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9篇
  免费   143篇
  国内免费   305篇
安全科学   57篇
废物处理   86篇
环保管理   94篇
综合类   584篇
基础理论   170篇
污染及防治   136篇
评价与监测   34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2年   2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土壤淋洗废液中污染物的选择性去除是实现淋洗液回收的关键.本文以硫化钠(Na2S)、乙基黄原酸钾(PEX)、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DTC)作为重金属沉淀剂处理电子垃圾污染土壤模拟淋洗废液,在筛选出Na2S作为理想重金属沉淀剂的基础上,研究初始pH值、反应温度、沉淀剂浓度等因素对Na2S分离络合态重金属的影响,并通过软件模拟和产物表征等方式推测反应机理.结果表明:Na2S对柠檬酸络合态重金属的分离顺序依次为Cu、Pb、Cd,符合硫化物溶度积原则;反应温度、初始pH值对Na2S处理络合态重金属无显著影响,重金属去除率均保持在90%以上,柠檬酸的回收率约为95%;Visual MINTEQ模拟结果显示,S2-投加前液相中重金属主要以H2CA-、HCA2-和CA3-结合形式存在,S2-投加后液相中重金属则以HS-和S2-结合形式存在;扫描电镜及能谱(SEM-EDS)表明,S2-与金属阳离子按物质的量比1:1生成硫化物沉淀物,沉淀主要呈团聚、成簇和圆片状存在;X射线衍射(XRD)分析结果表明,沉淀产物中存在CuS、CdS、PbS和CuPbS2.本研究结果可为化学沉淀法处理重金属污染土壤淋洗废液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长三角背景点夏季PM2.5污染特征,于2018年5月30日—8月15日在上海市崇明岛对PM2.5样品进行昼夜采集,并对其中水溶性无机离子(Cl-、NO3-、SO42-、Na+、NH4+、K+、Mg2+、Ca2+)进行了分析.运用PSCF(潜在源贡献)方法判别污染物排放源区,并结合PCA(主成分分析)和PMF(正交矩阵因子)源解析探究PM2.5来源.结果表明:①观测期间崇明岛ρ(PM2.5)平均值为(33±21)μg/m3,低于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级标准限值(35 μg/m3),但在部分时段存在显著超标现象,ρ(PM2.5)最高值在120 μg/m3以上.②水溶性无机离子质量浓度平均值为(14±9.3)μg/m3,占PM2.5的42.4%,其中SNA(SO42-、NO3-、NH4+三者统称)为主要离子,占水溶性离子总质量浓度的85.7%.③n(NH4+)/n(SO42-)(NH4+与SO42-的摩尔浓度比)显示,清洁期〔ρ(PM2.5) < 15 μg/m3〕呈贫铵状态,过渡期〔15≤ρ(PM2.5)≤35 μg/m3〕和污染期〔ρ(PM2.5)>35 μg/m3〕均呈富铵状态;过渡期SNA主要以NH4HSO4和NH4NO3形式存在,而污染期则主要以(NH4)2SO4和NH4NO3形式存在.④通过对两次典型污染事件进行离子相关性分析和PSCF分析发现,E1污染事件(5月30日—6月8日)为局地生物质燃烧型污染事件,E2污染事件(7月23日—8月1日)为区域传输污染事件.源解析结果进一步表明,两次典型污染事件期间气态污染物的二次转化对PM2.5的贡献最显著,贡献率分别为62.8%和59.8%;其次是生物质燃烧,其贡献率分别为32.5%和20.1%;E2污染事件期间海盐源对崇明岛PM2.5贡献率较高(16.6%),远超过E1污染事件期间对PM2.5的贡献率(2.7%).研究显示,区域输送对崇明岛PM2.5有显著贡献,二次颗粒物累积是崇明岛PM2.5超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针对原位化学氧化技术修复土壤和地下水时氧化剂因释放过快而导致的利用率低等问题,通过熔化成型法制备过硫酸钠缓释材料,分析石蜡、硅砂和过硫酸钠不同配比对材料成型度和释放性能的影响,研究缓释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探讨其在水溶液中的缓释行为及其对2,4-二硝基甲苯(2,4-DNT)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当固定过硫酸钠质量为6 g、硅砂质量为18 g、蜡砂比(石蜡、硅砂质量之比)为1:4~1:8时,过硫酸钠缓释材料成型度适中,且过硫酸钠的累积缓释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第31天时过硫酸钠累积释放百分比为74.67%~88.40%,可实现过硫酸钠的持续可控释放.当硅砂质量为18 g、蜡砂比为1:1~1:6时,过硫酸钠累积释放百分比随着过硫酸钠质量的增加而增大,且溶液中的pH呈先降低后上升的变化规律.缓释材料缓释前后实物图和显微镜分析结果显示,过硫酸钠缓释材料的释放是一个由外到内、速率由快变慢最终趋于平稳的过程.过硫酸钠质量为12 g、硅砂质量为18 g、蜡砂比为1:4的缓释材料对2,4-DNT具有较好的降解效果,第16次置换浓度为0.2 mg/L的2,4-DNT水溶液时,2,4-DNT的降解率为56.38%.研究显示,改变制备材料的配比可有效实现缓释材料中过硫酸钠的缓慢释放及对污染物的有效降解,可为原位化学氧化修复土壤和地下水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机载产品盐雾试验结果评定判据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当前机载产品盐雾试验标准中缺少明确、可量化评估指标,试验结果评定判据粗略笼统且以定性评价为主,已不能满足产品发展和使用环境扩展需求等现状,在总结国内外现行盐雾试验标准的结果评定要求基础上,分析当前机载产品盐雾结果评定判据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管理和技术两个层面提出改进试验结果评定可操作性的建议,指导机载产品盐雾试验实施与评价。  相似文献   
5.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海河下游水中痕量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子吸收光谱法直接测定高盐水中痕量镉时,有很大背景吸收和误差。本文采用络合—萃取技术使共存元素与待测元素分离,既消除了基体干扰,又达到了富集作用,使测定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6.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处理有毒废水及其污泥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在16.2L厌氧折流板反应器中,处理以葡萄糖为共基质的含五氯酚钠(PCP-Na)有毒废水,进水COD为1100-1200mg/L,HRT为1d。结果表明,ABR 对有毒物负荷变化的适应能力强,当进水PCP-Na小于8mg/L时,出水COD在80mg/L以下,PCP-Na在0.2mg/L以下,运行稳定。在有毒物低于抑制浓度 下反应器内参形成颗粒污泥,颗粒污泥表面为发酵产酸菌,内部为产甲烷菌,自身形成良好  相似文献   
7.
西宁盐碱地区高速公路植被恢复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龙  高航  孙建斌 《交通环保》2004,25(1):22-25
西宁至马场垣高速公路穿越的地区属于生态脆弱带。与其他生态脆弱区不同的是,其土壤中盐分的含量非常高,土壤碱性强,它不仅导致植物的生理干旱,还对植物细胞产生毒害作用,不良的植被恢复措施也加重其危害程度。为减轻盐碱的危害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筛选适宜植物、农业灌溉、化学及其它措施,可以减轻危害恢复植被。  相似文献   
8.
无机高分子铝盐絮凝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永红  赵玲  陈明 《环境保护科学》2001,27(4):10-11,24
对近年来无机高分子复合铝盐絮凝剂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进行了综合评述,并对今后无机高分子复合铝盐絮凝剂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作者利用五个实验室规模的完全混合反应器进行较长时间的半连续培养,研究在氯化钠抑制下乙酸盐的厌氧降解。结果表明,在不同条件下运行的反应器内,存在优势菌群的显著差异,因此在不同条件下运行的反应器对抑制有不同的响应。作者引入抑制因子的概念,建立了在氯化钠抑制下乙酸厌氧降解的动力学模型。同时指出反应器运行条件与菌群组成的联系以及菌群组成的差别对反应器运行状况的影响,在废水生物处理的动力学模型研究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常温酸性腐蚀对热障涂层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酸性盐雾腐蚀试验对物理气相沉积法制备的热障涂层进行了常温腐蚀,研究了常温酸性盐雾腐蚀对热障涂层的微观形貌以及高温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常温酸性腐蚀使热障涂层表面变得粗糙不平,产生了较大的裂纹.经过150次高温循环氧化后,顶层氧化锆晶粒排列疏松,裂纹进一步扩展,中间层--粘结层氧化速度加快,生成了疏松的TGO层.TGO的体积膨胀效应使得陶瓷/粘结层界面结合力降低,缩短了涂层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