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8篇
安全科学   24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29篇
综合类   68篇
基础理论   23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用自己编写的siRNA查找设计的程序sRNAFinder,对来自GenBank的7个冠状病毒全基因组序列进行了siRNA的查找,并分析了各自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ORF1ab、S、E、M和N这5个主要基因中,候选siRNA占全基因组中所有候选siRNA的比例达到90%以上,根据基因组结构特征,对SAILS—CoV进行的siRNA分布分析表明,在全部449个候选siRNA中,有443个分布于orf1ab中,与基于RNAi原理的抗病毒药物设计思想相吻合。表8参15。  相似文献   
102.
为提升人工林林分质量,发挥人工林生态效益,以亚热带优良乡土树种壳斗科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乐昌含笑(Michelia chapensis)、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林分林下物种数量、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土壤理化性质等指标及其差异,明确土壤中制约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的理化性质指标。结果表明,(1)灌木层中,红锥与含笑人工林林下植被Shannon-Wiener指数(1.61±0.51,1.23±0.30)低于天然次生林(1.95±0.40),且二者林下物种成分与天然次生林有显著差异,人工林植物优势种以(Maesa japonica)、石楠藤(Piper puberulum)为主,天然林优势种以广东润楠(Machilus kwangtungensis)、黧蒴锥(Castanopsis fissa)等乔木幼苗为主。草本层红锥与含笑人工林的Shannon-Wiener指数(2.55±0.50,2.53±0.31)高于天然次生林(2.34±0.38)。(2)0-20 cm土层内,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均表现为红锥人工林[(34.74±13.29)g·kg~(-1),(1.56±0.49)g·kg~(-1),(0.43±0.13)g·kg~(-1)]含笑人工林[(28.20±9.97)g·kg~(-1),(1.27±0.34)g·kg~(-1),(0.30±0.10)g·kg~(-1)]天然次生林[(22.78±8.52)g·kg~(-1),(1.07±0.33)g·kg~(-1),(0.25±0.04)g·kg~(-1)];20-40 cm土层内,人工林与天然林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仍表现为红锥人工林[(24.22±7.51)g·kg~(-1),(1.23±0.32)g·kg~(-1),(0.42±0.11)g·kg~(-1)]含笑人工林[(21.80±8.34)g·kg~(-1),(1.04±0.28)g·kg~(-1),(0.29±0.11)g·kg~(-1)]天然次生林[(16.15±6.42)g·kg~(-1),(0.83±0.23)g·kg~(-1),(0.24±0.04)g·kg~(-1)]。除硝态氮外,其余土壤理化性质均因林分类型不同而呈现显著差异(P0.05)。(3)有机质、氮、磷三者是影响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关键因子。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林下植被多样性的相关性最强(P0.05),氮、磷含量与草本层的相关性显著(P0.05),草本层与灌木层相比,更易受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3.
冷原子荧光法是测定水中微量、痕量汞的特异方法,干扰因素较少,灵敏度较高。为减少器皿对测定样品的污染及操作上的便利,往往将水样置于比色管内,加入一定量的消解试液,进行水浴加热消解,然后在比色管中直接  相似文献   
104.
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分析了安康市瀛湖地区2005年-2013年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并利用生态足迹等指标对其进行可持续性评估.结果表明:瀛湖人均生态足迹从2005年的0.759 ghm2上升到2013年的0.798ghm2,年均增加2.17%;生态承栽力从0.848 ghm2下降到0.809 ghm2,年均下降1.95%.结合瀛湖生态环境问题及现状,提出以可持续循环经济为主,构建绿色流域、保护丹江口水库水质质量为目标,调整流域产业结构等方面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5.
信息化可以为林业经济发展节约资金,实现资源共享,带来显著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生态文明作为现代林业建设的战略目标,必须采用当前各种新技术来促进和实现。本文特色是紧扣生态文明这一当前流行主题,研究信息化技术在现代生态林业建设过程中的作用、手段、评价标准和互动关系等。  相似文献   
106.
用液膜技术提取铬、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概述自从液膜发明以来,人们对液膜进行了许多研究.目前只有表面活性剂液膜才适合工业上的使用.这种液膜是一种特殊的复相乳状液体系.这种乳状液的大小一般控制在1-2毫米;而它内部的微滴直径约1μ.我  相似文献   
107.
中美材料环境腐蚀与老化试验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1年 6月 1 3~ 1 5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经科学技术部基础司批准 ,由机械工业环境技术中心 (METRC)主办 ,广州电器科学研究所承办。会议得到科学技术部基础司、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和材料学部及全国大气腐蚀网站的积极支持。 1 70多人参加了会议 ,其中来自国内生产企业的 (包括电工、汽车、家电、涂料、石化、塑料、建材、试验设备制造业等 )约占 40 % ,来自研究、检测机构的约占 36 % ,清华、复旦、北航等著名高等院校也各有数人参加。邵立勤付司长和师昌绪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委员…  相似文献   
108.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渗滤液蒸发浓缩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垃圾焚烧厂渗滤液因水质复杂,NH3-N、COD和电解质含量高等特点,成为一种难处理有机废水。采用负压蒸发浓缩法对渗滤液及电絮凝预处理渗滤液的处理进行了对比研究,并考查了浓缩比、pH等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电絮凝预处理不能改变渗滤液中COD、NH3-N的蒸发去除规律,即蒸发处理过程中,蒸发冷凝液中COD在蒸发前期和后期含量较高,蒸发中期较低;而NH3-N含量在蒸发处理前期较高,中后期含量较低。pH对蒸发处理影响较大,在酸性pH下COD去除率较低,但NH3-N去除率较高,可达95%以上,而在中碱性pH下,COD去除率增高,NH3-N去除率降低。渗滤液及电絮凝预处理渗滤液的一次蒸发冷凝液,经过二次蒸发处理后,冷凝液中COD和NH3-N含量均能达到一级排放标准,即分别低于100 mg/L和15 mg/L。  相似文献   
109.
以水合肼作为还原剂、PVP作为稳定剂,在碱性条件下借助水热途径制备了Fe Ni3双金属化合物,并对其物相结构与外观形貌进行了表征。在超声协同作用下用自制的Fe Ni3化合物微粉作为催化剂对水溶液中的四氯化碳进行了催化降解处理,考查了超声功率、催化剂加入量、温度和p H值对四氯化碳降解效果的影响,同时,与超声辅助还原铁粉降解四氯化碳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Fe Ni3化合物对于水溶液中的四氯化碳具有显著的催化降解作用,催化剂投加量增大,四氯化碳的降解率升高。在给定的实验条件下,温度对四氯化碳降解效果的影响最为显著,40℃时,15 min内四氯化碳的降解率即可达到94.61%,而且其降解效果明显优于还原铁粉(68.34%)。  相似文献   
110.
研究城市生活垃圾在机械炉排炉内焚烧过程,建立了垃圾在炉排炉移动床内燃烧过程中垃圾体积变化、水分蒸发、挥发分析出及燃烧、垃圾颗粒的移动、气-固两相热传递、焦炭燃烧等各个反应阶段的热化学模型,采用一维非稳态模型分别建立了床层内气固两相介质控制方程。通过对炉排上垃圾焚烧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获得料层中温度分布、料层高度、炉床机械负荷、气相中反应物组分和污染物浓度分布。利用建立的模型对某大型垃圾焚烧炉的燃烧过程进行数值仿真,对燃烧过程、烟气成分进行预测,为垃圾焚烧炉排炉的设计和燃烧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