绿藻不同去除效率的原因.试验表明,放养鱼的生物控制技术适用于处理群体性蓝藻占优势地位的高藻原水.  相似文献   
7.
开展室内模拟实验,研究、鳙和鲴不同混养系统中排泄物的量及微囊藻活性的变化.实验设置鳙组合,鳙鲴组合以及对照组,其中鳙生物量放养比例为3:1,鳙鲴组合中生物量放养比例为3:1:1,实验周期14d.结果显示,鳙组和鳙鲴组均能降低微囊藻密度,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均极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混养鲴鱼可以降低排泄物的量及微囊藻的被消化率,鳙鲴组排泄物的量在第4d开始下降,实验结束时是鳙组的16.08%.鳙鲴组微囊藻的被消化率,第5d后快速增长,至实验结束达到85.9%,极显著高于鳙组(P<0.01).鳙组和鳙鲴组排泄物中的氨基酸和总氮含量相比未被摄食微囊藻减少率分别为33.17%、53.62%和34.97%、54.27%.鳙鲴组和鳙组排泄物光能活性(Fv/Fm、Fv/Fo、Yeld、qP及NPQ表示)和生长活性差异(EPS、Chla表示)较大,鳙组微囊藻叶绿素荧光参数(除NPQ外)值经过短暂的下降后开始增长,而鳙鲴组Fv/Fm、Fv/Fo、Yeld及qP在培养过程中下降显著,且至第5d后叶绿素荧光参数(除NPQ外)均极显著低于鳙组(P<0.01).鳙鲴组NPQ呈上升的趋势,且第7d后极显著高于鳙组(P<0.01).在排泄物培养期间,鳙鲴组排泄物中微囊藻的胞外多糖(EPS)含量、叶绿素a(Chl a)浓度不断下降,至实验结束极显著低于鳙组(P<0.01).结果表明,在鳙控藻的基础上,混养鲴鱼可以减少鳙摄食微囊藻后的排泄物,同时降低排泄物中微囊藻活性,减少了因鳙排泄物引起的水环境污染和生态影响.  相似文献   
8.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是长江重要的中上层经济鱼类,为了解长江上游幼鱼空间分布变化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根据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在长江上游至三峡库区开展的渔业资源调查和水文环境数据,并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筛选影响其分布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显示,长江上游幼鱼资源密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布差异,主要分布于三峡库区丰都江段;影响幼鱼资源密度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流速、浮游生物密度、离坝距离和水温,其中流速偏差解释率最大为57.7%。随着流速增大,幼鱼资源密度整体呈现降低的趋势,集中分布于0.10~0.55 m/s流速范围内;浮游生物密度和离坝距离与资源密度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即随着浮游生物密度增加和距离大坝越远,其幼鱼资源密度呈现上升趋势;随着水温的升高,幼鱼资源密度整体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集中分布在18℃~21.5℃水温范围内。本研究揭示了长江上游流速、浮游生物密度、离坝距离和水温变化对幼鱼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在长江十年禁渔背景下,应加强缓流生境库区和干支流汇合处的生境保护,为种群资源量恢复构建重要栖息地。  相似文献   
9.
滤食性鲢鳙鱼对池塘浮游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鳙鱼不同密度的放养试验,研究了滤食性鱼类对池塘浮游生物的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鳙鱼密度的增加,浮游植物生产力并不下降,密度有所提高:鳙鱼的放养促使浮游动植物问题小型化发展;鳙鱼放养密度对浮游生物多样性指数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禹城地区新开养殖池塘中因鱼种放养量及搭配不合理、施肥投饵不均,造成池塘水质恶化,制约了鱼类的生长和鱼产量的提高。论文中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在原位条件下较系统地研究了低洼盐碱地池塘养殖鱼类对渔业水质的调控影响。在不投饵、不施肥的前提下,养殖一定规格(41~195g/尾、鳙53~210g/尾)、密度(0.74尾/m^3)的鳙鱼后,水体中浮游生物的密度和水体中N、P含量降低。抑制了水体中蓝绿藻水花的形成和发生,池塘水体中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增加、浮游生物个体总体趋于小型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