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安全科学   12篇
环保管理   7篇
综合类   15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利用线性倾向分析、滑动平均和计算干燥度等方法对秦皇岛市1954-2005年降水、气温、相对湿度、蒸发量、干燥度等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50年秦皇岛地区气温逐渐升高,降水减少,气候干燥度普遍增大,生态环境呈干旱化趋势,南部干旱化进程较北部大,90年代后干旱化趋势增大。  相似文献   
22.
提出了一种基于变压器表面的红外热像对变压器热故障进行在线诊断的方法.根据变压器的表面温度、结构参数、物性参数和环境温度通过建立其传热模型,对变压器内部热故障温度进行反演计算,并与DGA诊断结果进行比较,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实现了变压器热故障的非接触、在线诊断.  相似文献   
23.
透水铺装路面在城市建设中已被广泛应用,但是对于土壤渗透能力较弱地区,常规透水路面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通过研究含盲管的新型透水铺装,并以弱渗水土质为对象进行模拟试验,对比分析含盲管的新型透水铺装与常规透水铺装对雨水径流污染物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含盲管的透水铺装对污染物SS、COD、TN和TP的去除率均大于50%,其中对SS、COD去除率超过80%,对重金属Cu的去除率为60. 2%;含盲管的透水铺装路面对雨水径流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相比常规透水路面较好,径流污染物SS、COD、TN、TP、Cu质量浓度分别减少了33. 33%、38. 91%、35. 38%、20. 0%和28. 57%。在弱渗水土质地区条件下,含盲管的透水铺装对各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优于常规透水路面。  相似文献   
24.
利用1954—2017年秦皇岛市气象站逐月平均气温资料,运用线性趋势、滑动平均等方法,对秦皇岛市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64 a秦皇岛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趋势率为0.169℃/10 a;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升温趋势率为0.153℃/10 a和0.156℃/10 a;不同季节升温不同,春季和冬季升温更为突出;月气温变化中3月升温趋势最大,2月次之;年极端最高气温变化范围在31.0~40.0℃,年极端最低气温变化范围-26~-8.6℃;秦皇岛观测站搬迁后气温比20世纪90年代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5.
烟气湍流效应对火灾图像探测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烟气是火灾过程的重要物理现象,烟气的湍流效应是火灾图像探测的重要影响因素,分析了烟气湍流反应对火灾图像探测的影响,得出了一些烟气湍流效应的图像特征,为多参数特征的火灾探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6.
27.
目前对溶解性污染物去除效能较低和膜污染严重的问题是超滤(Ultrafiltration,UF)技术的瓶颈,为了改善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水质和UF技术的运行稳定性,利用粉末活性炭(Powdered Activated Carbon,PAC)-UF和生物粉末活性炭(Biological Powdered Activated Carbon,BPAC)-UF 2种组合工艺对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进行深度处理。通过DOC、三维荧光、膜通量变化、膜阻力分布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分布的分析方法,对比研究2种组合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考察不同投加量下PAC和BPAC对膜污染的缓解程度。结果表明,在最佳投加量下2种组合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均优于直接UF,膜污染得到有效缓解。具体而言,PAC-UF和BPAC-UF对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相差不大,PAC-UF略优于BPAC-UF;对于蛋白质类、腐殖酸类和微生物副产物类有机物,BPAC-UF较PAC-UF的处理效果更优; BPAC-UF较PAC-UF对缓解膜比通量下降和膜污染阻力增长有更好的效能。由于BPAC上微生物的吸附和生物降解作用,BPAC-UF工艺经济适用性较好,BPAC-UF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再生水深度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8.
采用粉末活性炭(PAC)-超滤(UF)组合工艺处理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探讨不同PAC投加量下PAC-UF组合工艺对溶解性有机物(DOC)及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去除效果,分析PAC对UF膜污染的缓解机制。结果表明,与直接UF相比,PAC-UF组合工艺可有效降低出水DOC和ARGs含量;水中4种ARGs与微生物含量、整合子intI1、DOC浓度间呈显著相关关系,说明去除上述指标有助于削减不同类型ARGs;PAC可吸附水中小分子量有机物,提高膜比通量,改善UF膜的反冲洗效果,PAC投加量为20mg/L时效果最好;PAC投加量增加可使滤饼层变得致密,使UF膜的不可逆污染阻力下降,但总污染阻力增加;直接UF与PAC-UF组合工艺的膜污染主导机制均为滤饼层污染,其中PAC-UF组合工艺受滤饼层污染机制影响更大。综合考虑污染物去除及膜污染缓解效果,采用低投加量(20mg/L)的PAC-UF组合工艺处理二级出水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29.
典型有机物与超滤膜界面作用及膜污染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二级出水中典型有机物的膜通量及膜污染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并应用扩展DLVO(x DLVO)理论分析了有机物超滤过程中的界面作用能对膜污染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海藻酸钠(SA)导致的膜通量下降最为显著,其次为腐殖酸(HA)和牛血清白蛋白(BSA);就3种有机物而言,膜污染均主要发生在粘附阶段,而在粘聚阶段中膜污染程度较小.对比而言,海藻酸钠(SA)主要形成可逆污染,腐殖酸(HA)和牛血清白蛋白(BSA)则以不可逆污染为主.在过滤过程中,极性界面作用能是控制膜污染的主要因素,HA和BSA的极性界面作用能为正值,能抑制膜污染,而SA的极性界面作用能为负值,会加剧膜污染.3种有机物在粘聚阶段的极性界面作用能均大于粘附阶段,说明粘附阶段的膜污染更严重.  相似文献   
30.
针对生物粉末活性炭(BPAC)是否能促进污水厂二级出水中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转移扩散的相关问题,文章采用模拟水环境的方式,考察在投加BPAC的情况下,污水厂二级出水中ARGs的浓度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趋势;并且探究了其在不同时间、pH值和温度条件下,对水中ARGs浓度和微生物多样性及丰度的影响。结果发现,二级出水在投加BPAC后,水中ARGs浓度会降低,但同时微生物也会促进ARGs的扩散增加;水中的微生物种群丰度和多样性随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增长;低温环境(4℃)和碱性环境(pH=9)更有利于ARGs的转移扩散。研究表明,BPAC对二级出水中ARGs的转移扩散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作用效果也受时间、环境等状况的限制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