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综合类   7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尿素对中国近海3种典型赤潮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实验室一次性培养的方法,研究了尿素对中国近海3种赤潮藻---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trochoidea)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这3种赤潮藻均能利用有机氮源尿素生长,且表现出明显的浓度效应:当尿素浓度介于0~8.82μmol.L-1(以N计,下同)时,3种赤潮藻的比生长速率均较低,细胞密度也较低,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当尿素浓度大于8.82μmol.L-1时,这3种赤潮藻表现出明显的生长效应.然而,3种赤潮藻适宜生长的尿素浓度并不一致,当尿素浓度分别为882、8820和8820μmol.L-1时,球形棕囊藻、锥状斯氏藻和中肋骨条藻分别达到最大比生长率0.76、0.54和0.66d-1.将3种赤潮藻在不同尿素浓度下的最大比生长速率用Monod方程拟合,得出球形棕囊藻、锥状斯氏藻和中肋骨条藻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条件下的最大比生长速率和半饱和常数分别为0.73、0.47、0.63d-1和12.36、21.83和20.34μmo.lL-1.由此可见,这3种藻能够利用有机氮源尿素,无疑扩展了其氮营养来源,在无机氮源缺乏时,具有竞争优势.相比较而言,球形棕囊藻对尿素的亲和力最高,在低浓度尿素条件下,球形棕囊藻具有较高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温度和盐度对锥状斯氏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采用正交试验和单因子试验研究了温度和盐度对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为25℃、盐度为25是锥状斯氏藻的最佳生长条件,此时最大比生长率和种群细胞数达到最高。而过低或过高的温度或盐度均会抑制其生长。  相似文献   
3.
大亚湾澳头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垂直分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于2001年8月采集了大亚湾澳头海域3个采样点约20cm柱状沉积物样品,研究了甲藻孢囊的垂直分布。该海域孢囊种类较丰富,共分析鉴定出20个属的38种孢囊类型。孢囊数量十分高,3个站位上表层12cm沉积物中孢囊的平均数量分别为4 13、2 02、1 14×104/g,最高达1 12×105/g。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trochoidea)孢囊是压倒性优势种类,在大部分样品中该孢囊的数量超过了50%,上表层甚至超过了90%。孢囊的H′为0 15~3 51,3个站位平均分别为0 78、1 66、2 72。结果显示大亚湾澳头海域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受到污染,90年代后污染加重,而近5a来则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4.
氮限制对三种赤潮藻生长以及种间竞争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了解不同类别的赤潮藻类对氮(N)限制的响应,在实验室单独培养以及混合培养条件下,研究了N限制对3种典型赤潮微藻(中肋骨条藻、锥状斯氏藻和海洋卡盾藻)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N限制对3种赤潮藻类的生长均具有明显影响,其中中肋骨条藻对N限制较为敏感.混合培养体系中,藻细胞生长同时还受到种间竞争的明显抑制;而在3种藻混合培养条件下,种间竞争成为了藻细胞生长的决定性因素,锥状斯氏藻和海洋卡盾藻能对中肋骨条藻的生长能产生协同抑制作用.锥状斯氏藻是一种可形成孢囊的种类,N限制和种间竞争能促进其孢囊的提前形成,并且种间竞争能显著提高孢囊的形成率.  相似文献   
5.
中肋骨条藻与锥状斯氏藻藻际细菌溶藻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向对数生长期的中肋骨条藻和锥状斯氏藻培养体系中分别加入体积分数1%和10%的2216E培养基,以未加入培养基的对照组和10%无菌组作为对照,研究藻际细菌的溶藻效应.结果表明,对照组、1%组及10%无菌组的中肋骨条藻和锥状斯氏藻生长未受抑制,而10%组的中肋骨条藻和锥状斯氏藻生长则受到显著的抑制(p0.001),在第96h时,藻细胞几乎都被裂解,藻细胞数、叶绿素a含量及叶绿素荧光效率(Fv/Fm)显著低于对照组、1%组及10%无菌组(p0.001),表明藻际细菌具有抑制微藻生长的作用.在整个溶藻过程中,中肋骨条藻10%组细菌丰度增加了约250倍,锥状斯氏藻10%组藻际细菌丰度增加了约300倍,藻际细菌丰度的剧增可能是溶藻的主要原因.作为溶藻效果的评价指标,叶绿素荧光效率要优于细胞形态的改变、藻细胞数量的变化及叶绿素a含量,是较理想的溶藻检验指标.  相似文献   
6.
从深圳大鹏湾南澳赤潮暴发海域的表层沉积物中分离得到1株海洋溶藻细菌(编号N3),以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tricornutum)和常见赤潮生物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为实验藻种,利用液体感染法研究了该株溶藻细菌的溶藻效应及溶藻方式.结果表明,菌株N3对中肋骨条藻和三角褐指藻均无溶藻活性,而菌悬液的体积分数为2%和10%时分别对锥状斯氏藻和海洋原甲藻有较好的溶藻效果,但溶藻现象不同.菌株N3可使锥状斯氏藻的细胞变形,胞内物质分布不均匀并最终死亡;使海洋原甲藻的藻细胞膨胀变形,细胞膜内物质聚集于一端,最终藻细胞破裂死亡.菌株N3对锥状斯氏藻和海洋原甲藻的溶藻方式相同,均以直接溶藻为主.菌株N3的菌悬液以2%、1%和0.1%的体积分数接种到锥状斯氏藻藻液中时,细菌的密度整体上呈下降趋势,2%处理组中藻细胞在120 h内全部死亡,而1%和0.1%处理组藻细胞的增长率略低于对照组.菌株N3的菌悬液以10%、5%和1%的体积分数接种到海洋原甲藻藻液中时,细菌的密度呈下降趋势,10%和5%处理组中藻细胞至120 h时死亡率分别为78%和70%,而1%处理组的藻细胞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电镜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RNA鉴定结果表明,菌株N3为芽胞杆菌属(Bacillus sp.).  相似文献   
7.
摘要: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共培养体系中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对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生长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当龙须菜起始生物量为0.5g?L-1时,在彼此隔离的共培养体系中,锥状斯氏藻的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与对照组相比,细胞最大密度降低并且对数生长期缩短;但这种抑制作用明显弱于在藻体直接接触的共培养体系中的抑制作用,说明藻体直接接触所产生的克生作用是导致龙须菜对锥状斯氏藻抑制作用的主要原因。当龙须菜起始生物量为0.2g?L-1时,对隔离共培养体系中的锥状斯氏藻胞内营养盐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单独培养组锥状斯氏藻胞内硝酸盐含量是共培养组的1.5倍,说明龙须菜能够通过竞争性吸收环境中的硝酸盐来降低锥状斯氏藻胞内硝酸盐的储存含量,从而有效抑制其生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