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6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29篇
安全科学   49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58篇
综合类   286篇
基础理论   37篇
污染及防治   47篇
评价与监测   47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夏季(7月、8月和9月)长江河口湿地芦苇植被CO_2、CH_4和N_2O的叶面通量、茎秆扩散速率以及沉积物通量的日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通过芦苇叶片排放的N_2O与CH_4的量分别为2.99μg/(m~2·h)和15.36μg/(m~2·h),CO_2则呈现白天吸收(-120.86 mg/(m~2·h))、夜间排放(69.39 mg/(m~2·h))的特点。芦苇茎秆N_2O、CH_4和CO_2平均扩散速率分别为1.96μg/h、142.45μg/h和10.69 mg/h,沉积物平均排放通量为N_2O 8.18μg/(m~2·h)、CH_41.58 mg/(m~2·h)、CO_2169.66 mg/(m~2·h)。芦苇茎秆和沉积物界面CH_4和CO_2的排放均呈现出明显的"单峰型"昼夜变化规律,其排放峰值集中在日照及温度最高的9:00至15:00。芦苇植株是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变化的因素之一。芦苇植株在光合作用下吸收CO_2并促进CH_4的排放,而芦苇发达的根系及茎秆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途径。同时,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温度对芦苇群落CH_4和NO2的排放影响显著,但与CO_2通量的相关性不明显。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对3种气体的排放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冷凝吸附法测定痕量挥发性含硫气体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冷凝吸附法对痕量挥发性含硫气体的测定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自行设计的冷凝吸附装置对于痕量挥发性含硫气体的富集有着良好的效果 ,富集效率可达 94%以上  相似文献   
3.
Composting can be a source of N2O andCH4 production. In this investigation, differentcompost heaps of organic household waste weremonitored with the focus on potential formation ofCH4 and N2O in the heaps and emission ofthese gases from the heaps. The studied compost heapshad different compost ages, turning intervals andcompost sizes. The analysed compost gases containedbetween 1–3421 L of N2O-N L-1 and 0–470 mL of CH4 L-1. The emission rates ofN2O and CH4 from the compost heaps werebetween 1–1464 mg N2O m-2 day-1 and0–119 000 mg CH4 m-2 day-1. These verylarge differences in compost gas composition andemission indicate the importance of compostmanagement. The results also give an understanding ofwhere in the composting process an increasing emissionof N2O and CH4 can occur.  相似文献   
4.
用液相催化法和脱硫除尘器脱除烟气中SO_2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由旋风水膜和两块旋流塔板组成的处理气量为750m ̄3/h的二级脱硫除尘器中,进行了用含催化剂Mn ̄(2+)的水溶液吸收SO_2的扩大试验。结果表明,在确定的条件下,脱硫率达到73%,板效率为0.25~0.28。在同一设备中同时完成除尘与脱硫过程,设备投资少;以水为吸收剂,运行费用低;中性条件下吸收,长期运转不结垢,可靠性高。  相似文献   
5.
通过氨法脱硫工艺在75t燃煤锅炉烟气脱硫工程中的运用,阐述了氨法脱硫的原理及工业条件,并对运行指标及处理效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A baseline for a project consists of estimates of annual emissions of greenhouse gases (GHG) for a given time period without implementing the project. A general three-step process for determining the baseline is suggested. The emission reduction of the project is given b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baseline and the monitored annual emissions. A preferred method, direct measurement of the emission reduction, is possible for some types of projects. Methods for estimating the annual baseline emissions are not necessary for the latter category, and a definition of this project category is suggested.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HG Inventories categorise the emission sources so that only direct emissions from consumption of fuel and feedstock are calculated. There are thus no emission factors for indirect emissions (e.g.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or km transported) or emission factors that depend on technology only, independent of consumption of fuel and feedstock. Technology-dependent emission factors may thus need to be developed for estimating indirect emissions and multi-project baselines. Consistency should be sought with the IPCC Guidelines when estimating annual baseline emissions and in monitoring project emissions to ensure comparability with the National Inventories.  相似文献   
7.
脉冲电晕等离子体脱硫脱氮与除尘技术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脉冲电晕放电是产生等离子体的方法之一,目前已达到工业性试验阶段,该文对脉冲电晕等离子脱硫脱氮与除尘技术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回顾,对其理论作了分析,并简介了工艺流程,还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需研究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8.
固体废弃物的填埋处理法在处理量和处理成本等方面比起其他方法有很强的优势,然而填埋处理场如果得不到正确的运转和管理,将成为新的污染源,易引发地表水和地面水污染、大气污染以及甲烷气体爆炸等环境问题。鉴于上述问题,文中针对上述事例介绍了排气设备、诱引气床等物理和化学方面的防止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情况和重要性。分析了原子吸收光度法(包括石墨炉法)与ICP-AES(电感偶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原子荧光法,极谱法在分析元素时各自的优缺点,又从目前环境监测的角度阐述了应用原子吸收分光度计的重要性与现实性。分析了原子吸收分光广度计在使用中的常见问题及原子吸收分光广度法分析中常出现的问题(从仪器、方法角度分别讲述)。并提出了原子吸收分光度计要进一步应适应环境监测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现今国内外烟气脱硫的现状及烟气脱硫工艺的分类,国内外较为先进的烟气脱硫工艺的机理及特点,且对不同的脱硫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对需要进行脱硫的装置现状了科学地分析,并最终提出选择合理的脱硫工艺的方法及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