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98篇
安全科学   32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31篇
综合类   197篇
基础理论   74篇
污染及防治   37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为了完善现有煤与瓦斯共采技术,创新煤与瓦斯共采方法,对错层位巷道布置下的煤与瓦斯共采系统展开研究,利用相似模拟试验,分析错层位巷道布置覆岩运动情况,预测其开采围岩裂隙发育和瓦斯运移形式,提出了创新煤与瓦斯共采技术构想。研究结果表明:采空区覆岩三带高度随接续工作面的增加而增大,相邻采空区垮落矸石压实区呈现“O-L-O”形变化,多个相邻采空区覆岩出现大“O”形圈裂隙带;相邻采空区内瓦斯可实现相互运移,大“O”形圈裂隙带内赋存大量瓦斯气体;研究提出了地面钻井抽采瓦斯、走向高位瓦斯抽采巷和外错尾巷穿层钻孔3种煤与瓦斯共采技术,比传统巷道布置情况下的煤与瓦斯共采技术在安全、经济等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2.
地下开采对地表的破坏与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由于地下开采而引起的沉陷对环境的破坏,包括连续下沉的移动盆地、非连续下沉的塌陷坑等。同时还介绍了对留设保护矿柱、充填采空区等预防措施。对塌陷区和裂缝的治理、复地造田等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复合诱变菌处理氨氮废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诱变技术对微生物菌种进行了诱变处理,分别研究了紫外线诱变菌、硫酸二乙酯(DES)诱变菌和复合诱变菌对含氨废水的降解性能。结果表明,复合诱变后获得的变异菌株Z5对含氨废水中NH4^ -N的去除率比单独采用紫外线或DES诱变后获得的菌株有明显的提高。混合菌种对化肥行业废水中COD的NH4^ -N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5%~98%,出水能达到行业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4.
张磊  刘哲  张经 《海洋环境科学》2007,26(5):450-454,465
通过构造理想的四水团混合模型,对传统温-盐二指标图解和三指标钜阵求解分析水团混合的方法进行比较,认为三指标估算结果更接近真实值.但温、盐数据因为易得且准确性好,所以传统方法仍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在东海西南海区的应用中,检验了天然放射性226Ra核素作为第三个指标的可行性,并对实际水团混合情况进行了评估.证实黑潮次表层水在夏季顺陆坡边缘爬升后沿底部向岸运移,并在近岸涌升,是东海陆架区营养盐外源补充的一个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5.
The outcome of the pregnancy following (a) a mid-trimester termination of pregnancy (TOP) for fetal neural tube defect (NTD) (77 women=group 1); (b) mid-trimester TOP for fetal Down's syndrome (13 women=group 2); (c) delivery of a baby with NTD (119 women=group 3) was studied. The prenatal fetal loss was relatively high in all groups. In group 1 it was similar to that found in other studies after first trimester TOP, in group 2 it was associated with advanced maternal age and the unexpected finding in group 3 was not attributable to advanced maternal age. It is suggested that a previous NTD per se might increase the risk of fetal loss in the next pregnancy. A previous mid-trimester TOP for NTD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 in premature labour, small for dates babies or congenital abnormality in the next pregnancy, but there was a slight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babies weighing less than 2500 g.  相似文献   
6.
In this paper we describe the use of five-colour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or prenatal diagnosis of aneuploidy using uncultured amniotic fluid cells. The analysis is based on ratio mixing of dual-labelled probes and digital imaging for the detection and visualization of five different probes specific for the five target chromosomes, 13, 18, 21, X, and Y. A retrospective blind analysis of 30 coded uncultured amniotic fluid samples correctly detected fetal sex and five trisomy 21 cases. Multicolour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used in this way allows rapid and simultaneous detection of the most frequent aneuploidies.  相似文献   
7.
针对搅拌桩施工会引起周围土体的位移及产生很高的超静孔隙水压力的工程现象,首先分析了搅拌桩施工中固化剂的注入体积与膨胀压力、成桩直径的关系。结果表明,5%~10%的注入浆液的体积可以对周围土体产生1.8~3.0倍不排水抗剪强度的膨胀压力,成桩直径比搅拌叶片的名义直径大5%~10%。然后量测室内模型桩、现场搅拌桩的成桩直径,分析了注入浆液的体积与成桩直径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深度不太大的水泥土搅拌桩,有约45%的注入体积会通过上浮隆起的土体损失掉;大约5%的注入体积通过劈裂裂缝渗入到周围土体中;大约50%的注入体积会转化为成桩直径,使桩体膨胀5%~10%,即实测桩径比搅拌叶片的名义直径大5%~10%。  相似文献   
8.
碱解预处理污泥和原污泥按一定比例进行混合后,投入厌氧反应器中进行消化,研究其对污泥减量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处理既可以提高污泥减量率,又能改善污泥厌氧消化性能,提高污泥产气量。当碱处理污泥和原污泥混合比为1∶3时,在混合初期由于稀释作用和水解中和作用,溶液的pH能迅速恢复到中性。SS减少48%,较对照组提高了10%;SCOD减少约80%,较对照组提高20%,而空白对照组因未发生溶胞作用,各参数值均处于较低水平,降解率也维持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9.
改性氧化铝微波诱导催化氧化处理高浓度苯酚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微波诱导催化氧化技术,以改性氧化铝为催化剂,对高浓度模拟苯酚废水进行氧化处理。考察了微波功率、催化剂投加量、H202投加量、废水pH值和微波反应时间等因素对苯酚去除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处理30mL质量浓度为1 100mg/L的苯酚模拟废水,在微波功率500W,催化剂加入量1 g(液固比30∶1),30%双氧水...  相似文献   
10.
南京北郊春季气溶胶吸湿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徐彬  张泽锋  李艳伟  秦鑫  缪青  沈艳 《环境科学》2015,36(6):1911-1918
大气气溶胶的吸湿性对气溶胶粒子的谱分布、云凝结核形成、气候强迫、人体健康等均有重要的影响.利用吸湿性串联差分迁移率分析仪(HTDMA)在2014年4月16日~5月21日对南京北郊的大气气溶胶吸湿特性进行观测.30~230 nm气溶胶粒子在90%相对湿度下的吸湿增长观测结果表明,气溶胶粒子的吸湿增长因子平均概率分布函数(GF-PDF)呈现明显的双峰分布,即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强吸湿模态,和一个相对较小但仍很明显的弱吸湿模态.对吸湿性的日夜对比分析发现,整体上白天的气溶胶粒子吸湿性大于夜间气溶胶粒子,白天强吸湿模态的粒子数目比例高于夜间,夜间气溶胶粒子的外混合程度更高.利用HYSPLIT模式对气溶胶来源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南京北郊主要受到3类气团的影响.其中西北大陆气团背景下爱根核模态粒子在经过大陆的长距离输送过程后,老化程度较高,吸湿性也更强.而对于积聚模态粒子,则为来自东方气团的粒子吸湿性更强,强吸湿模态粒子数目比例也较高.局地气团背景下气溶胶粒子在各粒径段都具有较高的强吸湿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