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9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采用静态强制通气堆对氧化塘底泥进行堆肥处理,对堆肥过程中氮、磷和重金属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总氮下降了17.5%,总磷上升了47.0%,重金属略有上升,堆肥时间以7周为宜。  相似文献   
2.
烧麦秆与大气污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正心  高红 《四川环境》1997,16(4):35-38
本文就近3年来成都市周围烧麦杆,油菜秆所引起的大气环境污染的原因,危害加以分析,并提出对策及建议,由于成都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周围农村中不再用麦秆和油菜秆作为燃料而全部焚烧作肥料还田,同时由于3月多发生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逆温现象及城市热岛效应,造成我市环境空气的严重污染,建议从立法、宣传及爱护资源等方面来改善人们的刑法陋习和加强对成都市大气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以麦秆作为好氧反硝化碳源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室内试验装置,研究以麦秆为碳源和反应介质的生物反应器在好氧条件下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的影响因素和效果。结果表明,以麦秆为碳源的反应器启动快,反硝化反应受温度及水力停留时间影响大。28℃时N的去除量约33℃的3倍。当室温为(27±1)℃,进水硝酸盐氮浓度为50mg/L、水力停留时间56.85h时,反应器对氮的去除率在94.64%以上;当水力停留时间为12h时,氮去除率<50%。同时反硝化反应受pH值和进水NO3--N浓度的影响。当pH值为6.7时,N的去除率最高,达90%以上。反硝化速率与NO3--N浓度显著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4.
利用辐照预处理麦秆作为反硝化固体碳源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范振兴  赵璇  王建龙 《环境科学》2009,30(4):1090-1094
采用经辐照预处理的秸秆作为反硝化微生物的固体碳源和生物膜载体反硝化脱氮,以考察辐照预处理是否可以提高麦秆作为固体碳源反硝化的性能.静态试验结果表明,辐照预处理可以使麦秆作为固体碳源反硝化的反硝化速率提高20%,在硝酸氮初始浓度65.3 mg/L时,辐照剂量300 kGy的麦秆的反硝化速率可以达到0.087 mg/(g·h),硝酸氮去除率在90%以上.部分试验结果通过麦秆的表面结构红外分析和扫描电镜观察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5.
大麦秆提取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张薛  胡洪营  门玉洁 《环境科学学报》2007,27(12):1984-1987
麦秆提取液是无害、高效的抑藻剂.未过滤大麦秆提取液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有显著的抑制效果,投加比例在10mL·L-1以上时,抑制效果与大麦秆提取液投加浓度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6d后的抑制率均在95%以上,且培养液澄清透明;而通过0.22μm滤膜过滤后的大麦秆提取液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果不显著.在投加未过滤大麦秆提取液的培养液中发现大量原生动物,推测原生动物的吞食作用是大麦秆提取液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不同氮源对麦秆厌氧消化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中温[(35±1)℃]条件下,采用批式发酵方式,研究了不同氮源对麦秆厌氧消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添加氮源时,麦秆挥发性固体(VS)产气量为323.97mL/g,甲烷含量为64.38%;厌氧发酵后发酵液中各形态氮含量均大幅增加,发酵液中的氮以铵态氮和有机氮为主;发酵后的麦秆中木质素含量增加,纤维素结晶区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添加氮源提高了微生物的活性,产气速率大幅提高,VS产气量提高了35.37%~50.20%,但对甲烷含量的影响不大.除硝酸钾外,添加氮源的各处理发酵液中均以铵态氮为主,占总氮的70%以上,添加硝酸钾的处理最低,仅为54.60%,均远高于对照的38.49%.添加氮源及不同氮源对发酵液中硝态氮含量的影响不大;添加氮源促进了微生物对麦秆中纤维素和半纤维的破坏,但对纤维素结晶区的影响不大.在各种氮源中,以添加尿素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回收溶液环境下不同停留时间时生物质的水热碳化过程和产物特性,在自动升温高压反应釜中,以麦秆为实验原料,回收220℃和120 min麦秆水热反应溶液作为溶剂,进行反应时间为30~180 min,反应温度为220℃条件下的水热碳化实验研究。研究发现,回收溶液环境中,同纯水环境相同的停留时间条件下,麦秆水热固体产物产率无明显变化,而碳含量则有所增加,芳香化和有序化程度逐渐提高;液体产物中还原糖浓度从90 min时的11.16 g/L下降至180 min时的6.25 g/L,糠醛和5-HMF浓度随停留时间的增加变化幅度较小,回收反应溶液对于改善固体产物碳化程度和固存液体产物中碳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8.
大麦秆控藻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吴为中  芮克俭  刘永 《生态环境》2005,14(6):972-975
大量实验研究证明:大麦秆是一种很具前景的抑藻物。它能有效控制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各种藻类生长,优化水生生物的组成结构。例如水体中放入大麦秆可以增加无脊椎动物以及鱼类的数量,从而达到改善水生生态系统的目的。大麦秆的抑藻机理非常复杂,研究已经排除了营养物质以及大麦秆上遗留杀虫剂对藻的抑制作用。现在除了传统所认为物理和生物机理外,最为认可是化学机理,即大麦秆在有氧降解过程中能产生的诸如酚类、酯类、蒽醌类活性物质,它们能够很好的抑制藻类生长,但是确切的有效化学物质的提取还需要通过GC/MS等方法进一步研究。在小型水体,尤其是鱼类养殖水体中可以直接施用大麦秆以改善水体。总之大麦秆是一种环境友好、生态安全、经济适用的有效控藻物质,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9.
农业秸秆富含纤维素、木质素等组分,是良好的吸附材料。采用麦秆作为吸附剂,其对浮油及溶解油具有良好吸附效果。选用麦秆为吸附剂,探究其对扑草净的吸附效果。主要考察麦秆粒径、投加量、振荡频率、扑草净初始质量浓度4种因素对吸附的影响,研究麦秆对扑草净的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过程,并采用正交实验对影响吸附的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1)麦秆可有效降低废水中扑草净浓度,在振荡频率150r/min、麦秆粒径250~500μm、投加量0.500 0g、吸附300min时,扑草净初始质量浓度由5.20mg/L降至3.22mg/L,去除率为38.08%。(2)单因素吸附平衡实验表明,随麦秆粒径增加(150~4 000μm),其比表面积减小,平衡吸附量随之减小,麦秆粒径150~250μm时平衡吸附量为0.192 0 mg/g,显著大于1 700~4 000μm时的平衡吸附量(0.059 3mg/g);随麦秆投加量增加(0.100 0~1.000 0g),去除率随之提高,平衡吸附量与之相反,0.100 0g投加量时平衡吸附量为0.222 0mg/g;随着振荡频率加剧,麦秆在水中扩散增强,与扑草净碰撞几率增加,振荡频率250r/min时平衡吸附量为0.191 0mg/g;随扑草净初始质量浓度增加(1.03~6.18mg/L),平衡吸附量随之增加,初始质量浓度为6.18mg/L,平衡吸附量为0.226 0mg/g。(3)分别以Henry型、Langmuir型、Freundlich型吸附等温式进行拟合,资料表明,以Henry型吸附等温式较适宜描述该吸附过程。(4)采用伪一级动力学方程、伪二级动力学方程、Elovich经验方程、颗粒内扩散方程分析吸附动力学过程,以伪二级动力学方程较符合。(5)在振荡频率为150r/min、初始质量浓度为2.00mg/L、麦秆粒径为250~500μm、投加量为0.700 0g时,扑草净最佳去除率为47.80%。  相似文献   
10.
采用农业废弃物麦秆为原料制备黄原酸酯,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技术对麦秆黄原酸酯物理化学性质进行表征,并对水中Cu2+进行吸附特性研究,考察了不同条件对Cu2+吸附效果的影响,并将其应用于跌水式吸附法对含重金属沼液进行处理,为麦秆黄原酸酯应用于实际污水处理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麦秆黄原酸酯对Cu2+的吸附行为符合伪二级动力学吸附模型与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298 K时,Cu2+的饱和吸附量为28.33 mg/g,溶出率为4.97%,对Cu2+的固持能力较强;黄原酸酯跌水吸附法对于含量为50 mg/L以下的Cu2+废水去除率达到80%以上,对实际沼液中Pb、Zn、Cd、Cu的去除率为44.42%~90.16%,去除顺序为Cd>Pb>Cu>Z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