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6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硫酸盐还原菌介导的吸附态砷的迁移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界中砷(As)主要被吸附在铁氧矿物上,吸附态砷从铁氧矿物释放至水体是水中砷污染的主要来源.在此过程中,微生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加入硫酸盐还原菌Desulfovibrio vulgaris DP4对吸附态砷迁移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0 h两体系砷释放量均为0μmol·L~(-1).与对照组相比,前84 h DP4促进了吸附态五价砷[As(Ⅴ)]的脱附,在13 h砷的释放量达到最大值12.6μmol·L~(-1),占初始总吸附量(16μmol·L~(-1))的79%,是对照组(1.5μmol·L~(-1))的8.4倍.而在84 h之后,DP4体系的砷浓度低于非生物对照组,表明溶解态砷被再次固定.此过程中,砷的释放量与氧化还原电位(Eh)显著相关(P=0.001).XRD结果表明,在DP4作用下针铁矿的结晶度降低了50%,且结晶度越低,吸附能力越强,这可能是后期砷被再次固定的原因之一.同时SEM-EDS表明DP4使得针铁矿发生团聚,部分被转化为硫铁矿.As的XANES结果表明固相中没有硫化砷生成,这进一步证明固相中生成的主要是硫铁矿,它对砷的再吸附导致了后期DP4体系中溶解态砷的浓度低于非生物对照组.此外,在固相中检测出了19%的As(Ⅲ),而液相中并未检测出溶解态的As(Ⅲ),据此推测硫酸盐还原菌原位还原了吸附态As(Ⅴ).  相似文献   
2.
马彦涛  薛金凤  梁涛  夏军  张秀梅 《环境科学》2006,27(9):1765-1769
为了研究妫水河流域的氮磷非点源污染来源,在官厅水库周围进行了野外人工降雨实验,结果表明,氮磷输移率与径流量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溶解态氮、磷的平均相关系数分别是0.997 8和0.988 9,因此提出了新的溶解态氮磷负荷模型.从妫水河流域的土壤图、土地利用图中提取地理信息,以数字高程模型为依据,应用新模型研究了妫水河流域溶解态氮污染负荷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溶解态氮主要来自水浇平地,其次是低山和丘陵.  相似文献   
3.
王楠  马淼  石金辉  高会旺  姚小红 《环境科学》2018,39(9):4034-4041
利用2016年6~7月在青岛采集的总悬浮颗粒物(TSP)样品,分析了其中不同形态磷的浓度,讨论了夏季气溶胶中总磷(TP)、溶解态磷(DP)、溶解态无机磷(DIP)和溶解态有机磷(DOP)的分布特征及来源,并估算了大气P的沉降通量.结果表明,夏季青岛大气气溶胶中TP的浓度为(49.3±30.6)ng·m~(-3),其中DP浓度为(15.5±10.4)ng·m~(-3),对TP的贡献为30.9%±11.0%.DP中以DIP占主导,其贡献平均约为60%.气溶胶中不同形态P的来源分析结果显示,夏季青岛气溶胶中P的来源复杂,受地壳源、人为源、生物质燃烧、农业施肥等多种源的共同影响.其中TP的38%来自土壤源的贡献,农业活动源和工业源的贡献分别为20%左右;DP中DIP主要受到农业活动源及燃烧源的影响,其贡献分别为51%和24%;DOP主要来源于土壤源及农业活动源,其贡献分别为41%和27%.观测期间,大气TP的干沉降通量为(51.7±31.7)μg·(m~2·d)~(-1),其中DP对TP干沉降通量的贡献为23.2%±8.2%.DP中DOP有重要贡献,约为DP干沉降通量的40%.DP的干沉降通量可支持黄海(0.5±0.3)mg·(m~2·d)~(-1)浮游植物碳的生产,对新生产力的贡献约为1%.  相似文献   
4.
汽车内饰件的自然暴晒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华  高泽海 《环境技术》2009,27(3):10-13
本文主要阐述汽车内饰件自然暴晒试验方法:IP/DP箱试验和整车暴晒试验。汽车内部材料的耐用性是影响使用满意程度的极其重要的因素,所以汽车内饰材料需要一个模拟其在具体使用过程中的自然条件的试验,以便观察汽车内饰件在老化过程中的性能变化。  相似文献   
5.
十溴联苯醚(BDE-209)与得克隆(DP)是两种常见的添加型卤代阻燃剂,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产品中.由于其普遍存在于多种环境介质中,现已成为一种广泛存在的污染物,可能会对人体及生态系统产生潜在的危害.本研究测定了青海省西宁市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夏、冬两季大气中BDE-209与DP的水平.结果表明,青海省西宁市夏、冬两季大气中BDE-209的平均水平分别为370 pg·m-3、470 pg·m-3,天峻县为220 pg·m-3、390 pg·m-3,与其他城市和地区相比,属于水平较高的地区.而西宁市大气中DP的平均水平为0.85 pg·m-3、0.25 pg·m-3,天峻县为0.24 pg·m-3、0.16 pg·m-3,西宁市水平高于天峻县,夏季水平高于冬季,与其他地区相比,青海省DP整体水平较低.西宁市与天峻县DP的同分异构体中,anti-DP所占比例分别是0.66±0.04与0.68±0.06,在时间与时空上的变化均不明显.青海省BDE-209与DP呈现弱的负相关性,说明两种污染物在青海省可能没有相同的本地源.  相似文献   
6.
以我国广东省汕头市贵屿镇典型电子废物处置场地为研究区域,对其表层土中的德克隆(DP)阻燃剂的污染水平及分布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DP在全部23个表层土样品中均被检出,浓度范围为0.308~209ng/g,东南部地区的污染水平显著高于西北部地区,各区域的污染水平也存在一定差异.DP浓度最高点(209ng/g)和次高点(46.2ng/g)均位于主要从事电子废物手工拆解及物理破碎的片区.表层土样品中anti-DP质量分数(fanti)的变化范围为0.444~0.754 (平均值:0.652±0.064),同DP工业品中的fanti值(0.65)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在表层土中不存在明显的异构体选择性降解.不同的电子废物处置方式对各片区表层土中DP的分布模式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汽车内饰材料常见的老化试验方法:人工加速老化试验、IP/DP箱暴晒和整车暴晒,分别讨论三种试验方法涉及的规范以及操作性.人工加速老化试验能快速掌握汽车内饰材料老化性能,缩短材料研发周期;IP/DP箱和整车对内饰件或其装配件进行的老化试验降低内饰材料加工工艺存在的风险,确保了内饰材料质量.整车暴晒收集的数据为人...  相似文献   
8.
为评估淮安市大气中DP(德克隆)的水平及分布特征,于2016—2018年采用大气被动采样方法,共收集了96个大气样品,对大气中ρ(DP)、ρ(syn-DP)(syn-DP为顺式DP)和ρ(anti-DP)(anti-DP为反式DP)进行分析,结合fsyn〔ρ(syn-DP)占ρ(DP)的比例〕分布模式,追溯大气中DP的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①所有样品中均检出DP,厂界内大气中ρ(DP)范围为1 925~4 221 pg/m3,平均值为3 053 pg/m3;除厂界内采样点外,其他采样点大气中ρ(DP)范围为9~92 pg/m3,平均值为42 pg/m3.②ρ(DP)最高值出现在厂界内采样点,其ρ(DP)比厂界外采样点高约3个数量级.③大气中ρ(DP)分布受季节性影响较为明显,呈冬季高、夏季低的特征.④厂界内采样点fsyn平均值为0.26,厂界外采样点的fsyn值在0.18~0.53之间,平均值为0.28,与厂界内采样点大气中DP的fsyn平均值相当.研究显示,淮安市大气中的高水平DP主要来源于DP生产,fsyn值受季节和空间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得克隆(Dechlorane Plus,DP)作为全球广泛使用的氯代阻燃剂,具有POPs特性和环境毒性,但其生物毒性数据非常有限。本文选择水生初级生产者纤细裸藻(Euglena gracilis)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检测藻细胞生长状况、光合色素水平、抗氧化酶活性、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研究了不同浓度DP对其生态毒性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低浓度DP对纤细裸藻生长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差异不显著;DP浓度较低时(0.1和0.5 mg·L-1DP)类胡萝卜素含量受到轻微抑制;较高浓度DP暴露导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谷胱甘肽(GSH)水平显著增加,同时高浓度DP(8 mg·L-1)下MDA含量显著上升,提示膜结构受到损伤;表明较高实验浓度范围内,DP对纤细裸藻的生长及抗氧化系统均产生一定影响,结果将为DP的环境生态风险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Air and foliage samples (Eucalyptus spp. and Pinus massoniana Lamb.) were collected from e-waste and reference sites in South China and analyzed for Dechlorane Plus (DP) and two dechlorinated DPs. DP concentrations in the air were 13.1-1794 pg/m3 for the e-waste site and 0.47-35.7 pg/m3 for the reference site, suggesting the recycling of e-waste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DP to the environment. Plant DP, with concentrations of 0.45-51.9 ng/g dry weight at the e-waste site and 0.09-2.46 ng/g at the reference site, exhibited temporal patterns similar to the air DP except for pine needle at the reference site. The air-plant exchange of DP could be described with the two-compartment model. Anti-Cl11 DP was measured in most air and plant samples from the e-waste site. The ratios of anti-Cl11 DP to anti-DP in the air and plants may indicate the preferential uptake of dechlorinated DP by plant compared with DP.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