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4篇
安全科学   40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94篇
基础理论   15篇
污染及防治   24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01.
炼钢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则为钢渣,主要原料为钢渣,可作为循环再利用材料,将少量激发剂掺入,分析激发剂对钢渣胶凝材料性能所产生的影响。钢渣中掺入激发剂后,其活性显著提高,将早期钢渣胶凝材料性能极大改变。在激发剂的作用下,可增加119.8%的钢渣胶凝材料3d抗压强度。对于钢渣胶凝材料而言,激发剂对浆体水化产物种类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2.
物理和生物组合扰动对底泥微界面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忍  李大鹏  黄勇  刘焱见  陈俊 《环境科学》2015,36(11):4112-4120
借助Rhizon间隙水采样技术、Unisense微电极技术,解析了物理扰动和摇蚊幼虫组合扰动对底泥微界面和微环境特征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组合扰动、生物扰动均导致溶解氧渗透深度(OPD)、总氧气交换速率(TOE)、含水率、总微生物活性显著增加,并保持在高于对照实验的水平.并且,组合扰动下,这些指标随着物理扰动强度增加而有所增加.对于Fe2+而言,组合扰动和生物扰动均导致Fe2+含量明显降低,且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实验.Fe2+、含水率、总微生物活性在底泥0~4 cm内受扰动影响变化幅度较大.这可能是内源磷形态转化的"活性区域".对组合扰动下OPD、TOE、Fe2+、含水率、总微生物活性与物理扰动强度进行曲线拟合.结果表明,各拟合方程均符合2阶多项式,且当扰动强度≥34 r·min-1,组合扰动对上述指标产生"跃变式"叠加作用.这种改造效应可能是内源磷形态转化的主要诱发机制.  相似文献   
103.
一株拮抗烟草青枯病菌的真菌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找烟草青枯病的生防微生物,研究采用平板涂布法从重庆烟田健康土壤中分离根际微生物,纯化后得到了59株真菌。用滤纸片法从中筛选出1株对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有稳定拮抗效果的真菌,其抑菌圈为10.0 mm。其抑制活性优于或接近于近期发现的其他生防微生物。测定该株活性真菌的全细胞脂肪酸组成,进行菌落和分生孢子形态学观察,以及rDNA ITS区测序,结果表明:该菌株全细胞脂肪酸属性未被收录于TSBA6脂肪酸数据库,而根据形态学观察结果,以及对所获rDNA ITS区序列的分析,鉴定该株真菌为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  相似文献   
104.
105.
脉冲载荷形状对锥壳瞬态响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进行锥壳结构瞬态响应试验之前,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而所要施加的脉冲载荷形状是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锥壳在侧向脉冲载荷作用下,脉冲形状对结构响应的影响,分析表明,在作用冲量相同,作用时间一致且远小于结构响应周期的条件下,脉冲形状对壳体的瞬态响应结果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6.
文蛤养殖水体中重金属Cu的安全限量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引入沉积物因子,构建海水-底泥-生物体体系,应用半静态双箱动力学模型在室内模拟了沉积物暴露条件下文蛤(Meretrix meretrix)对重金属Cu的生物富集实验。通过对富集与排出过程中文蛤体内重金属Cu的动态监测和监测结果的非线性拟合,得到了文蛤富集Cu的动力学参数:吸收速率常数k1为71.18、排出速率常数k2为0.03,生物富集系数(bioconcen-tration factors,BCF)平均值为4283.86。对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沉积物暴露条件下文蛤对重金属Cu的生物富集数据符合双箱模型。根据双箱动力学模型推算出来的文蛤养殖水体中Cu的安全限量值为0.017mg·L-1。实验结果表明,沉积物暴露条件下双箱动力学模型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应用于文蛤富集动力学研究的。通过对比室内模拟实验与实地调查所得BCF发现本研究得出的Cu的安全限量值略高于现有标准。  相似文献   
107.
本文主要阐述了在反恐领域应用广泛的穿墙探人雷达的系统原理,分析了穿墙探人雷达的系统组成,介绍了穿墙雷达超宽带脉冲发射、接收系统、天线及信号采集控制系统等重要组成部分,最后通过搭建人体微动雷达探测实验平台,对穿墙探人雷达技术进行了原理验证。  相似文献   
108.
以设计精准修复方案为目标的土壤重金属形态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田土壤原位钝化/稳定化修复是通过向土壤中添加化学药剂以降低重金属活性、抑制土壤重金属向农作物迁移进而降低重金属风险的一种修复技术。针对河南省某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为制定精准的原位稳定化修复方案,采集32个表层土壤样品测定其Cd、Pb、As、Cu、Zn、Ni、Cr 7种元素全量,并利用BCR连续提取法测定弱酸提取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和残渣态4种形态含量。结果表明:土壤Cd、Pb、As、Cu、Zn、Ni和Cr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90、144.91、7.33、32.24、91.40、28.80和19.76 mg·kg-1,Cd和Pb含量分别超过HJ/T 332—2006《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的3.17和1.81倍。BCR形态分析表明,弱酸提取态Cd含量占全量比例较高,平均值为24.06%;土壤80.35%的Pb以可还原态存在,其余5种元素主要以残渣态存在。基于不同元素的弱酸提取态含量与全量建立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各元素的弱酸提取态含量随全量呈线性变化且两者的正相关关系显著;根据Cd、Pb 2种元素全量与弱酸提取态含量的空间分布差异对研究区域进行分区,基于土壤全量Cd和弱酸提取态Cd含量的分区结果有一定差异,而基于弱酸提取态Cd与弱酸提取态Pb含量的分区结果大致相同,能够为设计精准的修复方案提供依据。最后,分别以重金属全量与有效态含量为出发点对研究区域重金属的污染程度与存在风险给予评价,Hakanson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土壤Cd存在极强的潜在生态风险,风险评价编码法评价结果则显示Cd为中等风险,两者之间的差异提示土壤重金属修复需综合考虑不同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这为重金属的修复评价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9.
蓝藻衰亡过程中上覆水溶解性有机物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探究蓝藻水华衰亡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迁移转化机制,本文对蓝藻衰亡过程进行室内模拟实验,基于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三维荧光光谱(EEMs)表征上覆水溶解性有机物的光谱特征,同时分析水质理化指标及溶解性有机碳(DOC)、溶解性无机碳(DIC)含量变化.结果表明,蓝藻衰亡初期阶段释放出大量有机质,溶解氧(DO)急剧降低,随着反应时间延长,DOC逐渐转变为DIC,改变了水体氧化还原环境和酸碱环境;UV-vis光谱显示蓝藻衰亡释放出大量芳香性很高、腐殖化程度高的DOM,并且DOM随反应时间被逐渐降解.通过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EEM-PARAFAC),解析出3种荧光组分,分别为难降解的类腐殖质(C1),藻类产生的类蛋白质色氨酸(C2),以及与微生物活动有关的类腐殖质富里酸(C3).蓝藻衰亡产生的类蛋白质大部分被微生物降解成类富里酸,异养型微生物促进了藻源性DOM的生成,同时也加快了对新生DOM的降解.蓝藻衰亡产生的DOM最终大部分转化为较难降解类腐殖质.对水质参数、UV-vis光谱和EEMs光谱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可知,ORP与DO呈显著正相关(P<0.05),pH与DOC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DOC向DIC转变趋势相吻合;C1与Fn355有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C2与DOC和Fn280都有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C3与FI、BIX以及βα呈显著正相关(P<0.05),这些光谱参数的变化趋势与DOM组分变化一致.综上所述,通过对蓝藻水华衰亡过程中上覆水DOM的水质特征和光谱特征的探究,为分析湖泊DOM的动态迁移转化和碳循环的变化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0.
“无论身处何地,改善和提高健康、安全.环境(HSE)管理是BP每一位职员的职责。优良的HSE业绩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关键”。“我们的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目标可简述为:没有事故,没有健康伤害,没有环境污染”。这是BP阿科公司在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方面的政策性目标。 BP公司原名英国石油,创立于1909年。2000年7月24日,新BP成立,其业务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