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69篇 |
免费 | 758篇 |
国内免费 | 6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30篇 |
废物处理 | 24篇 |
环保管理 | 138篇 |
综合类 | 1184篇 |
基础理论 | 253篇 |
污染及防治 | 148篇 |
评价与监测 | 139篇 |
社会与环境 | 37篇 |
灾害及防治 | 4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4篇 |
2024年 | 66篇 |
2023年 | 72篇 |
2022年 | 98篇 |
2021年 | 105篇 |
2020年 | 112篇 |
2019年 | 83篇 |
2018年 | 91篇 |
2017年 | 96篇 |
2016年 | 109篇 |
2015年 | 118篇 |
2014年 | 83篇 |
2013年 | 115篇 |
2012年 | 107篇 |
2011年 | 100篇 |
2010年 | 82篇 |
2009年 | 84篇 |
2008年 | 50篇 |
2007年 | 78篇 |
2006年 | 74篇 |
2005年 | 67篇 |
2004年 | 35篇 |
2003年 | 41篇 |
2002年 | 26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30篇 |
1999年 | 25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3篇 |
1975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197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As part of a programme to characterize floating anthropogenic debris in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the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 conducted 18 field surveys in the harbours of major metropolitan cities of the east, west, and Gulf coast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Mid-Atlantic Bight. the surveys were designed to provide information on the types, relative amounts, and distributions of aquatic debris in different geographic reg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Neuston nets (0.33 mm mesh) were used to collect surface debris during outgoing tides on two or three consecutive days in selected areas of each city. After each net tow, the debris, which ranged in size from small resin pellets to large plastic sheeting pieces, was identified, categorized, and counted. the data are being used to qualitatively characterize aquatic debris in coastal metropolitan areas, to examine potential regional variations, and to tentatively identify potential sources. 相似文献
2.
在SBR反应器中接种富含聚磷菌的活性污泥,以一系列不同比例的丙酸与乙酸混合为碳源条件,进行了EBPR系统颗粒化培养,考察了混合碳源中丙酸所占质量分数(以COD质量浓度计)的提高对EBPR系统颗粒化进程中颗粒粒径生长、污泥沉降性能、系统除磷效率等宏观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EBPR系统污泥颗粒生长速率随碳源中丙酸所占质量分数的增加而提高;碳源中丙酸所占质量分数较高的反应器污泥SVI值相对较高.经90 d培养,碳源中丙酸所占质量分数分别为0%、25%、50%、75%及100%的系统中成熟颗粒体积平均粒径分别为550.64、599.41、642.38、680.99和745.08μm,污泥SVI值分别稳定在30、40、50、60及75 mL.g-1左右.在相同的磷处理负荷下,各试验系统除磷性能产生了显著性差异.0%、25%、50%、75%及100%丙酸碳源系统平均净除磷能力(以MLSS计)分别为0.78、2.29、2.96、3.23及3.77 mg.g-1,平均除磷效率分别为31.5%、56.5%、77.4%、85.9%及97.0%. 相似文献
3.
利用2019年1月至7月伊犁喀什河流域的水化学测试数据,采用Piper三线图、相关性分析、Gibbs模型等方法,分析喀什河流域的地表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并对其物质来源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喀什河流域地表水呈弱碱性(7.77≤pH≤8.16),TDS介于184.8—588.12 mg·L−1之间,其浓度均值(243.48 mg·L−1)低于世界半干旱区地表水TDS的均值(370 mg·L−1),同时低于干旱区地表水TDS的均值(440 mg·L−1),但高于世界河流的均值(115 mg·L−1);阳离子以Ca2+为主,${rm{HCO}}_3^{-} $为其主要阴离子,两者分别占其相应离子总量的82.8%和82.6%;研究区主要离子浓度总体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主要原因是高海拔流域冰雪融水占比高;水化学类型以HCO3-Ca·Mg和HCO3-Ca型为主;地表水主要离子受岩石风化作用和阳离子交换作用的影响,主要离子来源于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的风化溶解,${rm{HCO}}_3^{-} $、Mg2+、Ca2+与${rm{SO}}_4^{2-} $主要来自白云岩等碳酸岩盐的风化溶解,Na+与K+主要来自长石类硅酸盐岩的风化溶解,人类活动对离子组分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贵州安顺地区大气降水中低分子有机酸的化学组成特征, 2007年6~10月共采集降水40次,对降水样品进行了pH值、电导率、水溶性无机阴离子和低分子有机酸的测定.结果表明,安顺地区的大气降水的pH值在3.57~7.09之间,平均值为4.57.最主要的有机酸组成为乙酸、甲酸和草酸,它们的雨量平均浓度依次为6.75、 4.61和2.05 μmol·L-1.有机酸在6月和7月的浓度明显高于其他月份,表明有机酸可能来源于植物生长释放或者其前驱物的光化学氧化.有机酸对降水自由酸的贡献率平均为32.2%,明显高于贵阳市.同时,甲酸与乙酸和草酸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663和0.503,表明甲酸与乙酸具有相似的来源或者不同来源的相似源强,而草酸的前驱物可能与甲酸具有相似的排放特征.观测期间,安顺地区有机酸的湿沉降通量为2.10 mmol/m2,主要集中在降雨频率和雨量相对较高的夏季,此时有机酸的浓度和有机酸对大气降水自由酸的贡献都较大,因此控制安顺地区夏季有机酸的排放对于此地区的酸雨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滁州市冬夏季VOCs污染特征,采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系数法、二次气溶胶生成系数法和正交矩阵因子模型分别对滁州市2023年1—2月和7—8月环境空气中VOC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滁州市冬夏季VOCs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05.91 μg/m3和97.59 μg/m3,总OFP分别为221.11 μg/m3和201.00 μg/m3,总SOAFP分别为84.67 μg/m3和62.66 μg/m3。其中冬季烷烃占优势,夏季OVOCs占优势,夏季OFP前10物种贡献量占总OFP的58.02%;冬夏季VOCs的来源排放比例接近,可统一管控,主要管控机动车尾气、燃烧源和工业活动的过程排放。 相似文献
6.
在自行开发完善的区域空气质量模式系统RegSRRMS中应用查表法,模拟中国典型城市群对流层大气主要污染物的浓度变化,评估该方法在大气复合污染事件预测和控制中的有效性.首先,利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空气质量模式WRF-CHEM中的化学模块建立了包含完善气相化学、气溶胶过程的箱模式WRFBOX.其次,利用WRFBOX进行化学反应敏感性分析,基于影响污染物的重要因子分别建立了臭氧(O3)及其前体物、无机盐气溶胶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查算表数据库,并检验其有效性.最后,将此查算表数据库引入RegSRRMS,建立简化的查表算法.利用直接耦合机制法和查表法对2000年3月珠三角地区污染个例中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进行模拟.通过比较2种方法的模拟结果,显示查表法计算效率提高了57%,能够反映大气光化学反应的非线性特征、气溶胶及其前体物的平衡关系,具有高分辨率、高时效性,能够方便快捷地给出源和受体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可靠.在区域空气质量模式中应用查表法有利于大气污染事件的快速预测以及大气污染控制的快速决策. 相似文献
7.
8.
基于2007年4、8和10月这3个时段不同季节的野外考察取样和实验室分析测试,探讨了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区气溶胶样品中水溶性离子成分的浓度组成、变化特征及其可能来源.结果表明,气溶胶水溶性离子平均浓度为2.76μg·m-3,化学组成以Ca2+、NO-3和SO2-4为主.Ca2+、SO2-4、NH+4、Na+、Mg2+、Cl-在春、夏、秋这3个季节的变化趋势与总离子浓度的变化趋势一致,均为夏季最高、秋季次之、春季最低,而K+与NO-3却呈现出秋季最高、夏季和春季浓度次之的季节变化特征.分析认为,气溶胶中Ca2+、Na+、Mg2+、K+和Cl-主要可能来自陆源矿物;而NO-3和NH+4则很大程度上以人为源为主.并且发现,SO2-4可能同时受陆地源与人类活动来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南昌市道路扬尘和土壤风沙尘PM2.5中多环芳烃(PAHs)的来源和健康风险,利用颗粒物再悬浮系统采集PM2.5样品,测定了PM2.5中16种优先控制的多环芳烃的含量.结果表明,南昌市道路扬尘PM2.5中ΣPAHs含量范围为48.85~166.16μg·kg-1,平均值为(114.22±39.95)μg·kg-1,土壤风沙尘PM2.5中ΣPAHs含量范围为31.05~62.92μg·kg-1,平均值为(40.79±9.39)μg·kg-1.道路尘和土壤风沙尘PM2.5中的PAHs都是以4~5环组分为主.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南昌市道路扬尘PM2.5中PAHs的来源包括机动车的排放和燃煤源与石油泄漏,贡献率分别为51.7%和48.3%,总估计值与实际值的线性拟合有很好的一致性.对于儿童和成年男性,不同暴露途径的PAHs致癌风险值从大到小依次是皮肤接触 > 摄食 > 呼吸吸入,而成年女性则表现为摄食 > 皮肤接触 > 呼吸吸入.各暴露途径中,PAHs对成人的致癌风险均高于儿童.所有人群中,PAHs的总致癌风险值均低于美国EPA推荐的致癌风险阈值10-6,没有致癌风险. 相似文献
10.
鉴于我国钢铁行业排放颗粒物源成分谱数量不足,有待更新的现状,致力于服务精细化颗粒物源解析的需求,采用稀释通道系统对武汉市某钢铁公司的3个主要工艺环节(烧结、炼钢、炼铁)排放源进行了采样.构建了3类PM_(2.5)源成分谱及3类PM_(10)成分谱,对源谱主要化学组分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与国内其他区域已有的钢铁行业源谱研究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烧结工艺源成分谱中,SO_4~(2-)、Al和NH_4~+等含量高,PM_(2.5)源谱中质量分数依次为22. 2%、4. 5%和3. 5%,PM_(10)源谱中依次为36. 0%、5. 2%和2. 7%,炼铁工艺Fe元素含量最高,在PM_(2.5)源谱和PM_(10)源谱中分别达到28. 3%和24. 5%,炼钢工艺源谱Ca、Fe元素等为主要组分;(2)元素组分中,烧结工艺S元素含量最高,地壳元素在PM_(10)源谱中含量更高,炼铁工艺Pb、Cr等重金属含量偏高,炼钢工艺Cr富集;(3)源谱之间分歧系数的计算显示,同类工艺粗细粒径源谱相似性偏高,烧结工艺与其他两类工艺源谱之间差异性较高,炼钢工艺与炼铁工艺差异性较低.同国内其他区域研究源谱相比,发现Fe、Si和Ca等为钢铁行业排放颗粒物中标识性组分,而碳组分和SO_4~(2-)等组分特征随生产方式、除污设备等不同表现出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