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84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93篇
基础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45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41.
双室和单室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及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微生物燃料电池(MFC)可分为双室和单室燃料电池.简述了双室和单室MFC的工作机制,综述了双室MFC中阳极(材料)、阴极(材料)、分割材料和单室MFC中"二合一"、"三合一"型以及无膜型电池的特点,比较并分析了双室和单室MFC在构型上的优缺点,以及两者在内阻、功率密度和库仑效率等方面产生差异的原因,展望了MFC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2.
催化电解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对垃圾渗滤液的SBR处理出水进行了催化电解的正交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其最佳工艺条件 :pH为 8,电极材料为RuO2 IrO2 TiO2 /Ti,电流密度为 1 0A/dm2 ,电极间距为 0 .5cm ,[Cl- 1 ]为 1 0 0 0 0mg/L ,SA /L为 50cm2 /L。在此条件下 ,电解 48min时 ,COD去除率达 82 .6 % ,电流效率为 31 .6 % ,耗电量为 32 .4kwh/t水。  相似文献   
43.
工业废水的直接过滤吸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炉渣直接过滤吸附处理技术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并对其工艺操作,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4.
溶菌酶及其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溶菌酶的结构特点、作用机制、提取制备、酶活力的测定方法做了简要介绍,并探讨了溶菌酶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45.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其培养条件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用常规的分离、纯化方法,从长沙市第一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出5株产絮凝剂的菌株,复筛得到1株絮凝活性较高的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编号为N11。以菌株N11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发酵液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得到该菌产絮凝剂的适宜培养基及培养条件如下:蔗糖20g、酵母膏0.5g、脲0.5g、硫酸胺0.2g、NaCl 5g、水1000mL、pH值7,温度为30℃,摇床转速为170r/min,培养时间72h。在最适培养条件下其对高岭土悬浊液、土壤悬浊液的絮凝实验取得良好效果,絮凝率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46.
以合成废水为研究对象,以丙酸钠作为单一碳源,分别设置温度为5、15、25、35℃的4组序批式反应器(R1、R2、R3、R4),考察了温度对单级好氧工艺除磷的影响。结果表明,稳定运行阶段,R1、R2、R3、R4出水磷浓度分别为4.05、2.17、1.34和0.11 mg/L,去除效率分别为61.5%、79.3%、87.2%和99.0%,吸磷速率分别为0.501、1.432、2.538和3.700mg P/(g VSS·h),即提高温度有利于磷的去除。此外,各反应器中多聚磷酸盐激酶(PPK)和外切磷酸盐酶(PPX)活性分别为0.093、0.213、0.376、0.549 U和0.010、0.019、0.029、0.025 U,导致吸磷速率和释磷速率随之增大,可知温度影响聚磷菌PPK和PPX的活性,从而影响除磷效果。静置阶段,聚磷菌体内储能物质糖原质和聚羟基脂肪酸酯基本保持不变,但各反应器均出现了释磷现象,聚磷作为主要供能物质,单位释磷量分别为1.95、6.42、9.90和9.56 mg P/(g TSS),提高温度可促进静置段聚磷分解提供能量,从而驱动好氧吸磷达到更好的除磷效果。  相似文献   
47.
作为目前产量和使用量最大的溴系阻燃剂,四溴双酚A(Tetrabromobisphenol A,TBBPA)在其生产、使用及处置等环节会被释放到环境中,由于四溴双酚A具有持久性、累积性和生物毒性等特性而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威胁。文章在简单介绍四溴双酚A主要性质和毒性的基础上,结合近几年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综述了四溴双酚A在光降解、微生物降解和高级氧化等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相似文献   
48.
生物表面活性剂强化污泥水解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易欣  罗琨  杨麒  李小明  邓伟光  张植平 《环境科学》2012,33(9):3202-3207
为了解生物表面活性剂对剩余污泥水解效果的影响,采用向污泥中投加鼠李糖脂的方式,研究了水解时间、生物表面活性剂投加量以及pH值对污泥水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鼠李糖脂显著降低了污泥水解液的表面张力,促进了悬浮固体的溶解和胞外酶的溶出,从而强化了污泥水解.污泥水解过程中,SCOD、蛋白质和还原糖的浓度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前6 h内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在鼠李糖脂最佳投加剂量0.3 g.g-1下反应6 h,SCOD、蛋白质和还原糖的浓度分别由371.9、93.3和9.0 mg.L-1上升到3 994.5、800.0和401.7 mg.L-1.生物表面活性剂对污泥水解的强化作用受pH值的影响,随着pH值的增大,水解效率不断增大.当pH=11时,水解效率达到最大值,SCOD、蛋白质和还原糖的浓度分别为5 249.9、1 658.3和597.1 mg.L-1.  相似文献   
49.
SBR无厌氧段实现生物除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研究了SBR在模拟城市生活污水处理中的除磷效果.结果表明, SBR在进水后未经过传统除磷理论认为所必须的厌氧段而直接好氧曝气,废水中磷的浓度仍下降较快.在曝气时间为4h,进水COD浓度为400mg·L-1左右,反应过程中pH值7.0±0.2时,进水中TP浓度由15-20mg·L-1降到1mg·L-1以下,磷的去除效率达到90%以上.反应过程中传统的储能物质多β-羟基烷酸盐(PHA)基本保持不变且含量较低(PHA浓度在5mg·L-l左右),聚合磷酸盐(聚磷)在4h好氧阶段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好氧开始时聚磷含量为83.034mg· g-1,好氧1h时污泥中聚磷含量为79.980mg·g-1,好氧结束时聚磷含量为83.086mg·g-1),在0.5h沉淀和3.5h静置期内聚磷没有明显的水解现象.此研究表明在无厌氧段、无PHA合成而直接好氧曝气,聚磷菌亦能将废水中磷酸盐合成聚磷,通过排除富磷污泥而达到除磷目的,这和传统的理论与研究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50.
2种典型基质作为碳源对单级好氧生物除磷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合成废水为研究对象,比较了SBR单级好氧工艺以2种典型基质(R1:葡萄糖;R2:乙酸钠)作为碳源时的除磷效果,试验运行方式为瞬时进水→曝气(4 h)→沉淀、静置(8 h)→瞬时出水.结果表明,在稳定运行中R1磷的去除效率明显高于R2.R1、R2中好氧曝气段反应器中单位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MLVSS)的总磷(TP)去除量约为7.2~7.7、3.8~4.6 mg.g-1,静置期单位MLVSS的TP释放量分别为3.6~3.8、2.7~3.1 mg.g-1.R1反应过程中微生物体内储能物质多β羟基烷酸盐(PHA)含量并没有明显的变化,但糖原质浓度在曝气30 min时增长到最大值,曝气结束时微生物体内糖原质水平消耗到微生物的原始水平;R2中PHA和糖原质在曝气约45 min时均观察到最大的积累量.本研究试验现象表明在R1反应器中糖原作为其好氧段主要的能源物质为其生物代谢提供能量,而在R2反应器中其主要的能量来源于PHA的分解辅以糖原的水解,这也表明在单级好氧生物除磷过程中糖原质能代替传统厌氧/好氧(A/O)工艺中的PHA成为微生物的能源物质,且由于R1比R2有更多的糖原质的积累,使得R1中磷的去除效率高于R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