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4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沧州市大气污染特征观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永宏  胡波  王跃思  刘伟  张武 《环境科学》2012,33(11):3705-3711
利用沧州2009年7月~2011年7月的NOx(NOx=NO+NO2)、O3、SO2以及PM10的观测数据,分析了沧州市大气污染物的日变化、月平均变化、年变化以及季节平均变化特征.结果表明,NOx、PM10日变化为双峰型,O3为单峰.SO2日变化也呈现为双峰型,但是其变化幅度较平缓.NO、NO2、NOx、SO2有较相同的季节变化趋势.NO、NO2、NOx、SO2及PM10冬季值最大,分别为(30.0±18.9)μg·m-3、(50.5±19.8)μg·m-3、(80.5±38.7)μg·m-3、(62.1±34.7)μg·m-3、(201.6±98.5)μg·m-3.臭氧夏季浓度最高,其月均值为(88.0±22.3)μg·m-3.NO、NO2、NOx、O3、SO2及PM10年均值分别为(18.9±14.5)μg·m-3、(37.6±13.0)μg·m-3、(56.5±27.5)μg·m-3、(49.9±16.3)μg·m-3、(31.6±19.5)μg·m-3、(156.7±79.1)μg·m-3.秋冬季污染物主要为NOx(NOx=NO+NO2)、SO2以及PM10,夏季污染物主要为O3.  相似文献   
2.
以沧州地区的地下水、土壤和小麦中的氟元素为研究对象,探讨氟元素在地下水、土壤和小麦等不同介质中的含量、空间分布与来源成因。通过绘制各介质中氟元素分布图,获得氟元素在各介质中不同深度的含量及水平空间上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当地深层地下水氟含量平均为2.25 mg/L,高于浅层地下水的平均值0.80 mg/L;深层和浅层土壤氟含量接近,平均值分别为557.18、569.20 mg/kg;小麦中的氟含量最高值为0.96 mg/kg,当地小麦氟含量均低于国家标准限值(1.0 mg/kg)。根据氟元素的分布特点分析,当地深层地下水与土壤的氟元素来源一致,而不同于浅层地下水中的氟;小麦的氟元素分布受浅层土壤氟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沧州深层地下水氟的分布及演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氟含量高是沧州深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之一。为了反映沧州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和揭示深层地下水氟的演变机制,本文分析了1980年和2014年沧州地区深层地下水中氟含量变化,研究了深层地下水中氟的分布特征和演化过程。具体使用ArcGIS和PHREEQC软件分别绘制沧州地区深层地下水氟的时空分布图和模拟氟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结果表明沧州地区深层地下水氟浓度水平分布表现为西部最低,中西部和东部沿海次之,中部最高,且在2014年其面积增至约占沧州地区总面积的50%,可直接饮用地下水资源分布面积减少。深层地下水中氟离子浓度逐渐升高,仍来自萤石沿着水流路径、水流方向不断发生溶解反应,且从1980年到2014年仍未达到饱和。预计在深层地下水开采活动下,沧州深层地下水氟含量会继续增加。  相似文献   
4.
大气环境管理平台是目前我国城市大气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利用气象、空气质量、污染源等多源异构数据资料,以模型集成分析的方法,针对沧州市的消峰和污染减排问题,开发了大气环境管理平台(APP),并对沧州市大气污染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和验证.以沧州市2019年1月27-30日两次大气污染过程为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污染过程1(2019年1月27日14:00-1月28日02:00)中ρ(PM2.5)/ρ(PM10)平均值为0.59,ρ(SO2)、ρ(NO2)和ρ(CO)平均值分别为37.0 μg/m3、66.7 μg/m3和1.5 mg/m3;污染过程2(1月29日10:00-1月30日09:00)中ρ(PM2.5)/ρ(PM10)平均值为0.61,ρ(SO2)、ρ(NO2)和ρ(CO)平均值分别为38.5 μg/m3、67.7 μg/m3和1.8 mg/m3,说明加强对前体物的控制是削弱重污染时段ρ(PM2.5)的重要途径.②污染过程1的相对湿度在重度污染时段增长显著,污染过程2中相对湿度有10 h在70%以上;同时,在此期间风速较小,近地面逆温层较厚,从而加速了颗粒物吸湿增长和二次转化,说明高湿、低风速等气象条件是形成重污染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③源解析结果表明,外来源的平均贡献率为44.73%,本地源的平均贡献率为55.27%,本地工业源、民用源、交通源和电力源贡献率分别为42.20%、11.97%、1.00%和0.10%,说明重污染期间沧州市受到周边区域传输具有一定的可能性,本地源的贡献主要来自工业源和民用源.   相似文献   
5.
沧州地区多年来大量开采深浅层地下水,破坏了咸淡水层的界面,并导致咸水面下移,对下部含水层有较大的影响。本文以沧州地区地下水中的盐分为研究对象,在历史资料收集分析、野外水文地质调查、取样测试分析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历史阶段和现阶段地下水TDS的空间分布规律,探讨了沧州深层和浅层地下水中TDS的空间分布特征、演化特点及成因。结果表明:从1980年到现在30余年,沧州地区深、浅层地下水的TDS均呈升高趋势,浅层水TDS高的区域从滨海向区域中部延伸,深层水TDS仍为滨海中部西部;补给量减少是浅层地下水TDS增大的主要原因,深层地下水开采是深层地下水TDS增大的主要原因。可通过有效解决深层地下水超采问题,同时,对TDS高的微咸水和咸水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等措施来改变沧州区域地下水TDS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6.
沧州市滨海盐碱区土壤盐渍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层采集不同时期沧州市滨海盐碱区的土样,采用流动分析仪测定各土样的总含盐量及主要盐分离子,分析土壤的盐渍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为硫酸盐-氯化物型盐渍化土壤,土壤中氯化钠、氯化镁和氯化钙为氯化物的主要组成部分,硫酸盐类主要为硫酸钠、硫酸镁和硫酸钙.该地区不同采样时期间、不同地区间和不同土层间土壤盐渍化状态均存在极显著差异.除碳酸根+碳酸氢根外,钾离子、钠离子、镁离子、氯离子、钙离子、硅酸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均为表征该地区土壤盐渍化状态的主要盐分离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