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8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27篇
基础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1.
水体中氮元素浓度过高是影响河流水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深入了解滦河流域TN浓度时空变化特征,本研究基于2018-2022年滦河流域TN浓度逐月监测数据,通过空间聚类分析将该流域划分为源头区、中上游区和下游区,开展TN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研究;通过探究TN浓度与降雨量、径流量、地下水埋深的关系,分析TN浓度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滦河流域TN浓度源头区水质状况良好,TN浓度保持在1.86 mg/L左右;中上游区TN浓度较高,浓度最高断面超过10 mg/L,这与该区域人口聚集、畜禽养殖及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有关;下游区受到潘大水库对中上游汇水的调节,TN浓度较中上游区有所下降,稳定在5 mg/L左右.(2)滦河流域TN浓度受降雨量影响显著,月降雨量小于250 mm时,TN浓度与降雨量呈较强负相关,呈现TN浓度随降雨量增大而减少的趋势;月降雨量大于250 mm时,土壤中的氮素受到冲刷被释放,河流中TN浓度随降雨量的增大而升高.(3)潘大水库的调蓄作用对水库下游的TN浓度影响显著,水库的大量泄水会极大增加河道径流,使水库底层沉积物中的氮素释放,从而增大河流中的TN浓度.(4)滦河流...  相似文献   
22.
为评价隧道与互通出入口小净距路段的行车风险,提出了基于交通流仿真的行车风险预测模型。首先,在明确小净距路段长度的基础上,定性分析其行车风险,从非交通流和交通流的角度选取风险影响因素;其次,通过实地调研采集的视频数据对交通仿真模型进行标定,结合风险与影响因素的关系,将交通冲突率作为风险评价指标;然后,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试验量化了风险影响因素和风险评价指标间的关系,揭示了小净距路段的风险成因,利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法构建了风险度量方程,并采用K均值聚类算法将风险评价标准划分为5个等级;最后,选取某些山区高速公路隧道与互通出入口小净距路段对风险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净距长度、主线设计速度、交通量、大车型比例、转向交通量比例、车道数对出入口路段的行车风险具有显著性影响;对于出口路段,“指数函数+幂函数”组合形式的拟合度较好,R2=0.896,对于入口路段,“二次多项式+指数函数”组合形式的拟合度较好,R2=0.855,模型评价结果与实际事故数的趋势基本一致,可适用于小净距路段行车安全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   
23.
采用土地处理系统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的实验室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处理系统作为一种生态处理技术,以其设备简单、投资少、操作简便、能耗低以及净化效果良好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实验采用赣南典型红土作土地处理系统的土样,采用间歇方式布水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其CODCr的去除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24.
鱼红霞  杨坤 《云南环境科学》2006,25(Z2):103-106
在分析了环境影响评价作用及房地产类项目的类型、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在编写房地产类项目环评报告中除按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导则要求进行外,还需要重点分析评价项目周边环境对项目产生的潜在影响、评价工作中规划协调性的分析及房地产环评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分析思路.  相似文献   
25.
选取腐殖酸重要组分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老化时间下多环芳烃(PAHs)在腐殖酸各组分中的赋存特征.同时,探究了过硫酸钠、高锰酸钾、芬顿试剂、过氧化氢4种氧化剂氧化PAHs过程中污染物在腐殖酸和上清液中的分布情况,确定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中PAHs的降解效率.实验结果表明,PAHs在胡敏素中存在吸附滞后现象,老化前期胡敏素对PAHs的吸附速率慢、吸附量少,但老化后期出现吸附量的反超,因此,胡敏素、胡敏酸和富里酸中PAHs的最终吸附量并没有明显差异.高环PAHs在3种腐殖酸组分中的吸附速率和最终吸附量远小于低、中环PAHs.过硫酸钠和高锰酸钾能够较好地去除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中的大部分PAHs,去除率均在95%左右,芬顿试剂对胡敏酸、富里酸和胡敏素中总PAHs的去除效果差别不大,去除率均在79.36%~88.05%之间;过氧化氢对胡敏酸和胡敏素中PAHs的去除率分别为82.82%和61.77%,而对富里酸中PAHs的去除效果最差,去除率仅为43.96%.过硫酸钠和高锰酸钾是氧化PAHs类有机污染土壤的最佳氧化剂,能够有效提高不同组分腐殖酸中PAHs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26.
为摸清深圳市6种常规重金属(Cd、Hg、Cr、Cu、Zn、Ni)在不同剖面层次的背景含量及垂向分布规律,探究土壤剖面重金属背景含量与理化参数的关系,在全市基本生态控制线区域布设土壤典型剖面样点50个,每个点位按A、B、C3层采集土壤样品共150个。结果表明,土壤剖面不同采样层次重金属背景含量存在显著差异,随着深度增加,Cr、Cu、Zn、Ni的背景含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规律,Cd和Hg的背景含量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深圳市土壤剖面中6种重金属的背景含量相对较低,整体上略低于“七五”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土壤剖面理化参数存在典型的南方土壤特性,土壤pH值呈酸性,随着深度增加,土壤容重、Al2O3和Fe2O3含量逐渐增加,而有机质、CaO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离子交换量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土壤机械组成特征为砂粒最多、粉粒次之、粘粒最少。将土壤剖面重金属背景含量与理化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Fe2O3、Al2O3和土壤机械组成与土壤重金属背景含量相关性最为显著。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土壤重金属背景含量的理化参数依次为Fe2O3、Al2O3、机械组成和阳离子交换量。  相似文献   
27.
陈静  程东祥  杨坤  姚晔 《环境工程》2015,33(12):80-83
超声波在硅胶中传播时,能够引起硅胶进行高频微振动,同时部分能量被硅胶直接吸收,从而能够强化硅胶再生过程中的传热传质,降低硅胶再生温度。从实验层面上研究了不同再生空气状态对超声波耦合再生效果的影响。实验中再生空气温度分别为40,50,60,70℃,再生空气含湿量分别为0.01,0.015,0.02 kg/kg,所用的超声波频率为23 k Hz,功率为60 W。使用平均再生强化率(AERR)来评价施加超声波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超声波的效果随着再生温度的升高,先增大而后减小,而在实验空气含湿量范围内,其效果随含湿量的升高而减小。  相似文献   
28.
深圳市不同土类的重金属环境背景值与理化性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林挺  赵述华  郗秀平  杨坤  吴静雅  朱艳  罗飞 《环境科学》2021,42(7):3518-3526
城市土壤环境背景值特征研究可为制定区域土壤背景值标准提供科学依据.为摸清深圳市不同土类重金属(Cr、Cu、Zn、Ni、Pb、Co、V、Cd和Hg)的环境背景值特征,探究重金属环境背景值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在全市布设500个土壤背景点位,采用多点增量法采集500个土壤表层(0~20 cm)样品,赤红壤405个,红壤77个,黄壤18个.结果表明:①红壤重金属的背景值整体偏低,赤红壤Cr、Ni、Co和V以及黄壤Cu、Zn、Hg、Pb和Cd的背景值高于其他土类;3种土类中Cr、Cu、Zn、Ni、Co和V的背景值比全国"七五"背景值低,Cd和Hg背景值与全国"七五"背景值较为接近,Pb背景值高于全国"七五"背景值;②9种重金属背景值的空间分布规律差异较大,Pb、Zn和Co呈明显的地带性分布格局,Cr、Cu、Ni、V、Cd和Hg表现为点状分布格局;③将不同土类重金属背景值与理化性质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赤红壤重金属背景值与理化性质的相关性最为显著;④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将赤红壤中重金属背景值与理化性质参数的关系进行定量化表达,探明影响赤红壤重金属背景值的理化性质参数依次为机械组成、pH、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  相似文献   
29.
泥石流灾情综合评估模式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泥石流灾情综合评估模式是在灾情绝对评估的基础上建立的。首先,建立了泥石流灾情评估的步骤框图;然后依据已有的泥石流灾情评估指标体系对各项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处理,将得了各灾情评估指标公值分布及其量纲换算法,确定了反映直接损失的灾情绝对评估指标和相对评估指标(直接经济损失占灾区国民收入的比例),并对绝对和相对评估结果的等级进行了划分;最后,建立了绝对评估和相对评估结果对比的灾情综合评估模式。经过实例应用验证,评估结果能较好地反映灾情。  相似文献   
30.
氧化石墨烯凭借其优异物化性质和独特结构而被广泛应用,但氧化石墨烯具有生物毒性和环境危害性,存在于水环境中的氧化石墨烯具有极强的迁移性能,因此,研究其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是一个热点。论文从迁移模型和实验条件两方面介绍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展,模型方面,目前已经提出CFT模型、双点位迁移模型和离子追踪模型;实验方面,主要考虑了悬浮液离子强度、p H值、温度、有机物等对氧化石墨烯在多孔介质中运移的影响。最后,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提出相关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