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2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133篇
安全科学   35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44篇
综合类   271篇
基础理论   48篇
污染及防治   46篇
评价与监测   35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足迹影响因子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的膨胀和人类工业化进程的加剧,使得人类向自然界获取越来越多的资源,同时向环境源源不断的输入废弃物,已经严重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和环境容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水土流失、草场退化、植被消亡、生物多样性锐减、全球变暖等情况已经严重到难以遏制的地步,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题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关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地讨论了中国各省(区市)1999年生态足迹大小与其影响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生态足迹的大小是各省(区市)的大中型企业个数、全社会固定生产投资等众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总人口和GDP是生态足迹大小的主要影响因子,其因子载荷量分别达到了0.940和0.913。值得一提的是非农业人口与生态足迹的相关系数超过了农业人口,这说明由于消费模式和生活水平等的差异,非农业人口对生态足迹的影响大于农业人口对生态足迹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生态足迹影响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期为生态足迹在进行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方法上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针对河流水污染应急响应过程中污染源排放历史迟知、未知的问题,结合多种群遗传算法和自适应遗传算法,利用一维河流水质模型和水质监测数据,研究建立了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河流水污染定量源反演方法,实现了对河流污染源排放历史的识别与重构.将该方法应用于美国特拉基河流的3个不同流量下的示踪剂实验中,对示踪剂排放历史进行定量源反演分析.结果表明:IGA算法对高、中、低不同流量下的3次示踪剂实验均可以很好的重构和识别示踪剂排放历史,对于实际河流水污染源反演分析的误差均在可接受范围内.IGA算法在河流水污染源反演分析中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可为河流水污染精准溯源与治理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ompositions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ulate matter with aerodynamic diameter less than 2.5 μm (PM2.5) fraction in road dust (RD2.5) of oasis cities on the edge of Tarim Basin, 30 road dust (R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 Kashi, Cele, and Yutian in the spring, 2018, and RD2.5 was collected using the resuspension approach. Eight water-soluble ions, 39 trace elements and 8 fractions of carbon-containing species in PM2.5 were analyzed. Ca2+ and Ca were the most abundant ions and elements in RD2.5 (7.1% and 9.5%). Cl- in RD2.5 was affected not only by attributed to saline-alkali soils in oasis cities of the Tarim Basin and dust from Taklimakan Desert but also by human activities. Moreover, the organic carbon/elemental carbon (OC/EC) ratio indicated that carbon components in RD2.5 in Cele town mainly come from fossil fuel combustion, while those in Yutian and Kashi mainly come from biomass combustion. It is noteworthy that high Ca in RD2.5 was seriously affected by anthropogenic emissions, and high Na and K contents in RD2.5 could be derived from soil and desert dust. It was estimated that Cd, Tl, Sn and Cr were emitted from anthropogenic emissions using the enrichment factor. The coefficients of divergence (COD)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influence of local emission on road dust emission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long-distance transmission. This study is the first time to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oad dust in oasis cities, and the results provides the sources of road dust at the margin of Tarim Basin.  相似文献   
4.
典型脱硫工艺对燃煤锅炉烟气颗粒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脱硫是燃煤锅炉的重要除污环节,为探究脱硫工艺对烟气颗粒物的影响,选取4台不同脱硫工艺(石灰石/石膏法、炉内喷钙法、氨法和双碱法)的燃煤锅炉,利用再悬浮采样法和稀释通道采样法分别采集脱硫前后烟气颗粒物样品,并测定颗粒物中的水溶性离子、无机元素和碳组分.结果表明,脱硫剂对烟气PM2.5的组分构成产生影响,烟气经过石灰石/石膏法脱硫后,PM2.5中的Ca由5.1%提高至24.8%;经过氨法脱硫后,PM2.5中NH4+的质量分数由0.8%提高到7.3%;双碱法脱硫则使烟气PM2.5中Na由0.9%提高到1.7%.湿法和干法脱硫工艺的作用显著不同,湿法脱硫排放颗粒物的离子含量较高,经过石灰石/石膏法和氨法脱硫,PM2.5中SO42-的质量分数分别由2.0%和6.7%提高到9.6%和11.9%,Cl-分别由0.4%和1.2%提高到3.8%和5.2%,而Cr、Pb、Cu、Ti和Mn等重金属经过湿法脱硫出现含量下降;相对湿法脱硫,干法脱硫燃煤锅炉排放的PM2.5中富含Al、Si和Fe等地壳元素.湿法脱硫同样对碳组分产生影响,石灰石/石膏法和氨法脱硫后,烟气PM2.5的元素碳EC质量分数分别从6.1%降至0.9%和从3.6%降至0.7%,但是有机碳OC的含量并没有下降.  相似文献   
5.
Introduction Anumberofstudiesabroadhavedemonstratedthat atmosphericfineparticulatematter(PM2.5,dp<2.5μm)is notonlyassociatedwithatmosphericvisibilityreductionbut alsohasaclearcorrelationwiththenumberofdailydeathsandhospitalizationsasaconsequenceofpulmonarydisease(Chan,1997;Christoforous,2000;Schwartz,1996;Wilson,1997).On18July,1997,theU.S.EnvironmentalProtectionAgency(USEPA)promulgatednewandsevere standardsforfineparticulates(PM2.5)withthesizebelow2.5μm(15μg m3asannualaverage,65μg m…  相似文献   
6.
对进入水稻田中的氚水在连作晚稻阶段的迁移,输运动态过程的研究表明,滞留于早稻田中的氚水继续为晚稻摄取;与早稻情况一样,氚水中的氚仍以自由水氚和结合氚形式滞留在晚稻田各分室中,晚稻田水中和土肿的氚浓度均随时间单调地减少;晚稻地上部及根中的自由水氚及结合态氚浓度在采样期间也基本上随时间降低。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滇池流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分析了非点源污染的特性。认为滇池流域农村面源主要由村镇生活污水、农村固体废物、化肥施用、地表径流、土壤侵蚀和流失、畜禽养殖粪便构成。在得出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措施。  相似文献   
8.
氚水在模拟水稻田中的消长动力学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氚水在模拟水稻田中迁移,输运动态过程的研究表明,引入田水氚水,不仅在系统各隔室间转移和分配,而且也向系统外迅速地散逸,氚水的氚以自由水氚和结合态氚形式存在下水稻和土壤中,水稻地上部中自由水氚浓度开始增大,至第8天达最大值后便下降,而结合态氚基本上呈增中趋势,稻根中氚浓度低下地上部,表层土中二种形态氚随时间的变化与水稻植株中情况类似。  相似文献   
9.
森林植被影响径流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51,自引:2,他引:51  
径流形成机制研究在水文学领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且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水文环境以及水文通量的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变化性导致了水文过程的尺度依赖性和非线性特征,没有对水文过程较为清晰的认识,就不能将某一地区某一流域森林植被变化水文生态效应的研究结果简单地外推到其他地区和其他流域。开发基于物理过程分布式参数水文模型可以为认识森林植被变化的生态学后效和客观评价森林植被水文生态效益提供可行的工具。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研究森林植被影响径流形成机制是问题的核心所在。另一方面,认识森林影响径流形成机制有助于研究水文学中的尺度问题。研究森林植被影响径流形成机制的主要方法包括水文测验、同位素示踪和动力水文学计算等,研究的空间尺度则为坡面与流域相接合。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森林植被影响径流形成机制可以概括为:①森林流域径流形成为变动源区产流机制;②森林流域径流形成主要受饱和地表径流、亚表层径流和地下径流的控制;③森林流域径流形成机制是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④优先流在森林流域径流形成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海洋环境中氧同位素示踪物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在环境海洋学中的氧同位素示踪物技术,它有望成为大洋环流研究中一种新的可靠方法。以热带西太平洋和东海黑潮区等为例,文章对运用氧同位素示踪物技术以及氧同位素与盐度的相羞生描述海流的输运过程、水平和垂直扩散过程以及水团特征和混合过程等问题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